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土木堡之变的真相!看完颠覆你的认知!

 激扬文字 2023-11-21 发布于四川

“土木堡”之变,是压死明英宗朱祁镇的一次重大事件,自此之后什么“土木堡战神”,“明堡宗”之类的称号接踵而至,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分析这次事变,你就会发现这很可能是一个惊天的阴谋。

土木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是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它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

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因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军队俘获。

现在我们就来翻案土木堡之变,我们就以明英宗实录为主,以国榷为辅来研究,正统十四年四月,东南地区持续了五年多的叛乱,福建首先被平定,之后英宗令锦衣卫彻查叛乱起因,首先前福建巡案御史柳华被定罪,罪名是“擅置村楼,给兵仗”,柳华作为御史,支持地方建立武装并给予武器,直接导致东南几个省骚乱。而柳华这个时候已经调任山东按察使了,然后畏罪自杀,但英宗依然抄了他的家,妻女入浣衣局,男丁全部戍边铁岭卫,这是前任御史柳华的结局,那现任福建御史柴文显和汪澄,被以骚乱时知情不报还与反贼头目邓茂七议和,任由乱贼攻城略地,柴被凌迟抄家,汪被直接杀了。这几个御史都是京城派出去的,肯定是内阁安排的人,正统年间的内阁尤其是杨士奇那一波基本上都是江浙,江西,湖广,福建的。所以东南地区的骚乱,内阁脱不了干系。

六月,离土木堡还有一个多月,按照英宗的要求浙江的反贼头目陈鉴湖等六十多个人被押到京城,这些人到京城首先被送到了刑部,这是文官的地盘,三法司审完意见很统一,斩立决。但是被英宗拦下来了,不能杀,然后这些人就被送到了锦衣卫诏狱,这一下内阁慌了,杀了的话死无对证还好说,送到詔狱,那还不是想问出什么就问出什么。 然后好巧不巧,六月初八南京皇宫谨身殿就被烧了,之后湖广贵州同时爆发苗乱,这次平乱英宗用的是靖远伯王骥带着征缅甸回来的十万大军,再加上四川广西的部分兵员一共十三四万,一顿削。至于谨身殿被烧,英宗在六月二十一接着这个由头下了一道很长的诏书。

这道诏书的前半段内容是大赦天下,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地方百姓,所有过错通通赦免,既往不咎,但是自诏书发布之日起,再犯错误,重罪不赦。诏书发布的同时英宗在军队也有一些动作,他命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命广宁伯刘安 掌中军都督府,建平伯高远掌前军都督府,六月底他又派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领兵三万出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领兵一万五出宣府,大家发现这次派出的这些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部分是勋贵。(皇帝控制文官靠的是军队,控制军队靠的是世袭武将还有姻亲)。

英宗调这些人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整顿军队,其实正统十年英宗就开始清军,但是查不动。正统十三年,国榷记载,兵部上报的明朝所有卫所在册的军队一共是六十六万六千八百人。英宗派御史查了三年只清点完了六万人,剩下的御史上奏还需十年才能查完。

然后是正统十年查粮仓,在当时粮食就等于军饷,在清查的当年,羽林前卫、忠义后卫仓库着火,正统十一年,京都、太仓、大宁中卫、彭城卫着火,正统十二年景陵卫着火,正统十三年忠义前卫着火,基本查到哪 哪就着火。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有亏空补不上,只能一烧了之,死无对证。

这都是杨士奇执政那几年出的主意,让文官监军,然后边军就学坏了。军队吃空饷,兵部有责任,军队仓库里缺粮户部和兵部同时有责任,要是让内阁自己去查,他查到清朝他也查不完。

七月初二,英宗赏赐边军每人一两银子,但是却派了十个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分别去大同、宣府、辽东去当面发钱。正常情况你发钱直接就发就完了,派御史去明显就不对劲,御史们是干嘛的谁都知道,其实英宗就是想接着发钱的机会,直接清点人数。

七月初二,人派出去不到十天,七月十一,大同、宣府、辽东还有甘肃同时传来消息,瓦剌寇边。这个消息啊按照文玩圈里的一句话叫“一眼假”,因为瓦剌他都没有四万人,他怎么可能分四路寇边。明朝的情报系统有两个,一是兵部报上来的,这是受文官控制的,还有一个就是锦衣卫自己的情报系统,这受皇帝一手掌握,明朝北边什么情况,英宗心里门清。

大同、宣府长城以外,明朝立着界碑,明令草原各族不得越界,另外英宗跟也先的关系其实特别好,换个说法就是也先完全是英宗扶持起来的一根搅屎棍,搅合草原用的。所以就是真有寇边,也应该是兀良哈。

所以兵部一说瓦剌来寇边,英宗马上就明白,边军和文官勾搭到一起了。所以收到消息的当天,英宗就决定,有必要亲自走一趟了。这就是史书上说的英宗亲征,其实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巡边。

