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小努力 撬动最大回报的杠杆 用时间换钱的人,永远在为用钱换时间的人打工。 梁宁曾说;“用杠杆是每一个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普通人,都应该建立意识并且不断去体会和练习的能力。” 因为勤劳的双手永远跑不过会撬动的头脑。 一个外卖员的例子,小王和小李。 小王提着4份外卖满头大汗:"这单送完今天刚好满100单!" 小李拿着手机正在发消息:"刚谈下第3家公司,以后他们员工餐都走我的系统。" 三年后,小王还在跑单,日均100单;小李已经开了配送站,手下有20个"小王"。 有的时候,钱很难赚,有可能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根本没有杠杆。 ![]()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财富增长的秘密全在这句话里: 很多人以为,赚钱=努力×时间。于是他们拼命加班、做副业、搞兼职,结果发现收入还是原地踏步。 问题出在哪?因为你只是在用“体力”赚钱,而不是用“脑力”赚钱,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支点”。 差距不是努力程度,而是赚钱的杠杆不同! 1. 时间杠杆:1份时间卖N次(比如知识付费课程) 2. 资本杠杆:用钱生钱(投资/复利) 3. 人力杠杆:让他人为你赚钱(团队/平台)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普通人的努力像推独轮车,使多大劲走多远;而会杠杆的人开着高铁,睡一觉都能跑出八百公里。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边际效应递减”:第一个馒头救命,第二个馒头饱腹,第三个馒头恶心。 你每天多干2小时,前半年工资涨了2000块,但后半年老板说:“加班是业务要求,钱就别多想了。”一年后,你的加班就成了理所当然。 这不只是老板黑心,而是你的努力触碰了"边际效应"的天花板——当你的额外付出无法带来等比例回报时,系统就会自动将你的努力贬值。 大多数人赚钱的逻辑,就像在吃第三个馒头——体力、时间、精力无脑堆砌,但收益断崖式下跌。 这源于在重复一个致命的赚钱模式: 1. 投入更多时间 → 2. 获得线性增长的收入 → 3. 遭遇边际暴政 → 4. 被迫投入更多时间... 这个循环的可怕之处在于: · 体力是有明确上限的(你不可能每天工作25小时) · 边际效应没有下限(系统会持续压低你的单位时间价值) (1)先让自己值钱,再让钱生钱 如果你还在靠体力赚钱,先学一门高价值技能(比如编程、设计、写作)。 如果你已经有技能,想办法放大影响力(比如做课程、出书、接高端客户)。 (2)找到“可复制”的赚钱模式 打工是线性增长,创业是指数增长。 比如:写公众号文章,一篇爆款能带来持续流量;做短视频,一条视频火了就能躺赚广告费。 要学会打造一个“可复制”的赚钱模式,可以看《一个可以赚钱的知识体系》。 (3)学会用别人的时间和钱 不要什么事都自己干,学会外包、合作、雇人。 不要只存钱,要学会让钱流动起来(投资、理财、创业)。 但是,也是要警惕这些"伪杠杆"陷阱,比如盲目加杠杆炒股,借钱搞不熟的项目,抄袭别人的模式等。 真正的杠杆=可复制的优势×放大器。就像种地,你得先有种子(核心竞争力),再找肥沃的土壤(平台/资源)。 赚钱不是比谁更努力,而是比谁更会用杠杆。 如果你现在赚钱很辛苦,别急着拼命,先想想: 你的努力,有没有放大效应? 你的时间,能不能被复制? 你的收入,是不是只靠体力? 勤劳决定下限,杠杆决定上限。那些年入百万的人,不是比你努力100倍,而是早10年明白了这个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