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星辰,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辽阳市第五届作家协会理事。作品以诗歌、散文为主,曾在《人民日报》《中国交通报》《辽宁日报》《人民代表报》《辽宁人大》《辽阳日报》《鸭绿江》《北方作家》《中国诗歌网》《辽宁作家网》《辽阳数字文艺》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歌词、杂谈500余篇。出版诗集《世纪花雨》、散文集《河谷行舟》《人在路上》。
唐代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苏州,一向以园林和水乡闻名于世,水的灵动带给了她秀美婉约的一面,也造就了一个个让人醉心的水乡古镇。甪(读作“露”音)直古镇是具有2500年文明历史的江南水乡,素有“神州水乡第一镇”之称。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甪直境内水流纵横,小桥密布,贴水成街,人家枕河而眠,镇貌古朴,风情幽逸。仲秋时节,桂花飘香,踏访桥都苏州甪直古镇,饱览别样的古色风韵,可谓一次美的邂逅。 甪直古镇美在——古朴、恬静、自然。当我走进甪直古镇,第一眼望见的是位于广场中央矗立的独角怪兽的雕塑。它昂首向上,体态威武。看了碑文方知这怪兽名为“甪端”,可日行万里的神兽。我想,立甪端为镇标是一种集历史、人文、民俗、传说于一体的绝好创意。相传在久远的时候,它巡察神州大地路经这里,视为风水宝地不肯离去。从此,这里再也没有战乱和灾荒,百姓安享太平。甪直比我想象中要好,小巷一律清瘦,没有太多的游人蹭踏,虽不是十分幽静,但也绝对谈不上嘈杂。她以独有的姿态,默默地铺陈着小桥流水的春秋变幻,安静得一如腼腆少女。因此,同样的小桥,同样的流水,在这里就显得迂缓而娴静。两岸高浓的树杈会在河流中间牵手,稍阔绰一点的河道,岸边都有那种扎实舒平的河廊,供人歇脚赏景。深邃的小巷、迷人的河叉、建筑的艺术同历史的结合,使甪直古镇表现得更富人文气息。 甪直是典型的一个江南小镇,名胜古迹遍布各个角落,且水巷密布,河网交叉,碧水环绕,桥桥相望,一些清代民居至今尚保存完好,街面多以卵石、花岗石铺成。行走在古老的街巷,眼前斑驳的粉墙,沉郁的黛瓦,墙角边碧绿的青苔,屋檐上褐色的尘迹,无不预示着年代的悠久。水多、桥多、巷多是甪直镇的一大特色,人们感叹,看了甪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甪直的水巷很有特色,一种是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居,临河有门有踏级。一种是两巷夹一河,河两边都有驳岸,井有河埠供人上下船或日常取水之用。所有的情景都包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穿过小桥的小船,水边清洗的妇人,简单的元素便勾勒出一样的美景。古镇是安静的,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商家们卖力地叫嚷,就连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都极为少见。如果你赶个大早,游玩甪直古镇,这样的感觉会更加明显。在甪直一定要一大清早就起来,因为整个古镇都还没有醒来。只有空气中氤氲的水汽,零零星星的人,稀稀疏疏的话语,还有房屋和乌篷船在水边梳洗打扮。一个人踱步在青石板上,慢慢悠悠地,用心地感受着这水乡的怡人景色,一侧是古色古香的民居,一侧是静静流淌的河水,时光都仿佛慢了下来,令人忍不住想要驻足停留。希望某一天的清晨,你也会走在甪直古镇的河畔,走在上塘街和下塘街的青石板上,走在这江南水乡的怀抱里。 自然之美乃一切美的基石,失之自然,就谈不得真,就更无所谓善与美了。甪直是自然的,它随性,一丛花,一棵树,安然地长在路边或花坛,不逼仄不局促。银杏的高贵古朴与蜀葵的艳丽浅陋,同时相处于弄间,河道两旁的树,看着就很随意,没有精心栽种人工雕琢的痕迹,却到处相得益彰。自然的包容,在甪直的每一寸土地上似乎都有表现。甪直是深沉的,尽管前店后居的摊贩老板众多,一个个精明能干乃至强悍,可是他们的叫卖声,臭豆腐、油炸饼、各式糕点的香臭气,仍然无法抗衡青石板的稳重。甪直如一块通灵宝玉,经过几千年的精心打磨,更加晶莹透亮,光鲜滋润,散发出异样的光芒。甪直古镇妙在——小桥、流水、人家。古镇当然有其与其它地方所不同的具有自然而独特的水乡特色,某些建筑还是保持着当时的形态,有着江南农村特有的民俗传统,尤其是众多形状、姿态各异的石桥,最能代表古镇的历史。