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党参(或太子参)18g,竹茹10g,法半夏10g,茯苓15g,橘红10g,枳壳6g,甘草5g,丹参18g。 功效:益气祛痰以通心阳。 主治:冠心病。 此方由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里的温胆汤化裁而来。邓老结合60多年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实践,曾提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五脏相通,心脾相关;痰瘀相关,以痰为主的冠心病病机三大论断。因此,在治疗上他主张益气祛痰化瘀的方法。故用温胆汤加党参、丹参二味,以党参益气、丹参化瘀、温胆祛痰,针对冠心病形成的病机,通过益气、化瘀、祛痰以通心阳。这也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治则,其医理清晰,构架简洁,选药精当。看似简单化裁,却体现了邓老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临床智慧,极具大师功力。因临床用之多验,被同行推为“邓氏温胆汤” 。 ![]() 在临床上,此方除了用于治疗冠心病外,还可用于治疗心衰及各种内科杂症。在具体治疗时,总是以益气活血化痰为基础,进行具体化裁: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血瘀胸痛甚者加田七末、豨莶草或失笑散;气虚甚者合用四君子汤或重用黄芪;血压高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血脂高加山楂…… 总之,痰病多怪、怪病多痰。临床中若遇疑难病;精神类疾病(焦虑、抑郁、失眠);中老年高血压、心律失常、中风、眩晕、震颤麻痹;临床化验显示高血脂、尿酸高、血糖高、免疫亢进;以及日常的肥胖症、脂肪肝;咳吐痰涎者、老年人习惯性便秘者、舌苔腻者、黯者,皆可考虑用此方化裁应用。 以上病症,皆痰浊为病。邓氏温胆汤的核心是治疗痰饮病的二陈汤。其实《千金要方》的温胆汤内无茯苓,后世医家沿二陈汤之制,加茯苓于其中,借以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疗效方著。邓老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党参、丹参,在祛痰的基础上益气、化瘀,可谓异曲同工。这正是一代代中医人用毕生心血为中医事业创新发展不断积累的结果。 附:邓氏温胆汤医案三则 医案1、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案 张某,男,62岁,2019年10月初诊。 主诉:反复胸闷隐痛2年,加重伴头晕乏力1月。西医诊断为冠心病、高脂血症,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但血脂控制不佳。 症见:形体肥胖,胸闷时作,心悸气短,肢体困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处方:邓氏温胆汤加味(党参18g,竹茹10g,法半夏10g,茯苓15g,橘红10g,枳壳6g,甘草5g,丹参18g,山楂30g,决明子2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连续服用4周后,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头晕乏力减轻;8周后复查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显著下降。 本案选自《邓铁涛冠心病学术思想传承与实践》第85页。 ![]() 医案2、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案 李某,女,58岁,2020年3月就诊。 主诉:劳累后胸痛、心悸反复发作3年,加重伴气短、口干、盗汗1月。 症见: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弱。 处方:邓氏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太子参18g,竹茹10g,法半夏10g,茯苓15g,橘红10g,枳壳6g,甘草5g,丹参18g,麦冬15g,五味子10g)。每日1剂,连服2周后症状改善,调整剂量巩固治疗1月。胸痛发作频率减少,体力明显恢复,心电图ST-T段异常较前改善。 本案源自《国医大师邓铁涛心血管病临证精要》第112页。 医案3 、痰瘀互结型心绞痛案 王某,男,65岁,2018年11月就诊。 主诉:突发心前区刺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伴胸闷、恶心,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不明显。 症见: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 处方:邓氏温胆汤加味(党参18g,竹茹10g,法半夏10g,茯苓15g,橘红10g,枳壳6g,甘草5g,丹参18g,田七末3g冲服,豨莶草15g)。每日1剂,配合西药常规治疗。 3剂后胸痛减轻,7剂后症状基本缓解,后续以原方加减巩固治疗2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本案收录于《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集》第147页。 以上三则案例均遵循邓铁涛“痰瘀相关,心脾同治”的学术思想,通过灵活化裁邓氏温胆汤,体现了该方在冠心病及相关病症治疗中的显著疗效,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 简介:邓铁涛(1916~2019)首届国医大师,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2025.5.6 |
|
来自: hbjzjlwqhlcy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