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永利:与诗同行——要留清白在人间

 百荷书房 2025-05-09 发布于河南

与诗同行——要留清白在人间

文/王永利 图/网络
读《北京中轴线》一书,里面提到了“于谦祠”,还有关于于谦的介绍,看了竟是满满的感动。
以前也知道于谦这个人物,也知道他是明朝“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但仅此儿而已,没有详细解读过。
于谦,明朝人,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年间进士,历任御史,兵部侍郎。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天,北部草原瓦剌部落,在也先的带领下进犯大同,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国的鼓动下,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与邝禁极力反对,但英宗不听。邝禁只好随同前往,于谦留守京城。
明军与瓦剌军交战,不胜,退至怀来土木堡,遭瓦剌军偷袭,明军大败,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国被英宗的随从护卫樊忠用战锤砸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到京城,震惊朝野,群臣毫无对策,京城也笼罩在一片惊恐之中。
负责监国的朱祁镇之弟郕王朱祁钰与众大臣紧急商量对策。大臣徐珵(后改名徐有贞)主张迁都。于谦坚决反对,主张南迁者,可斩之,难道不知道宋高宗渡江之后的教训吗。
郕王认同了于谦的建议,决定坚守北京。但精锐部队已损失在土木堡,在京的兵力不到十万,且都是老弱残兵。
敌人马上要来进攻,国家不能无主,于是于谦与众大臣请太后作主,将被俘的英宗奉为“太上皇”,让在京的朱祁钰做了皇帝,是为景帝,年号景泰。
景帝任命为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整饬京城的兵备和部署。
于谦向景帝推荐了一批能干的大臣和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如武将石亨等,并亲自将守备京师的任务承担起来,然后便紧锣密鼓加紧京师的备战。
京城军民在于谦的指挥下,坚守各城门准备御敌。
不久也先率领瓦剌军,挟持着英宗兵临北京城下。
先攻德胜门,于谦自己亲率明军于德胜门外迎战。军民同仇敌忾,与瓦剌军大战,明军用大炮,将也先的弟弟孛罗炸死。
德胜门攻不下,也先转而进攻西直门,又被早有准备的大将石亨击退,也先没找到便宜,又怕明军增援,于是退出紫荆关,逃回关外,北京城转危为安。
论功行赏,由于文官不能封侯,所以景宗只加封于谦为少保,于谦推辞:四部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请赏。”景帝听说他的住宅简单,仅避风雨而已,特赏他一所住宅在西华门。于谦说:“国家多难,臣子何感自安。”再三推辞不掉,只好接手,但从没有住过,依旧住在西裱背胡同,这里在明朝初年是背街小巷。
再说瓦剌也先,当初挟英宗进攻北京,本来是要大价钱的,但没想到进攻不利,明朝又立了新的皇帝,手里的英宗没了用处,于是第二年瓦剌放回了英宗。
英宗回京,景帝不愿让位,于是就把“太上皇”英宗请进东苑(现贵宾楼饭店一带)软禁起来,并把锁眼里浇筑了铁水,这一呆就是六年。
景泰八年,朱祁钰患病之际,当年曾遭于谦斥责的徐珵和武清候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串通一起,导演了一场“夺门之变”,他们砸开东苑的大门,接出朱祁镇,将他重新扶上皇位,改元天顺。
朱祁镇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用对他有功的人,然后对景宗的人打压迫害。“京城保卫战”的功臣于谦和其它一些大臣,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于谦被诬“谋逆”之罪,逮捕下狱。
徐珵等人对于谦恨之入骨,他们上书英宗,一定要将于谦处以死刑。
英宗朱祁镇知道于谦于“京城保卫战”有功,有些犹豫,但徐珵说:不杀于谦,您登皇位师出无名”。英宗架不住这些人的怂恿,最后还是同意杀于谦。
据《明史》记载:于谦被害之日,京城“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于谦的妻子和儿子也被流放。
皇太后事后才得知此事。“京城保卫战”是她亲自与于谦筹划和经历的,当得知于谦被杀,“嗟悼累日”。史称朱祁镇也有些后悔。
于谦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在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最危急之时,日夜留宿“直庐”,连家都不回。于谦劳累过度,疾病复发,景帝亲自到景山砍竹子,取竹沥给他治病。有人说景帝太偏爱于谦。景帝对身边的太监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自家事,这样的人要是去了,让朝廷到哪儿找这样的人。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派人去抄于谦的家,发现这位当了八年兵部尚书的于谦,“家无余资”,紧锁的正房里,景泰皇帝赏给他的东西,原封未动。
那些曾经陷害他的人,也没有好下场,石亨后来获罪“下狱赐死”,曹吉祥因谋反被诛杀,徐珵也被流放到云南。恶人终将有报,并且遗臭万年。
欣慰的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继承皇位,是为明宪宗,年号成化‌。知道了于谦的事后,他清楚,如果没有于谦,他朱家的天下是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明朝后事也许会被改写。在于谦被处死几年后,成化皇帝为于谦平了反。
又过了二十三年,英宗的孙子孝宗朱祐樘继位,年号弘治。弘治皇帝在位期间,宽厚仁慈,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史称“弘治中兴”‌。
弘治知道于谦的事后,特追赠于谦为光禄大夫。
于谦的遗体被安葬在山明水秀的西子湖畔的三台山,与岳飞岳武穆相伴。当地还为于谦建了祠堂,书法家董其昌为其撰写《于少保祠柱铭》: “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青白在人间”。最后一句出自于谦的《石灰吟》。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真的做到了“粉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的这首诗,与元朝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同样的气节。
于谦,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名垂千史,此诗也对他人格的最好写照。
历史和北京城,已为于谦记下了重重的一笔。
于谦祠就在东单十字路口东,路南侧,新闻大厦的东边西裱褙胡同。
有机会一定去看看,瞻仰一下这位令人敬佩,高风亮节的前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