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夏日如火,蝉鸣如沸,可唐宋的诗笺里,却藏着沁透千年的清凉。有人掬一捧竹露,将暑气揉碎成碧玉;有人裁半幅月光,把燥热织成冰绡…… 无需摇扇驱燥,不必寻荫避暑,只消展开这十方诗笺,便有松涛漱耳、荷露沾衣,恍若置身千年前的竹影松风间,与古人共饮一盏“心静自然凉”的智慧甘露。 ![]() 夏日山中 李白〔唐代〕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山间松风飒飒,李白却“懒摇白羽扇”,连象征风雅的羽扇都弃之不用,尽显洒脱;“裸袒青林中”更以惊世之姿,褪去衣冠束缚,与山林融为一体,尽显狂放。他将头巾随手挂在石壁,任由头顶裸露,任松风肆意吹拂。这种无拘无束、与自然赤诚相对的姿态,是李白对世俗礼法的无声反抗,也是其追求自由、回归本真的精神写照。短短二十字,无雕琢之痕,却尽显诗仙的豪放不羁与对自然、自由的无限向往,读来令人心生畅快,颇有魏晋风度。 ![]() ![]() 竹扇诗 班固〔两汉〕 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团方。 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此诗以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了竹扇的实用与风雅。首句“供时有度量”点明竹扇形制规整,团扇浑圆如月,折扇方正似矩,不同形制满足各异审美,却皆以实用为根基。次句“来风堪避暑”,竹篾轻摇间,清风徐徐,驱散暑气,是物理清凉亦是精神慰藉。尾句“静夜致清凉”更添一层意境,白昼驱热,入夜则化身为月下清友,伴人听风、观星、思己,将实用器具升华为诗意载体。全诗无雕琢之词,却将夏日清凉从体感延伸至心境,暗合两汉士人“以器载道”的哲学,读来如握一柄竹扇,风自指间,凉透心扉。 ![]() ![]() 消 暑 白居易〔唐代〕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白居易此诗充满了禅意。首联直问“何以消烦暑”,却以“端坐一院中”作答——无避世深山,无冰纨罗扇,唯以最朴素的姿态直面暑热,暗含“以静制动”的东方智慧。颔联“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尤为精妙:舍弃外物堆砌,方见清风穿庭,如同人生断舍离后,方得天地澄明。颈联“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道破消暑真谛——非外物之寒凉,实为心境之空明,暑气自随妄念消散。尾联“身自保”三字,既有独善其身的豁达,亦含与浊世相离的孤高,恰似一柄竹骨素扇,摇出盛唐文人的风骨与清凉。 ![]() ![]()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唐代〕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南亭,似应在涧南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辛大疑即辛谔,为作者同乡友人,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开篇“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以时空流转起兴,白昼暑气随山影沉落,一弯池月悄然攀檐。诗人“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褪去冠带、敞怀纳凉,竹露荷风皆成肌肤相亲的凉友。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至美时刻,却陡生“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怅惘——琴弦未动,先觉寂寞,清响愈幽,知音愈远。尾联“中宵劳梦想”以梦作结,将白昼的荷香竹露凝成深夜的相思琥珀,盛唐文人的清雅与孤寂,皆化作这一缕穿庭而过的竹露清响。 ![]() ![]() 同裴录事楼上望 皎然〔唐代〕 退食高楼上,湖山向晚晴。 桐花落万井,月影出重城。 水竹凉风起,帘帏暑气清。 萧萧独无事,因见莅人情。 此诗以清寂的笔触勾勒出了夏日暮色中的澄明之境。