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江苏省依标教学展示课活动中,我执教了《我说小说之“小”》,课后,徐州教研员孙老师与省教研员张克中老师交流,孙老师表示,教学设计非常巧妙,徐州的学生也能与南京的学生一样表达。 今天,就来徐州试一试了。 ![]() 给徐州三中的同学上了一课,课题是《鲁迅言语智慧研讨——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教学设计如下: 一、由译林出版社所赠鲁迅日历中的一张日历上鲁迅的话导入 鲁迅先生的话:写什么是一个问题,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 二、让学生认真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节文字。 三、合上课本,下发改动的第一节,让学生找出与原文的不同之处。 改动文字如下: 记念刘和珍君 一 1926年3月25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召开追悼会,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似乎于死者不相干,作为生者,只能如此。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现在只能如此。 我又觉得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浮现在我的眼前,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让我说不出话来。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此后几个学者文人的论调,又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愤怒了。看着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想着我的最大哀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四、与学生一起讨论改动与原文的区别。 备课解读: 解读: 1.在时间的表述中夹入丰富的叙事元素以揭示黑暗现实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是个单纯的时间表达,当把这种单纯的时间与特定的历史事件对接在一起的时候,意味就丰富了。首先,“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指明是大学,最具文明气息的地方;而且是当时的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这样一个文明之地却在为“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两位同学开追悼会,“政府”与“遇害”关联在一起;“中华民国”与为两个学生“开追悼会”关联在一起,形成了不言而喻的语意:学生在政府前遇害的中华民国是怎样的黑暗残酷!愤怒之情寓于其中。 2.欲言又止的反复与顿挫拦蓄起情感的波涛使愈加激愤 “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寓含着,作为活着的人,面对那些逝去的生命,别无他法,不能反抗,不能诉求,只余下为其写点文字这样毫无价值的表达,言语之内包裹着无限的无奈与愤懑。而这种无奈与愤懑经过不断转折旋转——转折1:“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安慰”;转折2:关键是我并不相信所谓的'在天之灵’,知道这与死者是毫无用处的;转折3:对于生者,“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这实在是唯一能做的无奈之举——反复拦截,准确地表达出,一腔愤懑奔突冲撞而不得出的激愤之情! 3.通过反复否定与严密的逻辑把愤激之情不断推向高潮 当经过反复、顿挫强调现在唯一表达悲愤的方式便是写一点纪念的文字的时候,作者又亲手推倒了这一结论——“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从欲言又止,到实在无话可说,从想悲愤呼叫到沉默无言,这是悲愤至极的结果。 为什么无话可说呢?语意深入一层。 原因1: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无法呼吸,无法睁眼,无法倾听,鲜血掩埋了作者。 原因2:阴险文人的论调,即诬蔑,使人悲凉。 这让我无话可说,可又把我逼到了不能不说的境况。 于是情感喷薄而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语意再转而突进! 这种愤怒是怎样的一种愤怒呢? 只能“深味这非人间的悲凉”,也就是只能在一片悲凉中自我悲哀。语意再跌宕一下。 于是,索性把悲哀与无奈显示在这非人间的恶魔面前,让他们痛快吧,以甘愿被凌辱被欺压的姿态向这个罪恶的世界表达出自己的决绝! 因此,在这短短的几行文字里,语意一折再折,情感一拦再拦,最后爆发出震天动地的呐喊声! 五、给出任务: 请以《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二、四节为例,用一句话表述鲁迅先生是怎么写的,把这句话写在日历纸的背面,让译林出版社再次印刷的时候,一并印出。 六、学生自由表达 部分学生的读写结果: 01 前一片段突显革命冲击的强烈与沉重,而后却被迅速洗刷和抚平。这一反差无不暗示着社会的悲哀和所谓“精英”对思想的控制。——王振武 02 在反问与否定的高潮迭起中把对此世黑暗之警醒与无奈推至爆发! ——李明远 03 通过心中所想与现实惨况的对比把愤懑之情不断推向高潮,将国人的麻木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对后人的警醒中以最辛辣的语言对黑暗的现实予以讽刺,用荒诞的非人的世界的悲哀摒弃对腐朽社会的最后一丝的怜悯。