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消夏诗

 圆角望 2017-08-07

雨凡(安徽)

炎炎夏日,纳凉成了所有人的自然追求。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纳凉》就写得妙趣横生:“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表述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那种急于从燥热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连串动作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紧接着,诗人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为自己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这种由外而内的凉意让人沉醉,燥热也自然退去。

古人消夏不是像现代人一样老是躲在空调房里,他们纳凉是很讲究去处的,坐在树下或走进竹林,是古人们普遍采取的乘凉方式。因此,在众多避暑诗作中,这类作品也最多。南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描写了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中唐王维为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莫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暑夏,若得一处亭台楼榭桥畔相伴,着实是纳凉人的福气。宋代的杨万里,喜欢流连于荷池纳凉。其《暑热游荷在池上》云:“细草摇头匆忙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古人说:心静自然凉。夏天虽然酷热难过,但读诗却可消夏解烦,几首古诗,几杯凉茶,细品慢吟,独具情趣。“夕阳场圃树荫凉,麦豉瓜姜豆粥香。人坐晚餐牛吃草,蚊烟影里说家常。”王子彦的这首《夏夕》诗,俨然一幅恬淡的江南风情水墨画,吟罢心清神怡!“葵扇摇风绕树行,晚凉新浴葛衣轻。一溪流水随荫绿,人立平桥话月明。”这是清代洞庭诗人袁景澜《夏日村居》组诗中的一首,读着此诗,似感清风拂面,凉意顿生。而组诗中的另一首:“消夏湾头云水深,浣纱人去剩飞禽。石公石姥常相对,坐话沧桑阅古今。”从诗中可看出乡间两老在林边赏鸟、溪头私语,心情多么悠然自在,精神多么愉悦爽快,哪有“苦夏”之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