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照亮孩子人生的经典古文——数学家丘成桐的成长明灯

 地瓜5gbq29yd5l 2025-05-08
图片
图片

丘成桐14岁时父亲便去世, 母亲人养育姐妹七人, 过着食不饱腹、居无定所、四处求助的日子。然而他用了半年时间让自己走出悲痛, 之后便笃定坚持学者路线, 无论条件再艰苦,都没放弃过求学, 半工半读的状态下完成了高中、大学学业, 读完研究生, 最后成为一代大家。

他自己总结到在求学路上他能够矢志不渝, 主要得益于父亲生前带他读的历史、文学著作中各朝各代学者所撰写的千古名句, 其中饱含的文人风骨, 像天上的点点繁星, 散落在数学家漫漫人生路所经历的时空隧道上方, 激励并指引他不断向前!

我也是第一次在数学家的著作里读古文读爽了!因此忍不住摘抄一部分, 看看这些影响了数学家一生的经典句子,会给我们带来感悟吧!

01

读书人的骨气

“嗟来之食”

这个词我们常用,它源自西汉时期儒学家戴圣所编纂的《礼记·檀弓下》,相传战国人檀弓善于礼,故以他的名字为文章的题目,原文如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Si四声)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大意为: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粮食奇缺,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这时,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想发点“善心”。每天一早,他便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便可施舍给他们,以显示他的“仁慈”。

一天,黔敖又坐在路旁的车子上,等着有人经过。正在这时,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走了过来。他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眯着眼睛,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身体十分虚弱。

图片

黔敖看到后,认为显示自己“仁慈”的时候到了,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老远地、傲慢地吆喝道: “喂!来吃吧!”

他一心以为那个饿汉会对他感恩不尽,感谢他的好意和慷慨。可出乎意料的是,那个饿汉抬起头抖了抖衣袖,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 “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你以为一个人为了食物,就会抛弃自己的尊严,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吗?你还是收起你那假仁假义的一套吧!”

黔敖听了这番话,惭愧至极,跟在后面向他道歉,可他就是不吃,最终饿死了。

曾子听说这事后,评论说:“不必这样,他吆喝着叫你吃饭,你可以走开不吃,但他向你道歉了,你也就可以吃了 ”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许会觉着黔敖有些“矫情”, 可背后所体现的却是几千年中国历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文人风骨。一个人只有经历过经济窘迫的时期才能够真正理解“不食嗟来之食”的意味。

丘成桐父亲去世之后, 母亲本来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帮忙一把, 结果他却建议要孩子们都退学养鸭子挣钱, 母亲没有接受弟弟的帮助, 囧迫的生活很难熬, 但是这同时也磨炼了丘成桐姐弟的意志和能力。

这对于我们现代流行的着“金钱至上”,“有钱就可以任意妄为”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太需要不同的价值观来涤荡一下这浑浊的社会风气了。

02

学习的不同境界

王国维曾撷取三段宋词来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需要经历的三种境界。开始做学问时,我们要找到一个制高点,对整个问题有通透的理解,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然后,不眠不休、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屈原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比柳永更彻底。最后,灵光一闪,看到了完整证明的途径,所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魏晋时期以陶渊明等人为代表的竹林七贤追求洒脱、自然、释放天性的生命状态,他们对于读书有着不同的见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句话源自陶渊明的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图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它描述的这种广读泛读好读的状态充满了“松弛感”,这种自然沉浸于泛读乐趣之中的状态,对于我们当下紧张兮兮,但凡读书,必带目标, 必标重点,必做笔记的学子们来说,真的是羡煞!

可是谁又规定了我们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周末的下午叫上一杯咖啡,慵懒的窝在沙发椅,听着舒缓的音乐,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来浅品一下“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快乐呢!实乃人生一大美事!

五柳先生这种淡薄明志的品格成为丘成桐做学问的榜样,激励他成为一个追求单纯的“数学之美”不为名利所惑的学者。

03

学者的人生理想

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上等的不朽事业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创立学说,虽然逝去但业绩长存,这就叫做不朽。“太上”:至高无上。

中国历代有志向的知识分子,都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奋斗目标,这三项赋予了人生新的意义和追求,成为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理想的最高境界。

在当下社会环境下这三个奋斗目标对于年轻人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我们对于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年轻人读书求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原来我们的祖宗早已给出了答案。

魏文帝曹丕著《典论·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先秦时期,人们首先看重的是立德,立功,然后才是立言。在立言中,文学只是经学的附庸,当然不会受重视。两汉以来,文学渐渐摆脱经学的羁绊而独立,但文学家依然处于“俳优博弈”之列。

连以文学知名的蔡邕也说:“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后汉书·蔡邕传》)到了曹丕所处的魏晋时代,已被鲁迅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文学的地位才逐渐被人承认。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第一次把文学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对文学的不朽性作了生动的概括: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富贵荣华或者及时行乐都是短暂的,只有文章可以垂名于千古,不受时间的限制。

曹丕以“副君之重”的地位,和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文学事业,对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建安文学”就是这种崭新的理论所培育的硕果。 也正是这篇文章使丘成桐立下了一辈子做学问的愿望。

04

学习的方法

于是他开始尽量培养自己做学问的兴趣,而且他决定从做大量的习题和思考开始。《论语》中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做学问不能只读书,还要不断地实践, 在实践中思考, 在思考后再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实现螺旋式上升。几千年后的心理学家加涅总结了学习的过程包含“输入、实践、反思、总结、再输入”,孔子几句话说透了心理学家一本书的理念,还朗朗上口,是我们指导儿童学习的重要口诀。

《楚辞》描述的浓厚感情使人感慨良深。《离骚》中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图片

当年上学的时候读这些句子,尚不能体会,如今年近四十,经历了人生种种,才能悟到这背后作者表达的那种对理想,对真理,对美好品格的不渝追求和坚定信念,是多么的难得而珍贵。

《孟子》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指的是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孟子认为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被历代学者作为应该具备的气质。

做学问最重要的乃是善于发问,《学记》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历史上最著名的发问乃是屈原的《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后来的学者很少有这种精神,这可能是中国科学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善于发问后,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才能够择善而固执之。

05

 学者的终极意义

《史记·项羽本纪》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剑法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能抵挡万人的本事。”它通常用来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要满足于个人的小成就,而应该追求能够对社会或国家产生更大影响的学问和能力。

《文心雕龙》

“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

这是什么意思呢?人生一世,有时而尽,但我们的理念和学说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我们可以和古人神交,也可以将我们的想法传到后世。 这句话是说学者不应该踌躇于眼前的得失患难,而应该把自己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让自己的思想立于前人之上,同时又能影响后世千秋万代。

寥寥几句,描绘出来作为学者的终极理想,让人无限感慨, 心生向往!

图片

 文/董晓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