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文学作品《林海雪原》出版,其内容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思想豪情,遂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罗荣桓看过后,亲自拍板作者:“这样的人才得回到部队,他的战场在这里。” 随后,作者回到部队,授上校军衔。 ![]() 《林海雪原》作者 曲波 《林海雪原》的作者名叫曲波,写这本书时,他就职于工厂。面对老首长的拍板,他回应道:“我永远是拿枪的战士!” 1923年,曲波出生于山东黄县,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曲波13岁那年,家中经济拮据,无力再供他继续读书,只得辍学帮父母耕作。即便这样,曲波也没有彻底放弃学习文化知识,干完农活后他总喜欢往大人堆里凑,听他们讲三国和水浒的故事,讲岳飞的英雄事迹。 曲波的记忆力非常好,听了这些故事,他就会回家记在小本子上,这给他今后的创作生涯打下了基础。 1938年,日军一路西犯至山东蓬莱、黄县、掖县等地,曲波家乡的百姓苦不堪言,山东人民的抗日热情日趋高涨。 这一年,曲波15岁,听过太多的英雄故事,他不能睁睁地看着外敌践踏河山,于是毅然参了军。 ![]() 跟随部队的日子,曲波看到了太多真实的英雄壮举,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光荣地入了党。之后,曲波在连队里做起了文化教员,他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一步步成长,升任为指导员、干事。 抗战局势越发严峻,日军集结了大批人马要进攻我胶东抗日根据地。为了保住根据地,我军与敌人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战斗。在历经无数次战斗的洗礼后,曲波成为了一名坚定果敢,英勇善战的指挥官。 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 为了占据东北这个集粮食和工业为一体的好地方,老蒋不惜将手下大部分队伍推向东北战场。而另一面,他又将当地恶霸土匪全部收罗旗下,一心要致我军于腹背受敌的困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只能将队伍安置于茫茫林海中,来对付这些如苍蝇般无处不在的匪股。 曲波临危受命,随部队奔赴东北,开启了他人生中最为波澜壮阔的阶段。 ![]() 曲波带领的小分队 1946年冬天,大雪封山,疾风呼啸。曲波带着他的小分队深入牡丹江,在广袤无垠的林海雪原中,与土匪们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 土匪团体分散,但数量颇多,战斗起来可能会顾此失彼,或者打赢了东头却被西头偷袭。为了杜绝这些可能性,曲波决定用小群动作,边侦察边战斗。 一年多的时间里,战士们在零下40度的石洞休息,与野兽擦肩,横跨涧谷,勇攀岩壁,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将土匪悉数消灭。 期间,威虎山工事复杂,易守难攻,那里的匪首名叫座山雕,他仗着威虎山的地势甚是嚣张,依然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最终战斗经验十分丰富的杨子荣假扮成土匪,深入虎穴,活捉了座山雕。 这一段,后来被改编为各种剧目,看得人们喝彩连连。 曲波曾经回忆,在林海雪原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打了72仗。这不但成就了他人生的经典,更为他之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杨子荣 1947年,剿匪战斗结束,曲波的队伍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他在战火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1948年2月,曲波又随部队开赴辽宁沈阳一带,参加到辽沈战役中。战场上的曲波依然英勇,他将生命系在了前线,作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战斗异常激烈,曲波不幸身负重伤,最终造成右腿残疾。 新中国成立后,曲波就职于安东海军学校,1950年12月,被调往沈阳机车车辆厂工作。 曲波服从安排,依依不舍地脱下了军装。 七年如一日,曲波每天都拄着拐杖奔波在工作的一线。然而每到冬天,刮风落雪的时候,他就会想起当年战斗的艰苦岁月,想起1946年林海雪原的冬天。那些终身难忘的剿匪经历,一个个战友的音容笑貌,全都浮现在曲波的脑海。 他有一种冲动,想把这些都记录下来。 ![]() 时间到了1955年的冬夜,曲波依然在怀念。就在那天,他突然下定决心,要将那段真实的历史写出来。