公务暂歇,登楼远眺,恰逢晚晴初霁,湖山如新沐,“向”字轻勾出暮色渐染的动态,似将天地浸入琥珀色的黄昏。桐花簌簌,飘坠万井人家,月影初浮,漫过重城雉堞,一动一静间,暑气悄然退场。颈联“水竹凉风起,帘帏暑气清”堪称神来之笔——竹影摇碎湖光,风携凉意穿帘,凉非来自冰鉴,而是天地自生的清气。尾联忽从景中抽身,见众人萧散无事,方悟此身亦是“莅人”之官,却在山水间寻得真意,恰似禅宗“在尘出尘”的顿悟,将夏日的清凉化作心底的澄明。 ![]() ![]() 夏日六言 陆游〔宋代〕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这首诗描绘的是山阴三山夏夜的景色。寥寥二十四字,却将夏夜清凉凝成了可触可感的意境。首句“溪涨清风拂面”,以动态起笔——溪水因雨而涨,裹挟草木清气扑面而来,似将暑气揉碎在粼粼波光中。次句“月落繁星满天”尤为精妙,月隐星显的刹那,如盛夏白昼的燥热褪去,夜露悄然浸润天地。后两句“数船横浦口,笛起山前”更添画外音:舟楫斜卧,似倦客休憩;笛声穿林,若山灵低语。横船是闲适的留白,笛音是清凉的注脚,将夏夜从视觉延展至听觉,风动、星移、船横、笛起,四组意象交织成网,兜住一汪南宋的夏夜清凉,也兜住陆游心底那片刻的澄明与自在。 ![]() ![]() 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施肩吾〔唐代〕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首句以“清凉”二字定调,经雨浸润的竹影摇曳生姿,枝叶泛着青碧水光,似有凉意自字句间沁出。次句“初经一雨洗诸尘”,直写雨落成诗——尘埃随雨珠坠地,天地如被清水涤荡,连檐角蛛网都挂着晶亮的水钻,将暑气与浊念一并冲刷干净。后两句笔锋陡转,由静入动:“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莲叶似碧玉盘承露,忽被风掀动,水银般的雨珠滚落,叮咚作响。这动态的清凉远胜静态的幽寂,如僧人拈起一串念珠,将禅意从佛龛抛向人间。全诗无一句写“凉”,却字字透着沁骨的夏意,恰似雨后檐角垂落的清响,空灵、通透,余韵不绝。 ![]() ![]() 夏 意 苏舜钦〔宋代〕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风拂面之感。首句“别院深深夏席清”,竹席沁凉如泉,似将暑气隔绝于高墙之外,偏安一隅的闲适已跃然纸上。次句暗红榴花如火,却隔帘而望,似美人半遮面,明艳中透出三分疏离——盛夏的炽烈被纱帘滤成朦胧的光影,恰如宋瓷冰裂纹里透出的天青色,凉意自釉底渗出。后两句更显妙境:正午树影如墨,浓得化不开,蝉鸣未起,唯闻黄莺倏忽一声啼破寂静,又复归沉寂。这“一声”是喧嚣与清寂的临界点,似僧人敲响的晨钟,将人从慵懒的午梦中惊醒,又任其跌入更深的静谧。 ![]() ![]() 纳 凉 秦观〔宋代〕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前两句“携杖追凉”“倚桥展榻”,将老翁神态摹得极妙——杖头点碎暑气,似追陶潜竹露;胡床轻展柳荫,如栖谢客云岫。一“追”一“倚”,尽显文人骨子里的疏狂与清寂,恰似为后文清凉世界支起一扇素屏,将红尘浊浪隔绝于外。后三句以月为砚、笛为墨、莲为香,泼出三重清绝:笛声自月轮浮起,缥缈如鹤唳空山;莲香在静夜舒展,淡远似墨染素笺;月影碎落池心,泠泠若仙人遗珮。全篇无一句说凉,却句句沁凉,这般以景藏心、以凉喻道的笔法,清绝如寒潭浸月,幽远似古寺鸣钟。 ![]() ![]() 夏夜追凉 杨万里〔宋代〕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这诗像块薄荷糖,舌尖一化,暑气就散了。开篇“夜热依然午热同”,直愣愣地喊热,像小孩撅着嘴抱怨:“这大晚上咋还跟蒸笼似的!”可话锋一转,“开门小立月明中”,又透着股顽童似的机灵劲儿——推开门往月光里一站,衣角沾满萤火虫的光,影子被拉得老长,像跟黑夜玩影子游戏,热意早被抛到脑后。 后两句更妙,“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竹林沙沙、虫声唧唧,凉意从叶底苔痕里钻出来,不是风送的,倒像草木自己吐的仙气。这凉啊,是竹露砸在石阶的脆响,是月色凝在草尖的银霜,是宋人“心静自然凉”的闲适。全诗没一句说舒坦,却把凉意揉进了虫鸣月色里,读着读着,嘴角就翘起来了。 ![]()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