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图片」灯盏细辛

 草药君 2025-05-08 发布于贵州
「中药图片」专题为小编近期拍摄图片并整理资料编辑,大家有意见建议请文末留言!希望大家多多分享点赞,谢谢!需要照片联系小编,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灯盏细辛

药材基源
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的根及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后鲜用或晒干。云南产区一年可采收4-5茬,最佳采收期需严格控制在15天内,以保证有效成分含量。

别名
地顶草、灯盏花、双葵花、灯盏草、灯盏菊、细辛草、地朝阳、东菊、牙陷药(贵州)、罐儿草
性味归经
味辛、微苦,温;归肺、胃、肝经。

功效主治
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络止痛,消积。主治感冒,风湿痹痛,瘫痪,胃痛,牙痛,小儿疳积,骨髓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蒸蛋;或泡酒服。
外用捣敷。
药材性状
全草长15-25cm。根茎长1-3cm,表面凹凸不平,着生多数圆柱形细根,直径约1mm,表面淡褐色至黄褐色。茎圆柱形,直径1-2mm,表面黄绿色至淡棕色,具细纵棱线,被白色短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白色,有髓或中空。基生叶片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卵状披针形、匙形、阔披针形、阔倒卵形,长2-8cm,宽4-11mm,黄绿色,先端短尖或浑圆,基部渐狭,全缘;茎生叶互生,披针形,长8-40mm,宽2-6mm,基部楔截形、抱茎。头状花序顶生。瘦果扁倒卵形。气微香,味辛、微苦。以根茎粗壮、细根多、色绿黄者为佳。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50cm,根茎粗厚,木质,密生多数须根。茎直立,中部有少数伞房状分枝,全株被有多细胞的短硬毛或杂有腺毛。基生叶密集成莲座状,叶片匙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钝,具小尖头,基部下延成柄,全缘,两面有粗毛;茎生叶少数,通常2-4个,长圆形,基部半抱茎,上部常缩小成条形的小苞叶,无叶柄。头状花序顶生,通常单生;总苞半球形,苞片3层,线状披针形,先端尖;外围的雌花舌状,3层,舌片开展,蓝色或粉紫色,先端全缘;中央的两性花管状,黄色,檐部窄漏斗形,中部被疏微毛,裂片无毛。瘦果狭长圆形,扁压,背面常具1肋,密被短毛;冠毛淡褐色。花期3-10月。
生境分布
灯盏细辛生于山地疏林下、草丛或向阳坡地,主要分布于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经方验方
1. 治感冒头痛,筋骨疼痛,鼻窍不通:灯盏细辛,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2. 治小儿麻痹后遗症及脑炎后遗症瘫痪:灯盏细辛二至三钱,研末,蒸鸡蛋吃(《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3. 治小儿疳积,蛔虫病,感冒,肋痛:灯盏花三至五钱,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4. 治牙痛:鲜灯盏花全草,捣烂加红糖敷痛处(《云南中草药》)。

5. 治疔毒,疖疮:灯盏细辛,捣烂外敷(《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6. 紫灯胶囊:由紫丹参、灯盏细辛、三七、葛根、甘草组成,用于颈椎病治疗,具有益气活血、解痉止痛之功效。(《滇南本草》)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灯盏细辛含黄酮类(如灯盏乙素)、咖啡酸酯类等成分,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增加脑血流量,减轻头晕等症状。临床常以灯盏花为主,结合其它中西医疗法,治疗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多发性神经炎、慢性蛛网膜炎等后遗瘫痪症,有一定疗效。此外,其在糖尿病、肾脏保护、抗炎等方面也有相关研究探索,但仍需更多深入研究来明确其具体作用机制和应用价值。
采药小记
乌蒙山的七月,云絮总在山尖徘徊。我常跟着阿婆去向阳的草坡采药,她布鞋踩过湿润的红土,指尖翻拣着一丛丛开着蓝紫色小花的植物——那是灯盏细辛,山里人喊它“地顶草”,说它是从土地里顶出来的光明。
 
这种菊科的草本植物长不高,却生得结实。根茎粗厚如老人掌纹,密匝匝的须根像抓住大地的手,茎秆上披着白色短柔毛,风过时轻轻颤动,倒像是怕惊了花瓣上的晨露。基生叶呈匙形,边缘微卷,托着顶端的头状花序,那舌状花瓣蓝得透亮,像彝族姑娘绣在头帕上的星辰,难怪又有人叫它“灯盏花”,瞧着真像一盏盏迷你的酥油灯,静静燃在草丛里。
 
阿婆说,灯盏细辛要在夏秋之交采,带根挖起,洗净了晒干,或者鲜用。去年秋收时,隔壁王叔摔了腿,阿婆便从竹匾里抓了把鲜草,捣烂了和着红糖敷在他肿痛处,不出三日,青瘀竟消了大半。更常见的是晒干后煮水,治头痛鼻塞最是灵验。记得我小时候贪凉,秋日里总嚷着腿疼,阿婆便用白酒泡了灯盏细辛,每晚给我揉膝盖,辛辣的药香混着她掌心的温度,连梦里都飘着山野的气息。
 
山里人管它叫“消炎草”,不止外伤,连内里的痛也能治。村医老周常说,这草入心肝二经,能通血脉、散风寒。去年春寒,张婶家小孙子疳积,吃不下饭,老周便让采三钱灯盏花,研末蒸鸡蛋,孩子吃了几回,竟渐渐有了胃口。还有那患了风湿的老人,总把晒干的灯盏细辛缝进布袋,垫在枕头下,说夜里闻着药香,筋骨都松快些。
 
雨后的山坡上,蓝紫色的小花星星点点。阿婆蹲下身,指尖抚过叶片上的绒毛,说这草最是“仁义”,生在贫瘠处,却把根扎得深,全株都能入药,从根到花,没一处是废的。她说话时,山风掀起她鬓角的白发,倒像是灯盏细辛的冠毛,轻轻扬扬,把这山间的草木智慧,一代代传了下来。
 
如今山外的医院里,灯盏细辛成了治疗中风、心痛的良药,可在乌蒙人眼里,它始终是草坡上的那盏小灯,照亮了跌打损伤的痛,温暖了风寒侵体的夜。当城市里的人开始研究它含有的黄酮成分时,我们仍记得它带着晨露的模样,记得阿婆药罐里飘出的白雾,记得那些被它疗愈的时光——原来最好的药方,从来都长在看得见的山水里,藏在摸得着的掌纹间。
 
暮色漫过山谷时,阿婆挎着竹篓往家走,篓底的灯盏细辛晃着细碎的光斑。远处传来归鸟的啼叫,而那些扎根红土的草木,正用沉默的姿态,续写着人与土地的古老契约。


本内容主要参考《中国药典》《中国植物志》等文献资料,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小编水平有限,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为小编现拍,需使用请联系小编。

本号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播,文章可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毕竟收集整理编排需要时间,谢谢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