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打工人,特种兵式回家

 新用户0132SeYw 2025-05-09 发布于上海

因为离家够远,所以每次回家都自带仪式感,那是心的仪式感。

一下班,便拖着行李飞奔到火车站。走在站台上,余光瞥见了火车窗上映出的自己快步疾驰的样子,不由得放缓了脚步,看着窗上的自己,正了正帽子,笑了,又继续找寻着自己所在的3号车厢。

等待自己的,是许多天与家人在一起的休假时光,站在已知的悠闲轻松时光的起点,望向接下来的每一天,内心都充满了淡淡的期待之情。突然一阵风从站台上吹过,轻轻吹拂着我的后背,温暖中夹杂着一丝清凉,似乎有一种岁月静好的体感。

作为一个常年漂泊的人,早已与思乡之情达成了共识,它不会猛然强烈地涌上心头,也不会是情绪的常客,而是如岩下一股溪流,静悄悄地流淌。

当火车窗外榕絮漫天飞舞的时候,我知道我快到家了。

1. 满满的日程表

假期时间有限,便极限拉长着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不知是上海繁忙节奏的影响,还是自己的个性原因,回家后,自己对时间仍极为吝啬,每一个小时候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特种兵式的旅行方式,也逐渐扩散到了回家上。在有限的时间里,填充上尽可能多的内容。不知道是回家的漂泊者的身份使然,舍不得与爸妈在一起的时光逝去,还是自己对待时间的模式惯性使然,一定要填充上丰富的内容才会觉得“时有所值”。

平均每日醒着的时间从6点半开始,到晚上11点半结束,陪着爸妈,每日位移可以是数百公里,海拔也可以是一两千米的变化,无需咖啡的提神,亦无需茶饮的滋养,精力旺盛地从时间的每分每秒走过。

在外的旅人,或许平日不曾思乡,但一旦归巢,便会心生依恋,身心模式切换,激昂且从容。

家里熟悉的木纹餐桌,散着橘晕的灯光,妈妈缝制的蓝绿条纹相间的麻布床单,它们不语,等待着旅人回家;旅人归家,它们静悄悄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散发着家的味道。

回家,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无论在哪里,陪着爸妈做无限的事情。

2. 爸妈也是小孩子

越长大越发现,孩子和爸妈都会是长不大与变不老的小孩子。

人们的本性里,或许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无关年龄,无关经历。

在家人面前,当身心感到安全与自由的时候,便会自动切换到孩子的模式。不会故作晚辈,也不会故作长辈,而是彼此信赖的伙伴,相互成全彼此的孩子天性。

上山时,让没有坐过魔毯的妈妈,坐了魔毯上山,山腰汇合时,妈妈津津有味地向徒步上山的我和爸爸讲述魔毯的有趣之处,眼中填满了笑意。下山时,妈妈又去尝试了滑道,与一群青少年欢声笑语地滑下山来。

看到风卷枝头,爸爸便临时起意,拿出车上后备箱的风筝,带着我和妈妈寻到一处平坦的无人土路,放起了他心爱的风筝,那风筝的尾巴有二十多米长,在空中摇曳,仿佛仙人的飘带,灵动而曼妙。

在爸妈面前,自己理直气壮地变回了孩子,爸妈也在自己的陪伴下成了率性好玩的小孩。回家,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换个身份,去享受爱意与生活,也是给自己一个契机,陪着爸妈成为“老顽童”。

爸妈说,“上海到北京的高铁也才4个多小时,为什么家比北京离上海近,高铁却要更长时间?”

我想京沪高铁的时速,是为了奔波两城的人的工作效率而设置的。而回家的慢,或许也是在对抗一种事事追求效率的浪漫,回家的情愫,在慢里酝酿发酵。

木心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慢里,看向火车窗外,田地由水稻变成了小麦,由连绵起伏的群山,变成了广袤的平原,渐渐地,榕絮便开始翻飞了,如雪般装点了晴朗的天空,家也在连续的“哐当哐当”声中近了,心也开始逐渐沸腾起来了。

回家,是身心归到自在处,是暂时的休养生息;

回家,是身心归到父母旁,是陪伴与爱意的践行。


既然来到了最后,点击关注一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