镇内河叉较多,桥的历史可追溯到自宋代以来,大多以板桥、拱桥为主,还有独孔小石桥,狭窄的平顶桥,装饰独特的双桥,亦称姐妹桥,镇外有座多孔大石桥,且桥的别致,桥的形状各具姿态,有些大石桥的两头还有石兽,桥栏有不同图案的石雕等。走在街上,船行河中,随处可见石桥凌架与河道之上。有道是:“长桥短桥杨柳,前浦后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鸥送船归钓家。” 位于镇中的南美桥与环玉桥相连,大有“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的意境。这南美桥是宋代所建,乃镇上最古的桥。它的跨径颇大,桥洞呈椭圆形,是座别具风姿的石桥。我凝神睇视,仿佛见到了它的雏形——两汉古墓中的拱形结构,这完全可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表征和结晶!你看那折扇扇面形的拱石拼合成的拱圈,两端全无榫铆,却能承重至今。在尚未发明“钢筋混凝土”的宋代,这是何等高超的建桥技艺!我缓步登桥,欣赏着红砖镶砌的兽形栏板和桥头的石刻雄狮。我被每块古朴浮雕吸引住,仿佛鉴赏着才出土的艺术珍品。记得地方志上说,苏州一带古桥上溯三国,下及明清,遗留至今最古的要数宋代。想到这里,不由肃然,因为我已探访着江南水乡这座最古老的石拱桥了。享有江南桥都的美誉的甪直,可不是浪得虚名。这里既有狭窄的平顶桥,又有宽敞的便于通舟的拱桥;既有妆扮华美的廊桥,又有简单拙朴的赤膊桥;还有左右相邻的姐妹桥和架在小溪上的半步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就有5处。以位于中市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都是花岗石砌梁式平桥。三元桥是一座清代的桥,上有桥联“东溯眠牛净绿水,西临斗鸭挹清风”,该桥与万安桥构成了典型的三步两桥。和丰桥是年纪最老的一座拱桥,原名中美桥,建于宋代初年,每块桥面石上均有浮雕,图案精美耐看。环玉桥位于中美桥南侧,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与中美桥构成双桥。除了位于正东的那座最大的正阳桥,以及一座稍长的廊桥,其余都是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小桥,你走在上面三两步就到头,还未尽兴就已经下了桥……兴隆桥旁的老屋顶着蓝天白云,看尽世道变幻,依然故我,不惊不乍。屋顶上挑出的马头墙昭示着岁月的年轮,也成了江南古镇的标配。 这里曾是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一座叫进利桥的石拱桥,成了热门的网红打卡景点。进利桥位于甪直古镇西汇上塘街东端与中市街相接处,与南侧茶楼相映生辉,是甪直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不少游船在此交会穿行,热闹非凡。甪直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鲜明特色。游客和爱好者纷纷聚集在桥边,有的摆出唐僧师徒四人的造型,有的模仿女儿国国王的神态,让同行好友帮自己拍照完成打卡。在剧中,唐僧师徒四人从这里踏入了“女儿国”,遇到了美丽的国王和她的臣民,被很多观众认为是《西游记》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一集。为了纪念这部经典电视剧和这段动人故事,并方便游客找寻,景区在进利桥两侧悬挂了写有“电视剧《西游记》拍摄取景点”的小牌子。提醒人们在这里可以重温《西游记》的经典桥段……甪直古镇独在——米行、服饰、美食。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曾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进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描写粜米场景的片段以《粜米》为题,也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万盛米行是甪直镇一家老字号店铺,始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后转殷家。米行的河埠头,为装卸谷米的码头。一对新谷登场,这里舟船汇集,就会出现小说中所描绘的热闹场面。“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万盛米行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开头的一段描述。