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时代还需要纸质书吗,是否会被其他媒介替代?这个时代的书籍只是快消品吗,还有长久保存的必要吗,毕竟相较于数据存储,书籍无论在容量体积,还是在保存的难度和成本上,都显得十分落后和不方便。 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二十年前,人们面对电子书的出现,都在讨论纸质书会消亡,三十年前,人们也在讨论互联网会改变一切,磁带没有了,影碟没有了,书还会存在吗?许多年过去了,电子书终究没有击溃纸质书,倒是被听书和视频搞得边缘化了,而纸质书依旧在夹缝中生存。 就像电影院一样,人们依旧需要这些事物的存在。人们喜欢去电影院,是需要感受视听的氛围,包括坐在人群中的感觉。人类喜欢书籍,享受书捧在手里慢慢沉浸其中的感觉,你能感受书具体而客观的存在,那是一本属于你的,在桌子上,在书架上的书。 而一本书被印出来,爱书之人自然希望它能够长久保存。很多老书,特别是线装书,过去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依旧可以保存良好,被现代人翻阅和珍藏。倒是现代人的一些书籍不耐看了。有时想想,不是人们不爱书籍了,是部分做书籍的人不上心了。 如果经常买旧书就会发现,一些超过五年以上的胶订书,容易掰断,包括那些很有名,出版量很大的作品。书一单开胶了或者书脊断裂了,这书基本上也就报废了。有些人会像废品一样丢弃,有些人会想法补救,有的用胶水粘合,有的则会打孔缝线。 用胶水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后期还会面临断裂的问题。打孔缝线比较好些,从此就不担心开裂的问题了,不过费时费力。我每天有大量的工作是给这些书籍打孔缝线。这样做只是我的强迫症,我担心书如果在顾客手上断裂会指责书有质量问题。当然我也是希望旧书不是破烂,而是依旧可以拿来读的书。 ![]() ![]() ![]() 在我淘书的过程中,没有几个卖书人会做这个事情,原因在于他们的书很便宜,自然不会修补那些不值钱的普通书。他们认为只有珍“贵”古籍才值得修补。对我来说,书不分普通与珍贵,只分是否值得读,是否经典,只要是我卖的书,都值得修补。 当然有人会批评我是在自我感动。还有个印厂的朋友说,现代印刷就是靠廉价成本传播书籍,书是快消品,一本书不能看了,买一本新的就行了,完全没有修补的必要。他说很多书用的是木浆,里面有很多化学填充物,时间久了容易脆化,不易长期保存。 我没做过印刷,但当过烂书编辑,知道出版者和编者做好书与做烂书是一个选择问题,至于用什么纸张和工艺也是一个选择问题,考虑成本,考虑市场,当然也有考虑如何做一本有质量的书。曾经为了在北京生存,我参与制造了一些烂书,感到深深的忏悔,我摆书摊卖经典和修书都是想洗白自己,别人称之为救赎。 于是,我回复这条评论说:人类热爱书籍是它作为一种实体长久保存,无论是修补还是那些有责任良心的出版者和印刷者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向那些依旧认真修书和认真做书的人致敬。 书籍跨越千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也是最持久的事物。只要印出来,几十年,几百年都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系统会崩溃,程序会被篡改,硬盘会丢失,连AI都会神经错乱胡说八道。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科技的进步丰富和改造了我们的生活,在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阅读方式,甚至一本书的知识通过人机交互,可能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能获得,阅读太笨拙了。 但书籍依旧会存在,不过不是主流阅读方式罢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书籍都不是大众的必须品。只要还有读书人,书籍就会存在。就像还有人喝咖啡,咖啡馆就会存在。还有人喜欢逛街,商店就会存在。 科技越发达,人类对最原始最传统的东西越渴望,衣食住行和娱乐,都是如此。就像交通发达了,人们爱上了徒步和骑行,工业发达了,人们爱上了手工。 在未来,有一个认真做饭的厨师,认真写作的作家,还有街头的小书摊,都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摆书摊三年,书籍养活了我,给我感受是,热爱书籍的人很多很多,他们享受在小书摊翻书的快乐,有着淘到一本好书的热切。 ![]() 当人们看衰书籍时,恰恰是利好旧书摊和旧书店的,因为他们保存了书籍,给了读书人继续阅读的机会。 所以,不要觉得摆书摊是浪费时光,买书是浪费时间。等你拥有了一屋子书,等过了五十年,可能会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以后就靠我的小书摊养老了。 如果想看我的书摊和书单,私我或者评论扣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