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热,热,热,唐宋文坛大佬们的消暑秘籍,你知道几个?

 昵称45109175 2024-07-13 发布于浙江
盛夏时节,酷热难耐,不禁让人想起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寻阴觅凉、防暑降温的。双休假日,躲在空调房间里,就着一杯浓茶,穿行于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中,欣赏古代文人有情有景、有趣有味的纳凉消夏名篇佳作,不知不觉间,仿佛与先贤们一起走进了清凉世界。

山中消夏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夏季的山林,树茂林密,风清气爽,自然是古人纳凉的好去处。

唐代诗人姚合写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楼消暑的妙趣:“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他把高楼、树荫、大山、湖水视为夏日避暑妙境,让人读后感到凉意阵阵,清风徐徐。

唐代诗人李白在《夏日山中》说:“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日炎热,无奈之下,只能躲到山中去,一个人独享清风,或与朋友一起纳凉。到了山中,不再是儒者斯文,热不过,就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脱去上衣,打个赤膊,有松风阵阵,又何需羽扇再摇。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诗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触目都是绿树浓荫,楼榭在池塘中的倒影清晰可见。微风掀动水晶一样的帘子,带来阵阵凉意,也送来一缕缕蔷薇的香气。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情图!

宋代诗人梅尧臣喜欢到寺院去寻幽,其《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作者认为,古树参天、宁静而清幽的深山古寺,再加清茗,真是清暑纳凉的理想去处。

水边消夏

临水之地也是古人避暑的佳处。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琼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岸上是青青翠竹,池中是朵朵红莲;喧闹的市声远去了,烦恼的心事散去了;举目四顾,清风徐来,水波微兴,顿觉心旷神怡。有如此的胜景,唐代诗人刘禹锡怎能不诗兴大发?

宋代葛元怀在《夏日》中说:“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诗人边乘凉消夏,边欣赏鸣蝉惊飞,喜鹊栖枝,鹭鸟掠水,鱼儿扑腾,真是情趣盎然,暑意全消。

宋代诗人陆游在柳荫里支起胡床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杨柳随风飘拂,荷花送来清香,画桥畔倚床休憩,欣赏船家悠扬的笛声,夏日焦躁的心情便逐渐安定了下来。

对荷花情有独钟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暑热游荷花池》中演绎在荷花池乘凉的情景:“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颇有“荷花风前暑自消”的意境。他似乎比陆游更显得乐观开朗,诗也写得很有朝气。陆游是历尽沧桑后的一种沉静,杨万里则是青春勃发时的一种喜悦,阅历不同,个性不同,面对炎炎夏日那一份难得的清凉,也就诗风有别,境界各异了。

月下消夏

杨万里喜欢在月夜的庭院中闲步纳凉。为此,他写下了广为传诵的《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中唐王维为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莫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瓜果消夏

夏天虽然暑气蒸人,让人受不了,但上天仿佛又没有亏待这时的人们,夏天是花果成熟的季节,古人诗中也不乏安享果实成熟的乐趣和快意。杨万里诗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去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夏睡起》)到了夏天,酸味十足的梅子吃完,牙齿上还残存着一丝丝酸味。午睡醒来,看到孩子们捕捉飘飞的柳絮,受到他们快乐的感染,内心也有几分惬意。

盛夏时节,荷花开时,采摘新鲜阔大的荷叶,把美酒倒入荷叶,以簪子刺穿叶心,使刺孔跟空心的荷茎相通,将空心的荷茎弯成象鼻状,从茎的末端吸酒。这种饮法,就叫“碧筒饮”。据记载,三国时就有了“碧筒饮”的习俗,到了唐宋时代,尤为流行,文人雅士谓之“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明人邵亨贞在《洲滨见荷花》一诗中赞道:“每爱西湖六月凉,水花风动画船香。碧筒行酒从容醉,红锦游帷次第张。”这样的诗句简直让人想穿越时空隧道,做一次古人,饮一回风雅。豪放派大词人苏东坡,不但喜饮荷叶酒,还喝出了满腔诗情,绣口一吐,酒气化作佳句:“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据说他被贬谪到广东海南时,也把这种“碧筒饮”带了过去,一向有吃荷叶饭习俗的海南人又增加了饮用荷叶酒消夏的方式。

夏日里,雪糕冷饮最受欢迎,其实,古人很重视避暑食品的研究。早在南北朝时,民间就有自制“汤饼”避暑的习俗,明清时,人们用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三伏天里,莲子汤、凉茶、凉汤、凉粉最受欢迎。“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从宋人杨万里的诗中,可知在那个年代就有冷饮出售了。他对“冰酪”情有独钟:“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诗人食“冰酪”那种清凉感,尽在诗中。杜甫的“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更将显贵之家公子小姐吃冷饮消暑的情景写得形象逼真。

物理消夏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所描绘的度夏景致。“开轩”而可“卧闲敞”,可见古人爱吹自然风,不仅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而是自然风确实能带来真正的凉爽。

唐代杜枚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开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就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少女们执扇追萤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呈现出一幅清新的夏夜纳凉场景。

天热难眠,睡竹席最惬意,谓之为“凉席”。宋代蔡持正诗《夏日登车盖亭》曰:“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就是充分利用竹具之凉来消暑,以至于燥热的夏日当午,竟将书抛之一旁,梦会周公去了。

宋代开始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种防暑卧具。“久夏天难暮,纱窗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这些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精神消夏

“六月红云不肯移,清心自合胜炎曦。”古人认为,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因此,他们常以垂钓、品茗、弈棋等休闲方式,来做到“心静自然凉”。

唐代诗人白居易作《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院中,室空心静,迎着临窗的徐徐凉风而怡然自得。白居易还有诗为证:“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看来,“心静自然凉”确实是一剂消暑良方!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夏昼偶作》一诗里说:“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诗中描写了诗人临窗在茶几上乘凉午睡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悠闲、惬意的心情。

有一首古诗曰:“对奕林荫下,存亡楚汉争。茗甘何晓味,烟灼哪知疼?人静无蝉噪,沉思任鸟鸣。相拼忘万事,忽见满天星。”下棋下到情深处,火灼了身体都不知道疼;随着棋局的变化,那夏日的热焰早消失得无影无踪。

北宋诗人苏轼也曾写过类似的诗:“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功,空故纳万景。”南宋诗人陆游则有《夏日》:“竹梢露滴惊残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胜更无方。”这一切,用宋代另一诗人温革的诗来总结,就是:“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大暑过后就是立秋、处暑了。“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凉风习习的秋天就会到来,面对苦夏我们还是要多一些耐心。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