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破江南大营(三):大破江北大营,扫荡六合、扬州

 风雪太平路 2025-05-09 发布于广东

本文是二破江南大营系列第二篇,前篇链接如下:

大营重建与天京被合围、第二次枞阳会议

前言:前述1858年7月,陈玉成、李秀成等太平天国将领于安庆附近的枞阳开会,确定解京围的具体作战策略。会后不久,陈玉成率主力开始攻向皖北重镇庐州,李秀成则返回滁州,整军向乌衣镇进发。

再克庐州

庐州是府名,府治合肥县,取庐州即指攻下合肥。 

合肥之名古而有之,最有名的当数三国孙权在此大败于张辽之手。太平天国西征期间,豫王胡以晄1854年初攻下过庐州,逼死湘军重要创始人之一的江忠源。和春正是在庐州被太平天国攻下后,受命前往皖北战场试图收复。一年多后,太平军因准备增援镇江从庐州撤出。 

现在陈玉成再攻庐州,目标除了城池,还想与老对手李孟群来一个了断。 

李孟群是河南固始人,很早就在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金田起义时正好是桂平县知县,曾多次与太平军交战。 

曾国藩组建湘军时,调李孟群加入湘军水师,参与多场战役,从湖南一直打到江西九江。因并非湖南人,麾下又全是广西水勇,受湖南人排斥,离开水师改率陆师,于皖北与陈玉成多番交锋,后升迁成为安徽布政使。 

枞阳会议前,李孟群连续打败陈玉成,分兵围攻舒城县。 

会议后的8月20日,陈玉成率大军卷土重来,先切断庐州与舒城之间的交通线,李孟群围攻舒城的部队腹背受敌,再以2万余人包围庐州。 

8月23日,陈玉成发起总攻,亲督大军猛攻李孟群,李军溃败,本人逃到六安。庐州城下太平军趁机攻城,当天即攻下庐州,城内的安徽巡抚翁同书退到定远。 

翁同书是恭亲王奕䜣老师翁心存之子,他还有一个鼎鼎大名的弟弟——翁同龢。一起逃出庐州的还有一位署理按察使马新贻,即日后刺马案被刺死那位。 

言归正传,枞阳会议的第一步规划——夺取庐州已经成功,下一个目标正是定远。 

定远今为安徽滁州市辖县,当时属凤阳府。其重要性以督办三省剿捻军务的胜保上奏中一句话可知: 

捻匪在北,粤逆在南,中间仅隔定远一城,而寿(寿州,今寿县)六(六安)亦极吃重。臣以一军横截其中,已属腹背受敌,设有疏虞,其患不可胜言。

如果太平军夺下定远,即可以与张洛行的捻军联成一线,声势大增。 

咸丰对庐州失守十分震怒,下令李孟群革职,仍留军前效力。以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皖北军务,翁同书帮办军务。胜保原来的督办三省剿捻军务改由袁甲三负责。 

咸丰严令胜保收复庐州,胜保深知根本不可能,上奏咸丰: 

定远极形危急。虽经臣派队前往,人心稍定。究竟兵数较少,未足深恃。而皖军疲惫,不独李孟群一军为然。各营将弁每至出队,多方推诿,种种情形,难以悉数。 

清军连守住定远都毫无把握,更不要说图窥庐州。

二破江北大营陈玉成、李秀成进军路线(可点击放大),出自郭毅生主编《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定远功败垂成

可惜在如此有利的情况下,陈玉成却驻扎在庐州东北方的梁园,以吴如孝与捻军龚得树联军进攻定远。 

为何陈玉成没有全力攻定远? 