英宗巡边,最害怕的除了边军的将领,就是内阁的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无论是吃空饷还是欠粮,只要查出问题,这几个都得玩完。所以这些人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英宗巡边。兵部尚书邝野和户部尚书王佐因为牵扯到自己,他不方便出面,所以七月十四他们让吏部尚书王直牵头然后朝中大臣联名上表,劝英宗“兵凶器、战危事”说白了就是别去了,危险。然后第二天,大同和宣府又传来消息,英宗派去大同的总督西宁侯宋瑛和武进伯朱冕阵亡了,同时宣府告急。

这两位将军阵亡,没有士兵的伤亡数字,这两位是被骗出去干掉的,这个咱们后面讲。

宣府告急,这是假消息,根本没这回事,大同、宣府同时搞事就是想吓唬英宗不要出去,因为京城这个时候确实没有多少部队可调。

但是英宗这个庙号不是白叫的,他只带了五万骑兵和差不多半个朝廷的官员,第二天七月十五就杀出去了。

土木堡,英宗巡边的随行人员,如果看英宗实录的话,文官和武将差不多少。因为出行的那张名单像督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这种级别的,连名字都没记。而阵亡的名单,因为武将有爵位所以要写在前面。这样就给人一种武将损失惨重的感觉,但实际的情况正好相反,文官的伤亡要远超武将。

土木堡阵亡名单有名有姓的一共是六十多位,其中武将是十四人,文官是四十八人,这还没算一些级别太低的。所以英宗巡边还是以文官为主,而且比例最大的就是监察御史,瞧这个配置,明显就是一个标准的检查组。

七月十六,英宗在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挑选出五万骑兵,每三个人配备一头毛驴,然后带着一个月的干粮和武器辎重就出发了。没有后勤。英宗从北京到宣府、大同走了一个往返只用了不到一个月,而国榷记载的那五十万吏卒私属,首先两天之内他张罗不出来,就即便他有,也跟不上。

英宗巡边主要检查的除了宣府、大同还有就是沿途的卫所,这个朱棣在永乐七年十月为了北伐的需要,在居庸关以北沿途设置了很多粮仓,这都是英宗重点检查的对象,要不然英宗不会把户部侍郎和兵部侍郎都带着。

七月二十三,巡边的队伍刚过居庸关,大臣上了一道奏章,“请驻跸”,就是住一天再走,然后到宣府又上了一道奏章,还是要住几天,史书中写的是王振耍流氓,不让住,催着大家赶路。这其实是英宗的意思,因为一共也没出来几天,老住什么?其实大臣们就是想拖延一下时间,好让前面做好准备,迎接检查,就是这点心思。

七月二十四,队伍从宣府出发有一个小插曲,史书记载是兵部尚书邝野和户部尚书王佐,因为先于大部队出发,被王振处罚,在草地跪到天黑。这就不是王振能干出来的,他一个太监让尚书这个级别的下跪,开什么玩笑。这肯定是英宗干的,史书里王振好多的事其实都是英宗授意的,只不过文官写史书的时候不敢写英宗,就找了王振背锅。

我们想想英宗为什么让两位尚书下跪,英宗出来查的就是兵部和户部,你们两个尚书,又不是前锋的武将,早于大部队跑出去是什么意思?那不就是去通风报信吗。

八月初一,英宗到达宣府。见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就是大同的镇守太监 郭敬,此人是四朝元老,朱棣朝的时候就开始混了,是英宗非常信任的一个人,前文讲的大同总兵宋瑛和朱冕阵亡时,郭敬也在场,但是他侥幸跑回来了,英宗见到郭敬,这就了解到真相了,这两位将军是被自己人偷袭干掉的,这是兵变了,所以在大同 英宗一天都没有逗留,马上就开始回返。

偷袭大同总兵宋瑛的部队,我猜测是宣府都督杨洪派来的,具体怎么操作的我们下期讲。当英宗决定往回返的时候,大同的参将郭登提了一个意见,说你们回去的时候走紫荆关不要走宣府,这是一个标准的馊主意。紫荆关那条路特别背,而且中间没有可以补给的卫所,英宗巡边他没有带后勤,就不能走那条路,郭登提议走紫荆关,就是因为那条路上有埋伏。

郭登是武定侯郭英的后人,但是他没有爵位,土木堡之后他从一个参将直接提为了大同总兵,还封定襄伯,而英宗任命的大同总兵广宁伯刘安,还有监军太监郭敬,两个人被下狱,差点论死。这说明什么 郭登本人就是土木堡兵变的参与者,其实土木堡之变幕后都有社会,其实也好找,就是英宗出事之后,谁提升得最快,收益最大就是社会,首先就是京城的于谦,他从兵部侍郎直接变成了摄政王一样的存在,于谦不是内阁首辅,他甚至连内阁都没进,但是他能号令内阁,然后是大同的石亨他从一个参将直接封武清侯,然后景泰年间掌管京落,然后宣府方向是都督杨洪封昌平侯,辽东方向是指挥使范广升到左都督,这就发现了,从京城到边镇每个点都有人。