叶圣陶,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因家境清贫,18岁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17---1921年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从此与甪直结下了不解之缘,叶圣陶把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长的摇蓝,亲切地称之为“第二故乡”。他在甪直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大丰收,先后发表白话小说、散文诗篇近百篇,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等作品,不少素材和人物形象都来源于古镇甪直,在甪直期间,他是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先驱者之一;他还与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叶圣陶的几个“第一”,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敢为人民立言的作家和勇于改革的教育家,他为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的一代师表。 地域的传统文化在在当地妇女的服饰上是最好的体现,她们的装扮从头至脚都有着完整的地方风情。妇女们沿袭着早时农村的服饰装扮,疏着髻髻头,把头发盘在后脑挽成结,罩上网兜,插上发簪,扎着头巾,后面两个尖角再拼成别的颜色,成八字形于发髻下,前面从额下成弧形于耳际,衬托着淳朴的脸。上衣大多穿中式斜襟罩衫,滚边盘纽,衫长过臀齐手腕,腰部束裙裾,多用蓝色印花布,在后腰部位有四指宽的腰带,上有各色绣花图案,刺绣工艺尤其精致,一针一线特别精细,最能体现出农村女子的隽秀和机灵。刺绣的图案大多以牡丹、月季或龙凤花鸟为主,线色以红黄蓝紫等多种。完成后用束腰带扎于腰间,腰带头上还挂着流苏,走动时或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摆动,亦如弱柳临风般飘摇。脚穿布袜,绣花鞋的鞋头都绣有花鸟图案,其手工针线的精细正是体现妇女的聪明与灵巧。当她们穿着这样的服饰,走在古老的街道,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古镇的美食亦可使你一饱口福,酱制而成的甫里蹄油而不腻,入口酥软,酱红的颜色吸引了你的目光。萝卜干更是具有地方风味,用当地特有的传统腌制工艺精选各种萝卜,以不同的工艺腌制不同的口味,咸而不涩,你很难想象其腌制工艺程序的复杂,否则哪来如此的口味。其它各种民间美食,有的在店铺里边制边卖,你可看到其制作过程,新鲜入口当别有风味。以萝卜为主材的“甪直酱菜”是由清道光年间的开办的“张源丰酱园”所创造,至今已接近190年的历史。当年“张源丰”有一批萝卜滞留在仓库,为了不浪费食材,酱菜制作师傅们决定将萝卜套腌在甜面酱之中。半年后,师傅们从酱菜缸中将色泽透明的萝卜取出试吃,发现它咸中带有清甜,酥脆相宜,口感香醇。于是它成为了方圆百里民户的佐餐佳品。如果月色朦胧不知归路,那么甪直这个远离尘嚣、飘着浓浓乡味的小镇,便会很明确的让你有了牵挂。 甪直古镇特在——名人、塑壁、古刹。 甪直古镇自古崇文重教、名人辈出,自宋至清,出了61位进士。名人馆收录了近千位历史名人,呈现了甪直的灿烂人文。唐代文豪 、中国首部农业制造专著的作者陆龟蒙曾在此隐居 ;“学贯中西第一人”、维新运动的先驱王韬出生在古镇上一个书香门第;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曾在此教书育人;著名电影名星萧芳芳也是从古镇走向影坛,成为一代影视巨星。时光熏染的甪直古镇,岁月美丽的印记呈现出的独有人文风采,让人流连忘返。流连在那千年银杏树下的清风亭,听一听光阴诉说甫里先生陆龟蒙与甪直的逍遥故事;漫步在保圣寺内,感受南朝四百八十寺在风雨中沉淀下来的岁月静好;品读着叶圣陶纪念馆关于先生与甪直的情怀,萧芳芳演艺馆里佳人对家乡甪直最深思念……历史和现实,如同穿桥而过的河流,平缓安详,又如那水阁白墙的背景上,一面面斜飘在茶肆酒楼檐角间的幌子,不急不躁,在风里轻扬。古镇历史文物众多,人文景观棋布,让我体味到小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江南文化园位于甪直古镇东南,与古镇市井紧密相连,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仿古典式园林。