身体不太好的人,打坐时要慢,循序渐进,不要时间太长。若有疾,也要遵循治疗,不可因打坐而停药。 《南华副墨》,是陆西星对《庄子》的注解 读丹经作用,大概有二: 一是明理,明白丹道的基本原理。 二是印诀,就是从老师那里学习来的方法与丹经进行印证,所谓以经印证诀,知诀之对错;以诀印证经,知经之真伪。 但是,作为丹经,有好有劣,因作者修为程度不一。我们若无一定鉴定能力,书读多了,反而让我们无所适从,因知(读书)而产生障碍。 若学西派,可以先仅阅西派书就可以了,以免将心读乱了。 书里面虽有营养,但又有很多知障,汪祖称为“相”,说“有相”的书不要去读,并且将自己的《性命要旨》也批评了。批评的原因就是“有相”,防碍了修行。 ![]() 什么是“有相”呢?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汪祖为什么反对阅读太多丹书,尤其是“有象”的书呢? 这种“有象”,当我们看多了,头脑中就有了“记号”,就开始“想象”,从而成为有害(幻象)。 汪祖有说,不读书,下功最快。 为什么? 因为不受丹书影响,脑中“无象”,只一心下功,所以快。 汪祖讲,修炼古叫学混沌。 心中被各种“有象”塞满了,还能“学混沌”吗? 我们现在学东西,喜欢用一二天时间就将全部学到手。 全部学到,是好,但是仅仅是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而已。 但从修行上,因为“全部学到”,造成脑子里存在了很多“象”(知障),反而影响了修行。 所以,古代传统上,徒弟练到什么程度,师父讲到什么程度,绝不会多讲,讲多了反而有害处,就是这个道理。 闻之海印先生指导弟子,就是打坐,打完坐,说体会。 现在我们已不具备古人的条件,只能“书传”了,难以做到传统上的“临炉指点”(身边指导)。 《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读书多了,不过容易博个“名望”(荣誉)而已。 修行好的人,其实反而是不怎么读书的,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名气”,所以是“大道无名”。 丹道,正好与世法相反呀。所以《老子》讲,反者道之用。 我们将世法,反过来,就与道接近了。 世法,比如眼要外看。 丹道,就要眼要不看。 是否正好相反? 大家可以找一找,相反的地方,是非常多的。 汪祖一直反对“有象”的书,说要著一部“无象”的书,谓《三教一贯》是一部“无象”的书? 且问,《三教一贯》“无”的是什么“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