这几个人在北京保卫战中表现的最积极,然后在英宗复位后死的也是最快。石亨在英宗复位以后没有立马出事的原因是当时他手里有兵权,三年之后一样满门抄斩一个不剩。其实这些人在六月份就已经开始谋划了,而且涉及的人太多,他瞒不住 漏了,英宗实录记载了一个事儿,七月初,英宗还没决定巡边的时候,翰林院侍讲徐有贞就跟他的朋友刘溥说:京城要出事,抓紧跑。然后徐有贞让自己的老婆孩子回南方老家了。

史书说徐有贞是看天象看出来的,这种理由听见都肝疼,天象怎么能看出来兵变,他就是提前知道信儿了。但是你想一个翰林侍讲都能知道,那朝廷里基本就都知道了,锦衣卫可不是吃干饭的,英宗他也知道,所以在巡边的时候把有可能参与兵变的人都带在了身边包括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内阁首辅,肝还有武将那些勋贵,英宗以为这个阵容肯定是万无一失,但他就没想到这帮人已经下了狠心了,只差在哪动手的问题了……

先猜测一下土木堡兵变的主谋,于谦只是个兵部侍郎,级别不够基本排除,兵部尚书邝野就算参与了,他是个文官,不带兵,顶多算个同谋。大同的石亨和郭登他俩是参将级别也不够,手里没兵只能做内应,兵变的真正主力只有一个,就是宣府总兵杨洪。

猜测一下他的作案动机,作为总兵,除了吃空饷、侵吞粮饷这些常规操作之外,杨洪还有一件事,就是他向蒙古人走私军火。正统十二年就有文官弹劾杨洪还有大同监军太监郭敬偷卖军火给蒙古人,包括兵器、盔甲、甚至还有火器。英宗当时没有追究,但是第二年,正统十三年正月,英宗敕令宣府杨洪张家口北路方向你就不要卖了,因为宣府方向对着的是兀良哈,看到没英宗他就没说大同方向不让卖,因为大同那边是也先。

出口军火可以左右战争局势,这个大家都懂,五月英宗这话刚说完几个月,右少监赵琮实名举报杨洪在没有朝廷的允许下,他跑到青边口长城外放牧去了。那其实已经是蒙古人的地界了,没有皇帝的旨意你杨洪跑到那么远什么意思?还是走私,卖军火去了。

英宗巡边如果一查账发现你宣府缺人、缺粮这都还能忍,但是你杨洪在我发布敕令后还继续卖兵器给兀良哈,这就有点作死的意思了。英总在整顿军队的时候极其严格,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举一个例子,正统十年,魏国公徐显宗这是徐达的曾孙,英宗的叔叔辈,因为上朝没来,被英宗锁在皇宫外公开示众,羞辱了一顿。然后五月,彭城伯张瑾,这是英宗他奶奶太皇太后张氏的亲弟弟,爷爷辈的,因为家里私养太监被英宗下刑部大狱关了一阵。咱们想想这都是英宗的家人尚且如此,要是杨洪这事漏了他是必死的。所以杨洪在情急之下,联合了一部分武将还有文臣(吃空饷、走私这肯定不是一个人干的)决定对英宗动手。

英宗从大同往回返八月十日到达宣府,还在宣府城中过了一夜,英宗就在眼皮子底下杨洪想要动手劫营其实很容易,但他下不了手,因为皇帝如果在他的地盘出事对外他没办法解释,所以他只能让英宗继续走。这时候也先来帮了一个倒忙,他来朝贡了。

瓦剌来朝贡,路线是固定的,也叫贡道。是从大同进来、经过宣府走居庸关最后到北京。这和英宗回去的路线完全一致。这样一来英宗在前,也先就在后头。这对于杨洪来说机会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拖住英宗还得让他分兵。因为英宗身边的那五万京军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那是三大营里挑出来的精锐中的精锐。打肯定是打不动,只能智取。

八月十三英宗从雷家站准备动身的时候,宣府方向突然传来军报,说有敌军从后方偷袭。英宗巡边这一路就没听过有敌军,所以英宗就让忠顺侯吴克忠兄弟俩前去查看情况,并在雷家站停了一天。吴克忠兄弟俩人出去之后就没影了,晚上传回来消息兄弟俩双双阵亡。英宗收到消息后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就是让成国公朱勇带着四万京军杀回去了。