园内建有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甪直历史文物馆、盛唐甫里街、甫里书院、古戏台等景观,风景宜人。假山叠石、小桥流水,充满水乡园林韵味。湖面上小桥和亭台楼榭相得益彰,伫立于此,感受清风拂面,顿觉心旷神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桥一亭,都透露着浓浓的江南风韵。“酒旗菰叶外,楼影浪花中。醉帆张数幅,唯待鲤鱼风。”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笔下的甪直。渔舟唱晚,桨声灯影,水乡的丰饶在文人骚客的唱和吟咏中,穿越千年,不绝于耳,依旧散发着无尽的魅力。 保圣寺山门重建于1964年,是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寺院原有十八尊“塑壁罗汉”,为唐代名家所塑。这一组罗汉与众不同,神态生猛出格,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塑像为一整体,有山石,云朵,浪花,海上的仙境,诸多场景历历在目,实乃洞天福地。两尊佛像在讨论佛经,其余各位分散而坐,有闭目静思,有眺望远景,有的斜卧,有的侧立,其表情各具形态,形象逼真而自然,视之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当时雕塑艺术的智慧与才华,成为佛学文化的瑰宝。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寺里那些风骨劲峭、已是一千二三百岁的高龄古银杏树。这株古银杏体态端庄、枝繁叶茂、器宇轩昂,树干需三人合抱,给人以古朴、昂奋的美感。风乍起,抖落一地金黄,美成了一幅古画。当人们目睹甪直的古街、古房和深巷时,又领略了她的另一种风味。镇上的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兴旺。不论临街的住宅还是临河的民房均为黛瓦粉墙、木门木窗、青砖翘脊,大多为明清时代的房子,墙壁上还带有花纹。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情趣无穷。抚今追昔,品味唐风宋韵,甪直就像一首润物无声的诗,洋洋洒洒落入了心里。也许是岁月独有的熏陶,也许是小镇独有的美丽与清宁,徜徉在古镇,总有一些旖旎心思回荡在心间。那长长窄窄的老街处处诉说着久远岁月的留痕,那有着些许斑驳的老宅墙颜像是带我们穿越到了从前,那古朴典雅的小桥荟萃着古今风韵让我们流连! 甪直古镇奇在——船缆、船娘、船歌。“到了甪直勿看桥,等于甪直勿曾到。到过甪直看过桥,勿看船缆也白跑。”这句流行于甪直的俗语,体现了看似貌不惊人的船缆石在古镇旅游中的重要地位。船缆石又名船鼻子、船钮。旧时,商家为招徕客户,往往在门前石驳岸中及河滩旁边嵌有缆船石,供客户停船系缆。一般是由长方形花岗石雕成的,因为大多凿有对称的穿绳孔,人们也形象地叫它“牛鼻子”。甪直的船缆石分布密集,造型丰富,雕工精美,历史悠久。古镇区原有上千个形象各异、神态别具的船缆石,至2014年尚存130多个。甪直古镇区的船缆石工艺精美,图案丰富多彩。有如意、笔锭、卧鹿、双蝠、双榴、狮子滚绣球、刘海戏金蟾、平升三级等,表达平安吉庆、称心如意等含义。雕刻手法变化多样,有浮雕、立雕、透雕,有阳刻、阴刻。款式多样,有平面、凸面、凹面,有竖式和横式。笔锭——在石上雕刻一支毛笔,一只金锭。毛笔意蕴着“文运”,金锭意蕴着“富贵”。而“笔锭”的谐音为“必定”。寓意为必定高中、必定富贵。双榴——在石上雕刻两只石榴。因石榴寓意多子多孙。同时“榴”与“留”同音,含有留船、留客的意思。双蝠——在石上雕刻出两只蝙蝠的图案。“蝠”谐音为“福”,“双福”带有祝愿人们喜事成双、幸福连连的美意。平升三级——在石上雕刻出花瓶中插着三支戟的图案,寓意为“平(瓶)升三级(戟)”,若瓶身还刻有莲花,则寓意为“连(莲)升三级”。船缆石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考古价值,引起了众多中外专家及游客的浓厚兴趣。中央电视台将之拍成专题纪录片,多家地方电视台纷纷慕名而来。 甪直,还有一道柔美独特的风景线——船娘。伴随着吴侬软语的船歌,她们带你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桥洞,那些流淌在江南小河里的歌声和摇橹声,仿佛有魔力,带你穿越前世今生!波光粼粼,微风柔柔的吹来,晃晃悠悠的好不悠闲,来甪直定然是要乘一乘船的。一叶扁舟接着不远处的小桥流水,勾勒成了游人眼中的风景线。甪直船娘的一天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精彩得多。