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阳气正隆,大自然的太阳已经大大方方的散发出来,此时还不赶紧养阳,到了秋冬拿什么来转化啊。 但是春夏的阳气,是虚浮在外面,里面常常不足,就跟锅下火旺一样,但架不着水蒸气源源不断的向外发散,这水蒸气就跟人的汗一样,所以汗出得太过,身体里的气血跟锅里的水一样蒸发得越快,反而气血容易亏虚,出现肚子发冷,后背发凉,手脚发凉的情况这些阳气明显不足的表现。 所以春夏要养足阳,首要身体不虚耗津过多的要懂得收,怎么收?汗多酸收,用乌梅汤、山萸肉、番石榴叶等的酸收固涩,所以夏天多汗要知道增酸增甘。 这样才可以酸甘化阴补津液,不是说春夏要养阳吗?怎么说起津液来了呢?阴是阳的材料啊,身体不虚阳足足的,不愁转化的问题,只需要解决材料的问题的行了,增酸增甘就是增材料呀。 但是夏天经常不出汗的要知道增辛增甘,比如早上来杯姜枣茶,姜的辛搭上枣的甘,辛甘化阳养出阳气来,喝完整天都是元气满满的。 比如早上10点左右晒个背,然后回家喝碗浓米汤,太阳的辛搭上米汤的甘,也是辛甘化阳,所以说最养生的都是最便宜的,懂得用,养阳不是那么困难。 但有很多人坐在那里汗已经哗哗的流,这白花花的阳气也流走了呀,这时收汗就要有点技巧了,一般情况下这种是气虚,气不能摄津,就要知道要补气来扶阳。家里不缺钱的可以用点西洋参,一味就可气阴双补,当然还有我经常说的红参版的生脉饮,还有那虚汗停也可以用一用。 收了之后,还要注意保暖,空调房里的风口如果对着大椎口,那阳气没养起来,反而寒气攻了进去,没过多久,就会肩膀酸胀,以前有一个公司高管,人很怕热,夏天的时候总穿着吊带衫背对着空调口。 一个夏天过去后,她便患上了肩颈僵硬,整个后背奇 痛无比,就跟背着个“乌龟壳”一样,老是拉稀,去做了几次理疗也没什么效果,后面用了葛根汤加鸡血藤、附子、干姜、当归、砂仁。 足足调理了大半个月正气才慢慢恢复,塞气慢慢退去,可见这人造风寒从大椎深入已经直达内脏。你看夏天不保暖,阳没扶起来,反倒成了阳虚,这就是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后果。夏天保暖注意保三处:保大椎,保肚脐,保腰俞,同时少寒凉饮食。 说到扶阳,可不好在大热天猛吃温热补品,补阳时要看水足不足,就跟煮粥一样,这粥要煮得好,锅下开太猛的火,粥还没煮熟,锅先烧焦底了。其实补阳就跟炒菜一样,五花肉太腻是滋阴的,你得用温阳的香蒜、生姜、大葱、料酒去配一配,那才叫一个香。 你看肾气芄,为什么叫“肾气”,那是用地黄芄为基底,就好比锅里的水,先保证材料足了,然后再用肉桂、附子在锅底加把火,这锅中的水就咕噜咕噜的响,没过多久,这水蒸气就冒出来了,这“水蒸气”就好比这肾气,也可以说是阳气。 很多人吃附子理中芄(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治脾胃虚寒,容易上火,你看这附子、干姜都是温燥的就跟锅下的火,人参、白术、甘草就是锅中的水,但是白术还是偏燥,如果舌干或苔少,阴不足的情况下,就容易上火,这时候就别忙着用太大的火。 把附子改成黄芪,这样用人参、黄芪代替附子,就好比灶下的火从大圈改成中圈,加上山药、当归这些滋阴的,再用远志、枣仁好好睡上一觉先把脾阴长起来,这不正是人参健脾芄嘛。所以脾胃虚寒的人吃了附子理中芄老是上火,我建议他先用一段时间人参健脾芄。 有些脾胃虚寒的人不是阴不足,是痰浊太重了,虽然怕冷,口水多,但舌苔厚得都包浆了,那么可以考虑温胃舒颗粒。 它用附子、肉桂,但是还增加肉苁蓉,直接把阳气补到根上的。但同时又用到党参、山药、白术益气补脾,更用砂仁、陈皮温气助气,化痰健脾,最后还加了乌梅,山楂来消食健脾,相当于在一团痰浊中加入一台高功率的温阳抽湿机,适合脾胃虚寒,痰湿也比较重还消化不好的人。当然平时腰膝冷痛,手脚冰凉,夜尿多也能用。 这阴阳是互生的,理解了这个,就知道春夏养阳,那得阴中求阳,秋冬养阴,那得阳中求阴,夏天白天多动出点汗,吃点姜枣茶,长一长阳气,傍晚就得多静,用点乌梅茶,敛一敛阴,这样动静平衡,阴阳才能平衡。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若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如有疑问,敬请联系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