巡边一共就带了五万人,朱勇带走了四万,那英宗身边就剩一万人了。估计英宗是觉得快到居庸关了,安全了,这就中圈套了。

成国公朱勇还有这四万京军一出去也消失了,就和吴克忠兄弟俩一样,个人猜测他们都是被宣府总兵杨洪兵不血刃搞定的。要问杨洪如何做到的,这里解释一下,他手里有一样东西,英宗实录记载,在巡边的前一个月,就是六月二十三,杨洪向兵部申请了一批军火,包括五千张弓、还有三百门炮。除了这些兵器以外,杨洪还请了十幅令旗令牌。这个令旗令牌可就厉害了,它也叫王命旗牌。在明代制度里见旗牌如见皇帝。有临时调动军队的权利,还包括生杀大权,(王阳明能平宁王叛乱还有袁崇焕杀毛文龙,用的都是这玩意)。

猜测一下杨洪用王命旗牌他就能把大同总兵宋瑛骗出来干掉,同样他也可以把成国公朱勇骗到他的大营然后偷偷干掉。至于那四万京军根本不需要打(他也打不动),在杨洪搞定这四万人的同时,有一支部队正奔向英宗而来。

上期讲英宗从大同准备返回的时候,紫荆关那条路上就有埋伏,现在奔英宗来的就是这只部队,做了一个图大家简单看一下。

英宗选择从宣府原路返回,而这只埋伏的部队并没有从后面追,而是选择了绕路。他们从紫荆关向北再出居庸关直接就是迎着英宗来的,而且只能是一水的骑兵,因为他们这条路比英宗那条路绕远。英宗回程走的时候就比去的时候要快得多,他要想堵住英宗必须是急行军。

咱们猜一下这只部队是谁,(只能硬猜了,书上不可能有)首先宣府总兵杨洪本人是不可能走的,他得在宣府接驾。那么带领这支队伍的是不是可以怀疑是他的儿子杨俊,(杨俊是总督独石军务的都指挥佥事,手里有兵),而这只对位就是驻守独石口镇和马营城的部队。一水的骑兵。至于他们怎么过紫荆关和居庸关的,这个不用担心,因为猜测兵变兵部也参与了,弄个调兵令不是问题。

八月十五,英宗往南,杨俊往北,两军相会到了土木堡。土木堡当天的情况明实录、国榷还有其他的史书就不用看了,个人认为都是为了掩盖事实编出来的故事。敌军是谁带的队伍不知道,来了多少人他也写不出来,就是编都编不圆乎。李实在他的《北使录》里头说了一句话,就八个字“大军倒戈、自相揉賎”。他把实话说了,就是明军叛变,自己人打自己人。但是细节他不敢写,毕竟他也是个文官。

那有没有真实的记载呢,有一个,就是正统年间锦衣卫旗官聂忠留下了一段记载,原文是:“起营之时,忽南坡有明盔明甲人马来迎,疑是勇士,哨马不为设备,遂致败军陷驾。”他的这段记载是当时的真相,妥妥的保真。就是八月十五日的拂晓,英宗在土木堡还没有起营的时候,南方居庸关方向来了一支队伍,穿的是明盔明甲,那就是明军。哨兵一看是自己人就没有防备,结果这只队伍冲进大营,就把中军大营中的文官、武将杀得干干净净。然后扬长而去。至于其他不重要的闲散人员管都没管。

有记载不少人连衣服都没穿跑回的京城。注意在他的记载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伙人是从南方来的,那是北京方向,是英宗要回去的方向。

土木堡出事之后英宗不敢回京,也先带着他宣府、大同各种绕圈就是因为怕回去的路上中埋伏,怕居庸关还有人等他…………

土木堡当天为什么剩英宗一个人。因为既然想伪造成事故现场,那应该是一个活口都不留的,但是英宗为什么没事呢,因为英宗在大营中他穿的跟别人不一样。哪怕他穿的是常服那也是明晃晃的黄色,一眼就能看出来。而参与兵变的士兵肯定都是给了钱的,但是这个钱不包括杀皇帝。

明朝的皇帝还是有点威慑力的,你想明陵六百多年都没人动,何况英宗一个大活人呢。结果就是这些士兵一股脑的当着英宗的面把所有人都杀了,就是没人敢动他,(本来嘛,一个月就那么几百块,玩什么命)。

劫营之后的事就得分开说了,英宗这边不敢回京,因为他怕居庸关有埋伏,然后他往回走,第二天碰到了锦衣卫校尉袁彬,这个就简单了,问袁彬会不会写字,会,妥了,护驾。由此可见,英宗身边是真没人了。然后第三天英宗就碰到了来朝贡的也先。史料记载也先碰到英宗“惊愕未信,致礼甚恭。”非常的意外。随后护驾的人就变成了也先了。

土木堡如果看史书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英宗被劫营是八月十五,而也先带英宗打回北京的时候是十月份,这一个多月他们大同、宣府、内蒙好顿溜达,跟旅游似的,他们干嘛去了,解释不清。