有人分析,是因为叛徒李昭寿。 

李昭寿反迹越来越明显,不单李秀成已经有所觉察,陈玉成更在庐州城中搜出关键通敌文书,证据已足。 

陈玉成、李秀成却没有对李昭寿采取行动,猜测有如下原因,李昭寿是李秀成下属,又在李秀成辖地内,陈玉成不太好越权处理。李秀成对待叛徒一直有手下留情的毛病,不知是念旧,还是认为对方会回头是岸,一直到后来的苏州也是如此。 

另外一点,李昭寿率两万人守滁州,拥城自重,如果围剿逼反,会严重影响解京围的既定计划。所以陈、李决定严密监视,令其不敢叛变。 

正因为如此,陈玉成留大军在身边,准备随时东进执行打通两浦的计划,也盯着李昭寿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翁同书困在定远,指望胜保来援,胜保当时正在围攻凤阳、怀远附近的捻军,挑软柿子下手,根本不想去定远。在咸丰严旨下,率军离定远不过四五里,拒不增援。甚至闹出派700骑兵又召回600人,再连剩下100人都撤走的笑话。翁同书满腹怨愤,城内又缺粮,只能诉苦于咸丰,声称“亲率饥军,背城一战。” 

吴如孝在城外连续击破清军,眼看定远不保,陈玉成却在9月15日下令停止进攻定远,全军东进。放生翁同书与定远一城的清军。 

陈玉成为何在这时撤走所有部队?据说是洪秀全发过来的解京围诏旨越来越急,陈玉成唯有撤军。 

如果陈玉成一开始全力攻定远,尽早击破翁同书与胜保,皖北日后的局面就会截然不同。或者陈玉成还是感觉解京围为最重要,所以放弃定远,执行与李秀成的约定,会攻两浦。

陈玉成、李秀成合军消灭清军,出自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连环画《太平天国史画》

肃清江北大营外围

9月17日黎明时分,陈玉成大军到达滁州城外,“城外分东西两路,自早行至午后,乃走完也。人约二十余万,马约数千匹”与李秀成大军胜利会师。 

李昭寿当天不在滁州,其手下关闭四门不准陈玉成进入,等李返回,陈玉成令其攻来安,李昭寿只得率军在来安城外扎营佯攻,仍在寻找剃发投降的机会。 

当天晚上,陈玉成大军从乌衣扑向东葛、西葛镇。 

东西葛镇位于滁州到浦口的必经之路上,向后是小店,驻有帮办军务的江北大营总兵鞠殿华。过小店,越过二顶山,即到当时江北大营大帐所在地浦口。 

可想而知德兴阿有多紧张,连忙令鞠殿华出击,亲率军救援,并请求江南大营和春支援。

双方激战一天多,18日,鞠殿华大败,幸得德兴阿率军接应,放弃东、西葛,撤到小店。德兴阿这个时候还没忘记吹牛: 

臣亲督诸军鼓勇复进,各军愤慨,杀气横生,或诱贼使前,或压贼复退,往来三次,杀贼益多,贼始溃退。臣查东、西葛俱无险可扼,将全军撤至小店。是日,以两千之众敌数万之贼…… 

接下来,他却话锋一转,开始在诉苦: 

臣到江浦,则江浦西山一带亦遍皆贼,各色贼旗,周布远近,山深树密,贼帜尤多,不知其数。……是皖贼全赴江浦口,欲通金陵,莫能辨其多少。臣腹背肘腋俱值险艰,无有过于今日者。各营或驻兵勇二千,或一千,或数百名,贼动辄数万,处处危若朝露……臣一面饬……晓夜更坐,人不弃械,马不却鞍,亘燃火绳,联络哨探。 

如果说江南大营的和春有什么优点,就是比起其他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清廷将帅,尚算肯派出援军。石达开率军入浙时,派出总兵周天培率5000人支援。这次派出总兵冯子材北渡驰援,共率5000人。 

冯子材原本参与广西天地会起义,后受招安,跟随向荣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成为张国樑部下。据说张国樑曾称赞冯子材:“子勇,余愧弗如!”在攻克溧水后,升为总兵。 

25日,陈玉成、李秀成与清军在乌衣大战,得到胜保派兵支援的德兴阿仍然惨败,李秀成在自述中如此记载: 