天蒙蒙亮时起床,甪直船娘从梳妆打扮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着绣花鞋……穿上甪直八件套的船娘像是立马变了个样。柔柔美美,个个灵气逼人,水乡的滋润,文化的滋养,在她们身上有着一种独有的风韵。你若问船娘怎么看待这一天,她们会说:“船娘是工作,更是生活,爱护自己的家园是本分,将家乡最美一面分享给大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桨声灯影的甪直,美在画中,美在每一座桥,美在每一条河,更美在那一道道灵动的风景线。游客来了,船娘娴熟地驾驭着手摇船,轻摇船橹,载着你游弋在碧波粼粼的古老河道中。甪直的船娘们除了每个人都有一身摇船的好本领外,还各自都有一些拿手好戏。假如你给她们一个话筒,立马变能化身为一个个民间歌唱家。一声甜歌,用最古老的吴侬软语,唱出水乡本地的民间故事,唱出真挚深情的古老风俗,唱得你心里酥酥的。当夕阳把最后一抹嫣红倾满水面的时候,船娘的回眸一笑,露出红圆的脸庞……你会发现她们真的美得很有韵味。甪直古镇贵在——安然、幽逸、典雅。走进古镇甪直,犹如翻开一部精美的线装大书,漫步甪直古镇的夹长巷道,宛如穿越悠悠的历史长廊,这里的每一条巷、每一座桥、每一处景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够像甪直一样,从二千多年前就掀开了良渚文化的曙光,更为难得和珍贵的是,那一缕文明的曙光能够穿越时空,一直灿烂生辉。那些从秦汉流淌而来的水,倒映过秦时皓洁的明月,带走过汉朝默然零落的桃花,招惹过唐宋多情的诗人,挑逗过明清过路的商旅。她独具风格的山水自然和人文景观,舒适的气候条件,自然成为理想的人居之选择,理想的旅游度假天堂。这里安然、恬静的生活,让人体味出的悠闲、自得,使心灵得到慰藉与安宁,有种回归自然家园的感觉…… 甪直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古镇。古镇是有生命的,她有精神和灵魂,也有独特的气息和弥漫于外的气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潜藏着文明,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涌现了文明。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的成长,她从没有过空白与记忆的盲点,她见证了东方巨龙的图腾与复兴,她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这是一个诗意的凝聚,诗意的栖居!我想甪直古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她的历史悠久,而在她对悠久历史的记取,不仅仅在于她的物质丰盈,而在于她的文化底蕴,不仅仅在于她的外在表象,而在于她的精神实质。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让甪直成为浮华背后的乐土。踏访桥都,我似乎感到思绪也随小桥流水,流过小巷古宅,流向绿野和远方……甪直是一个纯净安逸的水乡。甪直被称为神州水乡第一镇,这座秀美、清幽和洁净的小镇,历经千年的人文积淀,在如火如荼地改造中焕发出春的生机。古镇的发展在对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中进行,在对百姓情感、淳朴民风的尊重中展开。古镇美在于红花绿柳,郁郁葱葱;粉墙黛瓦,人家深处;名馆古寺,曲径通幽;小巷古宅,轻舟鸬鹚;水乡泽国,枇杷飞歌;青砖绿瓦,茶语飘香……走在从薄雾中醒来的古镇,随着甪直人的脚步,看着巷子边的人家,看忙碌一天的甪直人坐在门口的竹椅上,就着一碗煮豌豆,美滋滋的喝啤酒惬意享受休闲时光。我忽然明白,这才是曾经安逸过的古镇应有的遗风。据此,可以给甪直人文特征界定为:软语之乡、耕读之家、品德之群、规矩之业。甪直是一处温婉典雅的乐园。峰回路转,四季如画。春——春暖花开,最是甪直的柔情万种让我们痴迷。一朵花开在小镇,满是春色,满是香,多看几眼,一切的美像是总能让我们真情自然涌入。夏——夏木葱葱,最爱甪直的小桥流水,乘坐一叶扁舟赏那独有风光。岸上的一帘风光,那么近,那么远,你在画外,你也在画内。秋——秋色缤纷,舒凉的风悄悄让小镇色彩蜕变。保圣寺内的千年银杏树,将岁月最美的沉淀都幻化为美丽的颜色,托清风送一缕思念给你。冬——冬雪纷飞,轻飘如絮,下雪的江南多了一份恬淡的静。每一个角落,像是仙境;每一次回眸,都有惊艳。纯净、悠扬、典雅、温婉的气质,这是所有人第一眼看到甪直的印象了。水乡古镇,就这样通过一首首韵律优美,意象空灵的诗词,在我的心中定格成一幅美不可言的山水画。这正是: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