猜测英宗实际上是去北边调兵去了,按照英宗实录记载也先也就两千来人,而且这两千多人还是来朝贡的,不是来打架的,带的是贡品可能连兵器都没带。英宗一看这情况还是算了吧。一万人都被劫营了,你这两千多人啥用没有。英宗的预感实际上是正确的,猜测杨俊带着骑兵打劫完英宗后,并没有回他的驻地独石,而是退到了居庸关守在了那,英宗如果没有几万部队他根本过不去居庸关,而居庸关外能找到部队的只有宣府和大同。

八月十七,英宗到达宣府之后,总兵杨洪不仅不给开门还躲起来了,根本不露面。英宗本来是不知道杨洪策划了兵变,因为打劫的人他脸上不可能写着这俩字,但是英宗七天之前刚从宣府过,你杨洪现在竟然连城都不让我进,英宗就知道怎么回事了。然后转身就奔大同,结果大同也没进去。

英宗实录里没有记载为什么没进去大同,但是国榷记载了,是郭登不给开门。这就很奇怪,因为大同的总兵是广宁伯刘安,为什么是郭登不给开门呢?咱们就从这两个人后来的经历来分析,广宁伯刘安回京城报信被下狱,然后郭登顶替了刘安做了大同总兵,那这就很明显了,大同也兵变了。猜测郭登和石亨控制了广宁伯刘安在大同的家眷,接管了大同城。

宣府和大同都没进去,英宗就不可能再找到兵了,他没办法只能和也先暂时回瓦剌了,当一个月之后他们再回北京的时候,那是也先动员了所有的瓦剌的部队打回来的。就是所谓的京城保卫战。这个咱们下回说。咱先说京城这边。

这时候京城里面大概分成了三派,其中实力最大的应该是以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她控制着司礼监。其次是内阁,而最弱的就是兵变这一派。因为他们在京城只有一个代表就是于谦。

英宗出事的消息传回京城,三伙人各怀心思,各打各的小算盘,内阁听到消息后的反应是迁都。其实从洪熙朝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张罗,二十多年了,终于赶上皇帝出事了,为啥没有迁成,明实录里说是于谦反对南迁,(于谦他家就是浙江的,他为什么要反对)。史书把阻止南迁和京城保卫战的功劳都安在于谦身上,实际上是给于谦后来夺权上位找一个说辞,个人感觉假的。

以于谦当时的身份,(兵部侍郎),他在朝堂上还说不太上话,能够阻止南迁的只有孙太后。因为孙太后的老家是山东的,人家北方人不可能抛家舍业的跟你去南京。内阁张罗的再欢,没有用,因为奏折要递到司礼监,到司礼监孙太后一票就给你否了。而孙太后关心的是他们家的利益,英宗出事,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立朱见深为皇太子。这样就算英宗回不来了,死外头了,朱见深继位她一样是大权在手,因为那个时候她就是太皇太后了,啥也不耽误。

真正关心英宗死活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于谦,但他也不是盼着英宗好,他是盼着英宗死。因为英宗只要是活着就有回来的可能,英宗一旦回来,兵变这些都得玩完。所以阻止英宗回来是他们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了。也没别的办法,就得先把京城的兵权先抢过来。

于谦听说英宗还活着第一个反应就是,调兵。英宗实录记载,八月十九于谦以兵部的名义调山东备倭兵四千五百人,又调北直隶运粮官三万六千人,一共是四万零五百官军入京。第二天,八月二十,又从京城派官员紧急到北直隶、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命各府选两千精壮之士入京听候调遣。

明朝的北直隶、河南、山西都是八个府,山东是六个,山西是九个。每个府如果出两千那就是七万八千人,加上前一天的四万多部队,两天于谦就调了近十二万人入京。英宗这个时候正在宣府、大同叫门,他弄这么多人干什么,就是为了抢京城。大同宣府都兵变了,也不差北京这一个了。

英宗在离京的时候把京城的军队交给了自己的姑父驸马都尉焦敬,他这个姑父经历比较坎坷,正统八年因为收受贿赂放高利贷,被英宗锁在长安门外公开示众过,正统十三年又因为不上朝被罚了一年的俸禄。所以说他跟英宗的关系不是太好。

英宗巡边把京城的精锐都带走了,就剩下几万老弱病残,于谦从外地调来的人比京城的部队都多,面对压力英宗这个姑父果断选择站位于谦。八月二十日于谦调大同参将石亨入京,升右都督,掌后军都督府事,就全面接管了京城的防务。

控制完京城,下一步就是如何拿下皇城紫禁城,看过清宫戏的都知道掌管京城的是九门提督,而负责皇城守卫的是领侍卫内大臣,两个人,分开的。明朝也是一样,英宗走后,负责守卫紫禁城的是锦衣卫指挥马顺,剩下的情节大家都知道了,看大明风华里就有,根本没有于谦操心,内阁就把这事办了。