那时德帅在甫(浦)口发动人马由小店而来乌衣,胜功(宫)保之马军亦由水口而来,马步(军)押战,大战于乌依(衣)那边德、胜两军。这边陈、李两将,两家交兵,自辰至午未,胜、德二人之军败阵,我军乘胜而追,那德军失去三四千众。 

第二天,太平军乘胜进攻小店,冯子材率军抵御,双方相持。太平军派出预备队抄击冯子材后路,冯大败,主力伤亡过半。

冲锋中的太平军骑兵——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

击破江北大营

太平军连战连捷,江北大营清军损失过半,陈、李决定不给敌人喘息机会,9月26日当天趁势猛攻浦口! 

李秀成《自述》中描述: 

次日到小店,与(遇)张国樑由江南统带精锐前来,救解小店,于(张)军又败,顺势追下甫(浦)口,陈玉成攻德帅之前,我攻德帅之后,德军大乱。死于甫(浦)口一万余人。此时得通天京隔江之信。 

这里李秀成将冯子材误认为是张国樑,冯在小店军溃后,退到陡冈营垒,太平军乘胜杀到,再抄击浦口侧后,一举夺城。 

德兴阿在奏报中足可见其狼狈之态: 

……俄报马步兵勇俱败,止疑惑间,旋报败军纷纷遇山贼穷追紧蹑,冲破陡岗军管,直抄浦口。臣因偕鞠殿华各将士拼死迎剿,贼已陷浦口空城,直扑巨垒,裸身长发或骑或步,莫知其数,当即麾军四面迎截,枪砲连环,贼毙其多,无如其伙太众,力战不退,另股并抄江浦西路,九袱洲之贼浮水来扑。臣以区区留营之兵遇此四路狂贼,自志万无望理,与鞠殿华及诸将领裹革共誓,战死围中。 

德兴阿说得好听,据扬州文人倪在田《扬州御寇录》一书记载,德大钦差是慌不择路跳入水中,被水师船救起脱困。不敢留在陆上,沿水路向东逃命。先走仪征,弃仪征不守,到泗源沟(仪征城东仪扬运河下游),再到瓜州镇(镇江长江对岸),再再到扬州东南的沙头镇,最后到达城东北的五台山才算是惊魂稍定“奔弃百数十里”。鞠殿华等将领也先后到达扬州“军书令矢皆失”“大炮重九千斤者,十余门,皆至扬州携以往,至是没于贼。” 

江宁布政使杨能格负责江北大营粮台,他在战后报告“浦口之粮台行营粮米、军火、器械亦俱失陷……” 

德兴阿在水上跑得太快,杨能格等一众官员居然一时无从得知钦差大臣的下落,后来才获知居然跑那么远。实际上杨本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借口保护大营物资,一直留在船上,见势不妙马上开溜,一直跑到邵伯镇(位于扬州大运河邵伯湖东岸)。 

清廷对德兴阿的处分很快来到,拔去花翎,革职留任。 

二破江北大营是太平军在天京事变后的首个重大胜利,江北大营主力此战后基本就歼,土崩瓦解,当天江北与天京间的交通随即恢复。 

陈玉成、李秀成迅速向天京运送粮食,派一万多人协助天京守城,天京则派出老兄弟前来统领新扩充的部队,天京人心大稳。 

9月29日,太平军乘胜攻下江浦,两浦都被收复。 

陈玉成、李秀成随即进行第三步规划,兵分两路,一扑六合,一攻扬州。

二破江北大营作战图(可点击放大),出自郭毅生主编《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攻破六合

六合是天京在长江北岸的重要屏障与军事要点,却长期被清军控制,有铁铸六合之称。1853年5月,太平军北伐期间,后路军朱锡琨、黄益芸曾攻六合,惨败于当时知县温绍原之手,黄益芸战死。

