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脂入地灵 在古书上“灵”通“苓”,“伏灵”就是指“茯苓”。据《本草纲目》记载:“千年之松,下有茯苓,松脂入地千岁为茯苓,盖松之神灵之气。”古人认为,松树是有灵气的,松树千年的灵气沉淀到根部,就成了集松树精华的茯苓。而茯苓,是宁心安神的中药,可以滋养心灵。 我觉得文学创作亦是如此,文学作品是那些如松树一般正直不屈、敢于抗争的作家们,一生经风沐雨,阅尽人间疾苦后,所积淀的灵气精华,亦是待读者们发掘的精神宝藏,不招摇却珍贵。也许一个作家笔耕不辍一辈子,最后能经过历史沉淀留下的,只有很少的一点,但就是这一点点,也是茯苓一般有益人心的,那就可以知足了。 中国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如茯苓,中国古代的小说巨作《红楼梦》未完,还是一些无名之辈进行续书。同样,清朝沈复的散文巨作《浮生六记》亦缺失了两卷,但是不影响其艺术效果。经历了千百年历史的大浪淘沙,这些灵气所钟的文字终于还是留下来了,成为人们精神的食粮,阅读的佳品。 茯苓是松树的灵魂,而我因为和蒲松龄一样,右乳下方有一块很大的痣,感到很有缘,就取谐音笔名为“松苓”,希望成为像他一样的作家,继承他的灵魂。在我看来,蒲松龄卑微的身份掩盖不了他的灵气,他对世事洞察深刻,对人性亦体察入微,真的是一个才子。“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蒲松龄和许多历史上的文学家,都有着有趣的灵魂,他们笔下的文字才能妙趣横生。有志于文学的我,也希望有他们那样的灵魂,在文学路上坚持到底,挺立成一棵常青树。 其实文学创作,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纵深挖掘的过程。普通人的目光只停留于地表的树干,真正的文学家却能看得更深更远。他们挖掘生活的根脉,往往获得更深刻的成果,才能支撑他们的作品。他们解构事物的表象,获得真实的内核,关注常人所忽视的,因而让读者能看到另一个更深层面的世界。 我觉得一个人没有松树一般的意志和品格,是很难写出优秀作品的。如果作者自身不正,他的文字又如何透露教化意味,或是抒发浩然正气?写作的灵魂在于作者自身,一个松树一般的作者,将自身性格渗透于文字间,笔端有灵气、正气、真气,文章才能如茯苓滋养人们的心灵。 新闻讲求时效性,而文学创作急不得,必然是一个慢慢积淀的过程。在岁月变迁中,人的价值观逐渐改变,灵魂境界逐渐升华,写出的文字才能日益成熟。所以不用急功近利,悦纳风雨的磨炼,沉淀生活的精华,结局自然水到渠成。 我平时也用茯苓煮水喝,茯苓味甘淡平,价格又便宜,真的就像我书架上的书,是灵气聚集的佳品。茯苓深藏底层泥土中,外表朴实无华,看上去不起眼,深入了解内里才知其纯洁美好。这就是文人的榜样,作品是用来经历岁月沉淀的,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无论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还是蒲松龄“灯昏欲蕊,案冷疑冰”,他们生前都很落魄寒酸,不曾因文学而显赫,而是隐士一般,耐住寂寞,埋首著作。但是他们的文学成就穿越时空,成为文学史上的传奇。 宋朝诗人李石笔下是茯苓的“松根白衣仙,日夜瑞光吐”,一个平凡满是泥泞的茯苓摇身一变成为祥瑞的白衣仙人,看似反差很大,其实也在情理之中。真正的高人都是朴素、低调、内敛的,就如《落花生》中许地山所说,不是只讲体面而没有实际用处的人,这种人才值得敬仰,才真正具有灵气。 “柏黛参天峻,松脂入地灵”,松树的灵气向下积淀,茯苓生在松根,脚踏实地,而不向上攀沿,这亦是一种美德。西医高度发达的今天,“四时神药”茯苓淡出人们视野,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但茯苓继承古松的根与魂,毕竟是文化传承的象征。松树的灵气终究是一个传说,但也是无数文人们毕生的信仰啊! ![]()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 王松苓,原名王昱娟,1995年冬至出生,湖北武汉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有散文发表于《湖南散文》《四川散文》《武汉文学》《天津文学》《黄石文学》《齐鲁文学》《大雅散文》等杂志和媒体。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杨 青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清 泉 刘远新 审校:严圣华 修焕龙 唐 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