八月二十三,锦衣卫指挥马顺在朝堂上被一帮老头当场打死,这才是明朝真正的夺门之变。是于谦和内阁夺了孙太后的门。在对付太监、锦衣卫这个事上,于谦和内阁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马顺一死,于谦利用朱祁钰控制了朝政,而内阁借机会杀了王振全家。

国榷记载,文官在抄王振家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族属无少长,皆斩”,就是他们连小孩都没放过。朱元璋定的法律是祸不及妻儿,明朝的皇帝虽说也杀了不少文官,但是牵扯到孩子的还是比较少见的。

明朝为什么会亡于文官,就是因为这些人做事没有底线。夺门之后,宣府总兵杨洪封昌平伯,控制了京城以北。右都督石亨封武清伯掌管了京城的兵马。

而于谦控制了朝政。在打死马顺的过程中因为内阁的表现出色,吏部尚书王直加太子太保衔。礼部尚书胡滢加太子太傅衔。大家皆大欢喜。夺门之变中损失最大的就是孙太后,他的孙子朱见深被立为皇太子就一天就被夺权了。

然后八月二十九孙太后被迫立朱祁钰为帝,她就彻底靠边站了。因为朱祁钰不是他儿子,朱祁钰人家亲妈还活着呢,而且很硬邦。于谦就是利用朱祁钰控制了司礼监,然后控制了朝政。于谦石亨等人夺权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防止英宗回来。就是十月份的京城保卫战…………

八月二十三,杀马顺夺门的过程中,除了于谦以兵部尚书的名义调来的十二万人以外,京城周边宣大蓟辽几个重镇全都派军队进京了。比如大同的石亨进京接管了京城,宣府总兵杨洪让儿子杨俊放弃了独石和马营带部队驻扎在了居庸关。

其实杨俊在打劫完英宗之后就一直在居庸关没走,另外在夺门的前一天,辽东总兵曹义,宁远守备右都督焦礼也都率军入京。辽东的部队入京一没有太后的诏书,二没有兵部的调令是自己来的。明实录连数字都没敢写,因为边军无诏擅自入京,你想他能干什么好事,就是逼宫来的。

朱祁钰就是被这些人强行推上皇位的,九月朱祁钰继位的消息传到瓦剌,英宗就知道,不好,自己成太上皇了。英宗也读过历史,唐朝的李渊就当过太上皇,那还是亲儿子篡的位,一直被圈禁到死,朱祁钰和他都不是一个妈的,自己能好到哪去。也先这时候比较够意思,国榷记载:“也先说中国别立皇帝,终不使皇帝还也,我当立皇帝为皇帝,帝之大都以南”。意思是明朝不要你,没事,在我这你还是皇帝,京城以南是咱的天下,然后设宴、进马、拜庆,还搞了个仪式,非常的讲究。

但是英宗不能一直在瓦剌待着,那不真成大汗了嘛。于是英宗决定借助北方蒙古部落的力量护送自己回京。再说一下,蒙古各部落都向明朝称臣,但是他们几乎是向英宗个人宣誓效忠的,这个情况就特别像车臣的总统小卡罗多夫,他只听普京的话。英宗巡边的时候带着全套的办公用品,包括皇帝的仪仗、诏书、玉玺这些。英宗以大明皇帝的名义向蒙古各部落发出诏令,向京城就是朱祁钰施压。于是就有了九月初八辽东鞑靼三万骑兵寇边。

英宗实录记载的非常详细,破驿站、屯堡八十处,俘获人口一万三千二百八十、马匹六千、牛羊两万。这才是真正的寇边,你一对比就知道土木堡之前都是假的。因为他一个数都没有。

辽东寇边只是烘托气氛,真正的主力还得看也先。九月二十四,宣府来报也先的姐夫脱脱不花大汗率领一万骑兵在打劫完广宁之后,和也先相约准备一起攻打北京。而也先也集结完毕,预计在四到五天之后抵达大同。

也先的部队集结的有点慢,这得理解一下因为夏天都在放牧,都是临时喊来的。九月二十八,英宗和朱祁钰进行了最后一次通话,朱祁钰在信里说,你回来可以,但也先只能派五七个人护送。多了不行,高低不行。

这实际上就在故意找茬,你什么时候见过皇帝出行身边只带七个人的,那不成了白雪公主了吗。也先当时就表示,不废话了,“令彼南迁,取我故元大都。”就准备抢北京。

也先护送英宗回京有准确的记载就三万人。明朝如果正常状态,就三万人的话大同都过不去,也先能一路走到京城,是因为兵变这事明朝的军队都知道,而且其中一大部分依旧效忠于英宗。于谦指挥不动。

比如大同总兵刘安、监军太监郭敬下狱,京城掌管三千营的忻城伯赵荣下狱,这都是忠于英宗的。没有任何理由,先关起来再说。

就连远在湖广的靖远伯王骥身份是兵部尚书,于谦不放心,所以九月二十五派都督同知陈友从南京挑选了一千亲信进驻了王骥的中军大营也给看起来了。因为王骥手下有十几万平叛的军队。