温绍原后升至浙江候补道,仍守六合。 

江北大营惨败后,六合形势转危,城中守军包括之前就前来增援的翼长富明阿骑兵、温绍原原有的防兵乡勇、冯子材残部,以及江南大营再派出的2000人增援,合计有近万人。质量却差,多是残兵、败兵与临时招募的团练。 

富明阿是汉军正白旗,据说祖上是蓟辽督师、抗清名将袁崇焕。那位最喜欢搞各种平反的乾隆,替袁崇焕平反,并寻找其后裔抬入旗籍。富明阿到底是不是袁崇焕后裔,支持反对的说法有不少,本文不讨论。 

和春前后派出7000人支援江北,天京围城兵力进一步减少,天京又得到江北支援,此消彼长之下,此时的江南大营,不要说攻,连困都困不住,颓势已现。 

德兴阿还信誓旦旦地前往六合督师,9月26日晚收到太平军逼近的消息,居然下令船掉头又跑了,后更推身上病势沉重“周身下一百二十余针,症益加剧”将守城责任推给温绍原。 

27日,陈玉成率军逼近六合,先扫清城外团练,来到六合城下。温绍原登城观阵,被太平军发现“此温妖头也”,一炮打上去,伤其身边二人,其他人连忙挽温绍原下城。 

30日,冯子材率残部来到六合城外。陈玉成在第二天兵分两路,一绕城东北角,一绕南路“众逾十万,横亘六七里”。 

温绍原与冯子材、富明阿协商,决定发动会战,兵分三路,以富明阿的吉林马队居中。再调民团万余人“凭高呐喊,以助军威”。 

陈玉成与冯子材的部队相持,派遣一军从后偷渡,绕到清军马队后,马队大惊,随即崩溃。 

六合当地人周长森所著《六合纪事》(此书实际上从其日记摘录而成)记载当时战况: 

望见贼势如蚁,自南而东,断我归路,遂策马狂奔,步兵阵乱,两路皆溃,抛戈弃甲,自相蹂躏。贼呼声震地,凫水追我。……绍原撄城大痛,招集残兵,无一返者,乃闭城死守……

富明阿、冯子材都跑了,另外一路军李秀成先后攻下天长、仪征、扬州,六合外路断绝已成孤城。

陈玉成“大队环攻县城,连营数十里。西北两门或空壁,诱我出奔,夜则复合。”捻军也驻扎在城西北的竹镇,切断交通线。温绍原闭城固守,盼望援军前来。 

周边却没有一个能来的,德兴阿不必说,扬州被太平军控制他跑到邵伯镇。江南的和春也抽不出援军。咸丰只能调在定远的湖北提督德安,德安居然带50多个人,慢吞吞上路,等他到的时候,温绍原早凉几天了。 

陈玉成曾经射招降信入城,城中无一人答允,遂下令“四面掘月牙池,环抱内向,东路贼运纸数万块,积高如堞,中设炮眼,昼则枪炮雨集,夜则金鼓喧阗”。再于城西北开凿隧道3条,被清军发现堵塞。 

温绍原想尽办法求援军,他从牢中寻出两名重犯,赦免其罪并重赏,每人授温自己亲写的血书一封,藏于蜡丸之内,令两人深夜从城南缒城而下,分别去胜保与和春营中求援。 

两人居然都成功到达,胜保当然不会发兵,找理由推搪。和春倒实在,又震惊又惋惜,将信在将领中传阅,下令张国樑率一军过江救援。 

问题是张国樑与温绍原不和,更不愿与陈玉成硬拼,找了一个借口“先复扬州”,从镇江过江,绕了一个圈。去到扬州城东万福桥,此桥被太平军拆掉,张国樑运木修桥,又耽搁5天,六合城破时夺回扬州、仪征,仍然“去城八十里”。 

陈玉成探得清军有所行动,连忙加紧行动,《六合纪事》记载城破过程: 

(太平军)别于小东门外,傍河掘地道。城中亦筑堑拒之,深数尺,即见水,贼由民居穿涸濠而入,上搘板盾,下垫竹簰,升火药两棺,直达城脚。十八日黎明(农历九月十八日,即10月24日),药发城陷十余丈……贼蚁附而上,绍原闻变,督勇巷战,贼四面至,投水死。