——欧博文 04 反复啼血的质问使惨痛事实不断升温,伴有辛辣的讽刺! 05 激昂的语气愈说愈强,讽刺的意味愈写愈浓,以刘扬二君的怪惨遇痛斥忘却者与流言者,唤醒沉默的民族。 06 以退为进。 07 反复提及“沉默”,在无声中似有悲愤的呐喊,推进情绪的迭起。——董梓欣 08 在她的微笑与泪水中书写黑暗,唤醒世间。 09 于极致平淡的语言的字里行间,奔涌着无限的凌厉。——朱茗雨 10 若心凝力,则自然纯粹成体;可作猛虎独行,于疑目似鬼火中夜行;弃他人的所奉之圭臬;以凝血之笔尖唤一点良知。——周逸晨 11 手握淋漓的现实,摔在看客的脸上,以惊醒麻木的灵魂。 12 通过反问和感叹将情感由浅入深的迸发出来,夸张而又深刻地抒发出对社会现实的悲哀和愤慨。——刘冰曦 13 反复的句式、长短句的结合、语句标点的顿挫。 14 于尖锐的笔触和沉着的言语中迸发出最深沉的情感。——段辰裔 15 巧用形容词。“淡红的血色”“微漠的悲哀”,生动形象展现时间洗涤下刘和珍等牺牲精神不微,一层层递进,记叙、议论、抒情之间的切换辗转,重语反复,加强语气。 ——刘领然 七、展示我对二四节的解读要点 第二节备课解读: 一、在对立中揭示猛士丰富的人格内涵 鲁迅先生把刘和珍定位于“猛士”,而不是“勇士”“英雄”,为什么?因为“猛士”强调的是她的精神特质,以弱小对抗强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闯将精神。不然,不足以揭示其品格本质。具体来讲就下面两句话: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是面对自己的态度;正视淋漓的鲜血,是面对世界的精神。那么具有这种精神品质的人,既是哀痛的,又是幸福的。所谓哀痛,是因为这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所谓幸福,是因为“敢于面对”“敢于正视”,看似对立的两面实是统一在猛士精神品格之中的,她们是因为哀痛而幸福者! 二、在层层递转中揭示出庸俗社会本质 时间流驶而使猛士的鲜血与悲哀慢慢淡化,这是第一层; 在慢慢淡化的鲜血与悲哀中人们苟且偷生,这是第二层; 没有尽头的苟且偷生的世界让人绝望痛苦,这是第三层。 这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把庸人世界的绝望感一步一步地推衍出来。 三、在喃喃自语的反复中强化写作目的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貌似一个被痛苦打击后的痴迷者,不断重复,喃喃自语,把作者的痛苦、愤怒折射出来,形成不吐不快的气势! 第四节解读 一、以退为进——高高地捧起来,狠狠地摔下去 在简单陈述了事实之后,鲁迅先生集中笔力写自己对国民政府的残忍的感受,来揭示国民政府黑暗本质。 鲁迅先生是怎样表达对国民政府之残酷的愤恨的呢? 他首先说对这些传说颇为怀疑,认为这不可能是真的,也就是国民政府不会那么狠毒;然后再退一步,说自己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然后进入转折,即使是用最坏的恶意也还没有推测到这种“下劣凶残”的程度。也就是说一般人想不到,用最坏的恶意推测不到,总之,这种下劣凶残是难以想象的,是不可能的。 接着再转到事实陈述,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的下劣凶残。 不仅如此,再进一步,不止是杀害,还是虐杀,下劣凶残的程度超出了人们想象,可谓是凶残至极。 其言语思路是: 先通过自己的怀疑,否定国民政府的凶残; 再通过最坏的推测,再次否定能凶残到这种程度。 这是捧起来! 然后用事实证明其凶残的真实性,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摔下去! 先是一步一步捧上去,然后再狠狠地摔下来。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二、直逼老巢——死死地锁住咽喉,直直地摧毁其灵魂 鲁迅先生用两个“但”字转入对国民政府及所谓文人学者的丑恶本质揭露,指出国民政府颠倒黑白污蔑英灵的下作及反动文人助纣为虐的丑恶。这两句话死死地抓住国民政府及反动文人的要害,可谓是锁其咽喉。 面对黑暗,鲁迅先生敏锐地指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春雷一样的预言,“在沉默中爆发”是对我们这一伟大民族的激励,“在沉默中灭亡”,则是对整个民族的警醒。这两句话宣告了腐朽黑暗的国民政府必将灭亡的结论。 鲁迅先生的文字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因为,它内含着生命激情、深邃的思想和难以企及的言语智慧! ![]() 课后说明: 选择这节课的背景是要给老师们讲“文本解读”的专题,我认为文本解读的核心是对言语形式的认知把握。为了形象地阐释这一理念,设计了这节课。 选择这节课的根本原因,在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包含着无穷的言语智慧,但往往又说不清它究竟好在哪里。这不仅是学生的困惑之处,也是很多老师的困惑之处。因此,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难点。难读,课肯定有阻力,而有阻力的课,才值得研究! 课上学生经历了对这种解读方式的茫然到有朦胧的感觉的认识过程。最后呈现出来的解读结果,虽然有些同学的概括还难以准确到位,还只是一种阅读感受,但已分明的表现出,他们已由阅读文本的内容内涵向“怎样写”的言语形式解读迈进了!他们只要再往前走一步,就非常透彻了,比如,“于极致平淡的语言的字里行间,奔涌着无限的凌厉。”只要把“平淡”的具体方式提炼出来,则完全通透了!显然,这是并不遥远的目标。 这是让我非常欣喜的地方,也可以很好地证明孙老师的那句话:徐州的学生也可以这样表达!关键是,徐州的表达难度远高于南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