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骆震洲 2025-05-09 发布于江苏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本文227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是你老得快,是你阳气跑得太快。”这是很多中医专家在讲养生时常说的一句话。听上去像玩笑,背后却藏着一个严肃的问题:现在的人,太容易“阳虚”了。

阳气,是中医理论中非常核心的一个概念。它不是虚幻的玄学,而是实实在在与身体运作息息相关的生命能量。它支持着我们的体温、精力、代谢、免疫力,甚至情绪状态。没有阳气,身体就像熄火的机器,慢慢熄灭。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一、阳气是什么?不是迷信,是生理基础

很多人一听“阳气”,就觉得这是不是迷信?其实并不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阳气可以理解为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基础代谢、内分泌系统、免疫调节、神经兴奋性等方面。比如你是否怕冷、容易疲劳、精神萎靡,这些都跟阳气有关。

中医讲“阳主温煦,阴主滋润”。阳气足,身体就有温度、有活力;阳气弱,哪怕你营养跟得上,也可能整天觉得“虚”。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二、为什么说现代人更需要补阳,而不是滋阴?

过去人们生活节奏慢、体力劳动多,阳气充盈,反而容易阴虚。而现代人整天坐着、动得少、吃得凉、熬夜多、压力大、情绪内耗严重,阳气被一点点耗光。尤其是以下几种生活方式,正在偷走我们的阳气:

久坐不动,代谢变慢,阳气淤滞;

长期熬夜,打乱人体阳气生成的规律;

空调环境常年恒温,阳气缺乏锻炼;

饮食偏凉,冷饮、生冷食物摄入过多;

情绪压抑、焦虑、不释放,阳气郁结。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这些习惯看似平常,但长期下来,就会让人出现阳虚的典型表现:手脚冰凉、怕冷、易疲劳、消化差、情绪低落、性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

三、“滋阴补肾”这套思维,不一定适合当下

很多人一出现体力差、失眠、脱发、性功能下降,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肾阴虚了”,于是开始吃六味地黄丸、阿胶、龟甲膏。但这里有个误区。

阴虚和阳虚的表现完全不同。阴虚的人常见的是“内热”:烦躁、口干、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而现代人更多的是阳虚:怕冷、四肢发凉、舌淡苔白、精神差。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如果阳虚还猛滋阴,会出现什么?越补越冷,越补越虚。因为滋阴的药大多偏寒、偏凉,如果阳气本就亏,再用寒凉药物,就像给熄火的炉子泼水,火更灭了。所以,现在这个时代,补阳比滋阴更重要。

四、阳气不足,具体会带来哪些问题?

阳气弱不仅仅是怕冷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1. 免疫力下降。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足,免疫力就强。临床研究也发现,阳虚体质的人更容易反复感冒、感染、慢性病缠身。

2. 消化系统功能减退。脾胃为后天之本,而脾主运化,靠的就是阳气。阳虚则脾虚,吃啥都不消化,容易腹泻、腹胀、食欲差。

3. 内分泌紊乱。阳虚会影响身体激素水平,女性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男性阳痿、早泄、性欲低下,很多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4. 精神状态差。阳气是推动生命活力的动力。如果阳气虚,不仅身体累,心情也会低落,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抑郁倾向。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五、怎么补阳?不是吃药,而是养出来的

补阳最关键的不是猛吃药,而是从生活方式上去恢复阳气的生成与流动。用中医的话来说,阳气不是补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1. 早睡早起,顺应阳气运行规律。中医说“阳气自夜半而生”,熬夜就是在打断身体生成阳气的节奏。要想有阳气,必须保证晚上11点前睡觉,早上7点前起床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2. 动起来,让阳气流动起来。阳气靠动生,久坐会导致阳气郁滞。每天适当运动,哪怕是快走30分钟,也能让阳气流通、血脉畅达。

3. 少吃寒凉,多吃温补。体寒阳虚的人不适合吃冰饮、生冷食物。适合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生姜、大枣、桂圆、洋葱等。

4. 暖腹、暖脚,护好阳气出入口。腹部是阳气汇聚之地,脚是阳气最容易流失的地方。日常注意保温,尤其是女性、老年人,避免穿得太薄、洗冷水脚。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5. 调节情绪,减压就是补阳。情绪压抑会让阳气郁结。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焦虑,对阳气的生成和运行非常有帮助。

六、不是所有“补阳”方法都靠谱,别被商家忽悠了

补阳是个热门话题,也因此很多商家打着“壮阳”“补阳”的旗号卖保健品、药酒、秘方。但真相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阳气不是靠几颗药丸就能立刻回来的。

比如所谓的“千年鹿鞭酒”“蛇鞭丸”,除了夸张宣传、成分不明外,有些还可能含有激素类物质,长期服用可能对肝肾造成负担,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国家药监局也多次发布提醒,不要轻信“壮阳神药”广告。真正有效的补阳方式,应该是科学、温和、长期坚持、以生活干预为主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七、阳虚不是病,但不管,会变成病

阳虚本身不算疾病,但它是很多慢病的土壤,是身体系统变差的前兆。比如:

阳虚→免疫差→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

阳虚→代谢慢→肥胖→高血压、糖尿病;

阳虚→脾胃弱→营养差→贫血、消瘦。

所以别等到生病了才想起来“我是不是阳虚了”。提前调阳气,就是在预防慢病。

写在最后的话:阳气,是这个时代最不该被忽视的健康底气

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健康问题。过去的人怕阴虚、怕火;今天的人,怕冷、怕累、怕阳气不够。我们不否认阴阳都重要,但在今天这个快节奏、高压力、低活动的社会里,“补阳”更符合大多数人的身体现实

养生不是迷信,而是回归常识。让自己动起来、暖起来、早睡早起、情绪稳定,这些就是最好的补阳方式。简单,但有效。别再一味滋阴了,是时候把阳气“点燃”起来了。

资料来源:
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国家标准(GB/T 21709-2008)
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2020.
③.张其成.中医体质与健康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7):901-9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