温绍原踞城6年,终被太平军攻下。温是靠“入赀”,也即捐纳当上官的,虽是异途,不得不说比起不少正途官员乃至八旗勋贵都对得起朝廷。后清廷赠布政使衔,予骑都尉世职,谥壮勇。总兵罗玉斌也同时战死,《六合纪事》称全城只有二百零七人逃出。

太平军挖地道放炸药攻下六合,出自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连环画《陈玉成战六合》,绘画范生复

三下扬州

再说李秀成攻扬州。李秀成会合其堂弟,左军主将李世贤一起出发。9月30日,部将薛之元攻破天长。10月4日,攻下无人防守的空城仪征,离扬州已经很近。 

前述德兴阿驻扎在城东北五台山,江北大营的其他将领也聚在扬州,那扬州也总算有些兵勇。 

搞笑的是,这些人都将官地驻扎在城外,城内只有200名壮勇。 

为什么大家都不入城?很简单,方便随时跑路。 

8日,李世贤派遣少量尖兵,在城外纵火,德兴阿望见西北火起,马上远遁。 

杨能格在奏章中写下德兴阿等人的丑态! 

乃初二日(九月初二,即10月8日)申酉之间邵伯遥见火光数处,据探报回称,有贼七八十人,骑用者居多,行至方家巷地方,分投纵火,意图焚掠,窃以为贼数无多……堪资堵御。不料是晚官兵纷纷溃至邵伯,初犹可以拦截,继乃愈来愈多,不可收集。密加察访,始知首敌营盘一见西北火起,立即望风而溃,由五台山退下。其时五台山扎营之官兵亦相随北退,甚至万福桥新收之兵勇亦复纷纷效尤。……此次方家巷纵火之贼数止七八十,而各路兵勇溃散竟至节节退避,设使大股麾至,何堪设想;辜负国家豢养之恩,莫此乃甚。 

夜间,李秀成大军杀至,9日早晨,太平军攻破北门,进入清军已经跑光的扬州。德兴阿先跑到仙女镇,再到邵伯镇。鞠殿华、富明阿与总兵毛三元收集溃军在万福桥镇守,总计兵勇不足四千名。 

这是太平天国第三次占领扬州,第一次是攻下天京后不久的1853年4月,第二次是第一次攻破江北大营期间的1856年4月。 

李秀成在《自述》中提到他礼敬扬州知府: 

扬州知府被拿,当而礼敬,将其全家一一寻齐。当即讯问该知府愿降与不降,肯降即可,不肯者,皆由自愿也。说不从,称云:“受清朝之恩,不敢再造。”后将该知府送由仙女庙而去。发盘川艮(银)三百五十两而行。 

这位扬州知府名黄钦鼐。日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追究当时失城责任,被清廷发往新疆充当苦差。 

清军一败再败,一溃再溃,咸丰看见接连败报,心情可想而知“实堪愤懑”!德兴阿再受处分,被革去骑都尉世职,鞠殿华被拔去花翎,由毛三元帮办军务。 

肃清江北,连下数城,原本形势对太平天国十分有利,可惜陈玉成在攻下六合不久,就收到湘军在安徽不断攻城掠地的急报,只能联同李秀成一起挥军东进,再加上太平军中潜藏的叛徒先后发作,江北附近局面再有反复。

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三卷  崔之清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版 

《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下篇  郦纯著  中华书局1982版

《太平天国史》罗尔纲著  《罗尔纲全集》第十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太平天国通史》中册  茅家琦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太平天国全史》  简又文著  香港猛进书屋1962年版

清实录·清文宗实录、清穆宗实录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20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五) 中国史学会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国》(二) 罗尔纲、王庆成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太平天国地理志》 华强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郭廷以著  重庆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郭毅生主编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  谭其骧主编  地图出版社1996年重印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