而基层的将领就更多了根本控制不了。守备赤城堡指挥郑谦、徐福弃城而逃,雕鄂堡指挥姚瑄弃城而逃,紫荆关指挥佥事左能弃城,万全都司指挥佥事黄宁弃城,永宁守备阮葵弃城。

在明朝武将弃城是死罪,这些人没打就拉家带口的跑了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想趟这趟浑水。明军上一次大范围的武将弃城还是在靖难之役,那时候朱允炆的命令下到哪,哪就弃城,反正就是不和朱棣打。英宗这情况也是一样。

英宗这次返京没敢走居庸关,因为上次打劫他的就守在居庸关。居庸关原有的兵力就是九千,于谦又给调了一万,将近两万人。也先如果是真打的话根本过不去。而英宗这次选择走的是大同和紫荆关,全程没有发生战斗。

十月初一,英宗到达大同,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初三到达阳和,还是好吃好喝好招待。这得解释一下,郭登被任命为大同总兵才半个月,于谦还给他弄了一个征西前将军的头衔,但是没有用,他上个月还是个参将,突然变成总兵,没有人听他的。

郭登上任的第四天就出了一个事,大同的通事指挥李让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也先的弟弟,大同王。也先把彩礼都给送来了,这桩婚事是怎么回事,这是英宗给张罗的,回报是李让把大同各城守将的名单全都告诉给了英宗。然后这些人在英宗回京的过程中一动没动,是目送也先过去的。

十月初四,英宗到达紫荆关,紫荆关原有明军是七千人,九月二十五于谦又给调了五千,十月初六又调了一万六,就紫荆关屁大点地方一共是两万八千明军。这要是真动手,也先根本过不去。最后是怎么过去的,是紫荆关的部队被英宗策反了。

于谦安排在紫荆关的是一个山东调来的指挥佥事韩青,一个是从京城兵科给事中刚提上来的,叫孙祥。是两个无名小卒。他们俩根本控制不了局面,被做掉之后,英宗兵不血刃的拿下了紫荆关。

后面的情节就和英宗实录差不多了,十月十二英宗到达京城,朝中说了算的没有一个出来见他。然后也先开始强行攻门。

于谦为了防止英宗进城那是下了血本的,首先他让工部做了一万一千多个木栅栏,总长是五千一百余丈,相当于是十四公里。把京城的三面都给围上了。这个目的是防止也先的骑兵接近城门。

然后于谦又让军队列于九门之外,城中不留一兵一卒。这是为什么,这是于谦不敢让部队守在城门上,因为他不能保证每个城门上都是自己人,万一有一个不开眼的把门打开了,就像李景隆当初放朱棣进南京似的,那就前功尽弃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出城作战的士兵不会叛变,第一个方法是给钱,在京操练的士兵,首先每人先给一两银子。然后悬赏杀一贼,赏银十两,升总旗,杀二贼,赏银二十两,升百户。杀一副将,赏银百两,升千户。能斩将夺旗者赏银千两,升指挥。

英宗实录原文是:“唯图功成,勿惜国费。”就是只要能挡住英宗,钱不是问题。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明朝的文官对士兵那是极其吝啬的,拖欠工资那是家常便饭。突然这么大方他就不正常。给钱这属于利诱,还有一招就是威逼。

于谦在每个队伍里设掌令官两名,军官不顾士兵后退者,掌令官可以立斩其首,士兵如果集体后退,后队斩前队。

这个军令曾经被当做明军治军严格的例子宣传过,而且还是正面的,其实明实录里后面的内容他没说,如果在战场上士兵想要投降怎么办,“全家斩首,籍没财产。”就是杀你全家。如果有传播小道消息的,不听号令坏事的,凌迟处死,再杀你全家。

京城的士兵家属都在城里,于谦就是拿人家士兵的家人来威胁人家,让他不敢叛变,这个手法是相当下作的,所以明朝只出现过这一次,再也没用过。但是京城还是有不怕死的。比如负责西直门的都指挥使魏兴等人就没打,直接拉着队伍回营了。于谦也没敢把人家怎么样。

北京城原有明军是二十万,于谦又从宣府、辽东、永平各调来两万支援,再加上居庸关的杨俊也在赶来,一共将近三十万明军,敌我双方基本就是十比一。

也先原来是想找个门把英宗送进去,结果连城门都没摸到,十月十五就被打跑了。再慢点估计都被全歼了…………

接着上文讲京城保卫战之后的,正统十四年十月,京城保卫战打跑了也先之后,土木堡兵变的真正的幕后大佬宣府总兵杨洪亲自来到京城。带领五万兵马,自己亲任总兵官以范广、孙镗为副将,开始追着也先打。虽然史书没记,但是估计杨洪是下了死手了。

