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影响着我国革命的发展历程,而国共第一次合作也标志着我党与国民党在早期革命阶段的紧密合作,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随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即在广州召开的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 
1923年10月初,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苏联政府还给予广州政府军事和物资援助。鲍罗廷被聘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并成为孙中山的政治顾问。孙中山在一封信中表示,国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随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共产党员参与其中,包括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国共合作的实现形式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是当时孙中山和国民党所能接受的唯一合作形式。孙中山曾表示,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对于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于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党的各级组织做了许多宣传工作,动员党员和革命青年加入国民党,以实现更全面的合作。 
1923年,正处于我国革命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为国共合作打下了理论基础。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的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这次合作的达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政治意愿,更是外部因素的推动和共同利益的结合。在当时政治局势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国内外各种矛盾和压力,国共合作也成为了应对这一复杂局势的必然选择。 孙中山的倡导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孙中山一直倡导统一战线的思想,并试图实现国共合作以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他洞察到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质,认识到国共两党的合作对于中国革命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他积极寻求与共产党的合作,并欢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为革命事业增添新的力量。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党一大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和斗争,而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之一,应该与国民党携手合作,共同推动革命事业的进步。 
共产国际的支持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保障。共产国际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始终关注着世界各国革命的发展。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共产国际向我党提供了坚定的支持和指导,鼓励我党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共产国际的决议为国共合作的达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治支持,为我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孙中山和共产国际的推动外,我党内部的各种努力也是国共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党在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以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目标,积极投入到国共合作的实践中。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部以个人身份参加各级组织,并通过各种方式为国民党的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他们不仅参与了国民党的各项活动和决策,还积极组织和动员群众,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积极作为,为国共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1925年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代表、共产党员顾正红,打伤工人10多人,这一事件引发了五卅运动的爆发。该事件导致了上海工人阶级的激愤和不满,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抗议浪潮。我党党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并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响应五四运动,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蔡和森提出将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为民族斗争,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案。1925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学生和工人在30日到租界内举行大规模的反帝示威活动。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了示威游行,要求维护工人权益和打击帝国主义压迫。然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开枪射击,导致十余人死亡,数十人受伤,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愤怒和抗议。 
五四运动的爆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抗议浪潮。工人、学生和其他阶层的人们纷纷加入抗议行动,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权益。这场运动展现了我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坚决反抗,也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1926年5月,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北伐战争的发起旨在消灭北洋军阀统治,推动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实现。在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了各项工作,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各个歼敌,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北洋军阀中最薄弱的一环——吴佩孚部的主力。1926年5月20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和第四军等先头部队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的第八军。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国民革命军主力与第八军会合后,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先后占领了长沙、岳州等地,战局向着革命军的有利方向发展。 
我党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组织积极参与了动员工农群众、发动群众运动等工作,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积极参与各项革命活动,为革命军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帮助。同时,共产党组织也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推动了战争的顺利进行。北伐战争的发起标志着我国革命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党在北伐战争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进一步巩固了党在革命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7年4月初,蒋介石在上海秘密召集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举行会议,决定对我党进行清党行动,准备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对蒋介石的阴谋有所觉察,努力加强工人纠察队,试图巩固革命成果。然而,共产国际仍对蒋介石抱有期望,不赞成与蒋破裂。蒋介石主张立即分共,而汪精卫则主张召开国民党中央全会讨论,以避免权力全部落入蒋介石手中。1927年4月5日,陈独秀和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称“驱逐共产党”是“不审自何而起”的“谣言”,呼吁相互间缓和对立,不听信谣言,开展诚实协商。这一宣言使一些共产党员放松了警惕,误以为局势已经缓和。然而,蒋介石突然动手,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凌晨,大批青红帮武装流氓从租界冲出,向上海各处工人纠察队发动袭击。工人纠察队奋起抵抗,但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的支援下,被迫缴械。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汪寿华被秘密杀害。次日,上海工人和市民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但遭到军队的残酷镇压,导致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次严重挫折,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政变揭露了国民党的两面性,使得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转变斗争策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革命斗争。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我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代表们深入分析了革命形势,但未能正确判断武汉政权的本质,导致了后来对汪精卫一派的右倾迁就政策,最终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指示中共中央进行改组,张国焘、李维汉等人组成了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7月18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谴责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反革命行径,决定撤回参加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同时表态愿意继续支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愿意与国民党内的革命分子继续合作。然而,汪精卫于7月15日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与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持续了三年多的大革命以失败告终。 大革命的失败有着多方面原因。在客观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远远超过了革命阵营,拥有更多的政治经验和资源。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了突然袭击。在主观上,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导致了党内的混乱和动摇。尽管大革命失败了,但它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这场失败,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加强了对革命形势的认识,为今后的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大革命的失败也激发了广大人民对革命的渴望,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扩大和影响力提升。 
国共第一次合作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初步合作,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这段合作经历了波折和挫折,最终以失败告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大革命的失败也真实反映了我国革命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但同时也培养了党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党在反思失败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革命策略,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虚心总结经验,不论平地与山尖,胜利也总在前进者的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