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新课标Ⅱ卷诗歌鉴赏题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 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 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 吹角连营” 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本题答案是C,没问题。 关键是C错在哪里? 某权威阐释是这样的: (二)15.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的能力。 解题指津:前三联写诗人雨后独卧为山亭所见、所闻、所感,景中寓情。首联紧扣题目,写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中凉爽宜人;然而却远远地听到军营中传来刁斗的声音。这说明疆场之事、金鼓之声始终萦绕在诗人心头。诗人对战事念念不忘,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对战事的牵挂立意有相似之处。颔联写薄月当轩移过,秋虫绕阶而鸣。“几看”说明诗人的思绪有中断之时,所以不是浮想联翩。念念不忘的战事压在心上,几番望月,月笼微云没有回应,鸣叫的秋虫却让自己感慨时光空逝。颈联转向更广阔的天地,远处浩荡南江在静夜中汹涌流过,天上几颗北斗在城上高高地挂着,这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景象也是诗人心境的象征。尾联抒情,诗人将年轻人主动请缨与自己盛年不再、有心无力相对比,表达了惭愧之意。 以上解释好像极清晰严密,也富有逻辑,可是,“几看薄月当轩过”就表示中断了思绪吗?能由此得出错误之因在于“浮想联翩”吗? 其实,读诗既需要理性剖析,更需要感性直觉。如果按以上解释,好像诗人,看了一眼月亮,低头或转头喝了杯茶,过了阵子,又抬头看了眼月亮,这就说明不是一直在想心事,因为他抬头看月的动作中断了。这样的解读是不是太机械了。一个夜不能寐的人,抬头看了月亮,低头思了故乡,举杯消了苦闷,再抬头看看月亮,这难道有违于浮想联翩的内心活动吗? 其实,一首精美的诗是血肉混然相融的有机体,不可断章取义。这首诗并不难理解。题目说得非常清楚,“雨后为山亭独卧”,背景、地点、事件一一交待清楚。首联描述雨后气清的感受,独卧之时似乎听到了军营里的刁斗声,说明诗人在回忆往事,这是浮想的开始;当他回忆起往夕岁月时,不自然地抬头看到了窗外的月亮,时隐时现有月亮正代表着时光的飞逝;而一个功业难就的人最担忧的是时光不在,就在这时,他又听到了让阶缝里蟋蟀的鸣叫声,预示着又到了一年的秋季,从月亮瞬间的时光易逝到秋虫的年轮转换,让诗人更加感伤起来。这时他的心境通过静夜之中的“汹汹南江”以示不能平静,也如那高高悬挂的北斗孤独惆怅,为什么呢?尾联揭出谜底:心事无成,白头已在,面对请缨的年少,只能感慨自己一世的无成。整首诗就是诗人浮想联翩之倾诉,怎么能说其错呢! 因此,选项B之错,并不错在“浮想联翩”,而错在“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上,因为阶前的虫鸣也是其思绪的一部分,并没有因为虫鸣而惊扰诗人。看到“惊”字就判断为惊扰的读诗思维是望文生义的割裂式阅读。命题人恰是看准了这一误读习惯,才在这儿设题干扰的。 另外,如果说该项还有不严密的地方,那就是“凭栏”的表述,诗题是“独卧”,诗中说是“卧闻”,说明诗人已是躺下,而选项B说是“凭栏”,显然有违于诗人的原义。当然,这是次要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