从此,下班之后的曲波开始忙碌了起来。 完成一天的工作,曲波把自己一个人留在了仓库,他找来用过的记录本,翻开它的背面,用残余的铅笔头开始记录当年剿匪的往事。 在家里,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写到夜深人静时,他往往用棉被捂着台灯写。 曲波有个好妻子,对他工作之外的这个“爱好”,不但不干涉,反而挺支持。为了让丈夫专心写作,妻子刘波包揽了所有家务,空了还要帮他查字典,理清不会的字词。 夫妻两人的默契一坚持就是两年。 ![]() 曲波和妻子刘波 1957年,《林海雪原》成功写完,让曲波没有想到的是,出版后轰动了全国。首印了50000册,三天就抢空了,光看北京的各大书店门前,全是排起的长龙。随后,又加急了20万册投入市场。 为什么《林海雪原》一面市就如此火爆呢? 因为新中国的诞生,给久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希望。“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能够从刚刚成为历史的战争生活中体验到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心理。书中惊心动魄的剿匪战斗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革命时代的思想豪情,所以这么有血有肉的书一面市便轰动了全国。 突然收获如此大的成就,曲波成了工厂里的“名人”,大家纷纷向他投来赞叹的目光。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会恃宠而骄,认为他的成就只是一时半会儿的幸运。 对面如此种种,曲波依然如平常,他还是保持着以往的低调和谦虚,照常去工厂上班,照常奔走在一线。有时候正忙着,就有记者来采访。往往这时,曲波都是一手黑黑的机油,微笑着回绝道:“我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没什么可采访的。” ![]() 当时的书的封面 曲波的成名当自然惊动了工厂,领导觉得他是个人才,便主动提出给他减少工作量,让他专心搞创作。可是被曲波坚定地拒绝了,他说:“请不要给我搞特殊,我该干的活一点不能少。” 新中国一片欣欣向荣,人们的茶余饭后喜欢聚在胡同里聊天。说起书中的英雄形象,一个个听得全神贯注,不断有人竖大拇指,不断传出喝彩声。久而久之,收音机里的评书也有了《林海雪原》里的故事。 作家老舍看后更是称赞说:
如此轰动,消息传到了罗荣桓那里,他看过书后,说道:
![]() 曲波 1963年,罗荣桓拍板,将曲波调回部队,授上校军衔,到总政创作室工作。 报到那天,曲波向老首长敬军礼,说道:“我永远是拿枪的战士!” 回到部队里,曲波住进了什刹海旁边的筒子楼,他每天步行上下班。 随着时代的推进,《林海雪原》里的故事被选进了话剧,开始了《智取威虎山》的排练。为了让整个剧更加真实,剧组请曲波现场指导,他第一个就提议杨子荣的扮演者一定要学山东话,学会一定要用。因为杨子荣是山东烟台人,曲波笑着说:
曲波喜欢实事求是。 他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创作,在有生之年,他又完成了《机智和勇敢从何而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东风如意花千里》《一个荣誉军人的心》《山呼海啸》《走狂飙》《桥隆飙》等众多作品。 ![]() 曲波 2002年,79岁的曲波生病了,他将创作空间搬到了病房里,还让家人将军装挂在床前。护士来送药时,好意帮他把军装叠起来收整,曲波见后,急得直瞪眼,一边做着叫停的手势,一边忙着说道:“不能收!不能收!这是老首长给我的战袍!” 曲波更是一个执着的人。 不幸的是,入院的那年六月,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曲波的一生颇富传奇,从农家子弟到剿匪英雄,从枪杆子到笔杆子,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始终不改初心,将那段峥嵘岁月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上,成为了不朽的红色经典。 ![]() 《智取威虎山》剧照 现代社会的高科技,让大部分的人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拼搏战斗的精神了,他们无法体验到那种时代精神和民族心理,所以出现了许多崇洋媚外的行径。 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 希望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能自觉去感受革命时代的思想豪情,让先烈、先辈们的事迹活跃在你们的阅读生活中,这是比追星强一百倍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