也先从大同一路向西跑,自己的大营威宁海都没敢待。直接跑到了瓦剌老营。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一带。

然后十一月,杨洪在于谦的提议下留在了京城,从昌平伯进昌平侯,两个月之后,景泰元年的正月,杨洪又提议让于谦拥有了将权,就是带兵的权力。

一个是宣府总兵不在宣府待着,赖在京城,另一个是兵部尚书,本来只能调兵不能带兵,这也有了军权。杨洪和于谦这一唱一和就把明朝的规矩给破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把京城的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再加上朱祁钰就是他俩一手扶持起来的,京城已经是铁板一块了。理论上讲英宗就是回不来了。

后来为什么又给送回来,咱简单说一下过程,从景泰元年的春季开始,明朝的北部防线全线告急。瓦剌倾巢出动寇边。三月大同、宣府、朔州、宁夏、万全右卫寇边。四月是雁门关、怀来、大同寇边。五月河曲、代州、雁门关、倒马关、威远卫寇边。六月是大同、怀来、宣府、辽东寇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就连建州卫都督李满柱和董山(这是努尔哈赤的祖宗)也都配合也先在辽东捣乱。

这就搞得杨洪和于谦焦头烂额,因为首先他俩得看着京城不敢动。而九边重镇军队交给别人他们又不放心。参与兵变的就那么几个人,郭登、石亨、范广。他没有办法控制明朝那么多的军队,石亨的儿子石彪升都指挥、充游击将军,开始带兵了。杨洪的儿子杨俊升到右都督带兵。连杨洪那两个侄子杨能和杨信都升到都指挥派出去了。杨洪家里除了媳妇、老妈子不能带兵,剩下能上的都上了,吃相非常难看。而瓦剌这边是一边打一边不停的向京城派出使臣,要求接回英宗。

六月,朝中资历最老的两位,礼部尚书胡滢和吏部尚书王直带着朝中大臣一起上书,说:陛下天位已定,是不是应该接你大哥回来啦,而这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于谦。

七月,也先的姐夫脱脱不花大汗派来一个使者,放下狠话,现在关外十四个城都在我瓦剌打击的范围内,你要是还不派人来,这事咱没完。

而从瓦剌回来的礼部侍郎李实也带回消息,也先下了最后通牒,说八月初五必须把英宗给我接回去,而且也先为了表示诚意,召回了大同周围的部队。这个意思就是你如果不接,八月初五以后咱们继续打。

这个时候礼部尚书胡滢和吏部尚书王直(他俩是代表朝中的文官的),然后还有宁阳侯陈懋(代表的是军队的勋贵),就是满朝文武一起向朱祁钰施压,因为你不接回英宗,瓦剌就会以此为借口寇边,那这仗就没完没了了。

朱祁钰本人肯定是不想让英宗回来的,因为他这个皇帝干了都快一年了,就算再没有权力也比之前那个王爷强吧。然后国榷里从来就没有朱祁钰同意接英宗回来这一条。朱祁钰的回答始终是再议、再研究。他还让大同宣府严备,防止也先接近。

国榷里记载,于谦甚至秘密联系了也先弟弟赛罕王的一名手下,叫忠勇伯蒋信,是个胡人,原名叫把台。于谦让把台找机会干掉也先,事成之后封王封侯你随便挑,要什么给什么。

结果于谦和朱祁钰万万没想到,出使瓦剌的左都御史杨善没经过他们同意,和也先一商量自作主张就把英宗给送回来了。所以英宗能回来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来自于瓦剌这边的军事压力让朱祁钰和于谦有点顶不住了,二是朝中的文武大臣达成了共识,希望接英宗回来。就是他们如果不在城里使劲儿,英宗一辈子回不来。(就像宋徽宗一样了)。

这里就得着重的解释一下,这些文官为什么又突然喜欢英宗了。(正统朝斗的也是死去活来)。是因为京城保卫战之后文官和于谦闹掰了。土木堡刚出事的时候,于谦代表的兵变一派和文官集团原本是挺和谐的。兵变派这边于谦提议撤回了清军御史,又烧掉了关外不少的粮仓。户部和兵部清军查账这个事死无对证,就糊弄过去了。而文官这边趁乱干掉了马顺又清洗了王振一党,已经没有对手了。

之后他们取消了江南地区的银税、盐税、还有车船税,(这个车船税不是现在的车船税,因为古代商人运输才用车和船,就相当于商业税)也给取消了,所以兵变这些人和文官大家都捞到好处了,相安无事。之后是于谦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是“专权”。他不拿内阁和这些文官当人了,结果两边闹翻了。

土木堡当天,文官死了一个首辅两个尚书,但内阁是六个尚书,死了两个还有四个,在朝中当时资历最老的地位最高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吏部尚书王直,一个是礼部尚书胡滢。这两个人都是经历四五朝的老人精,王直七十岁,胡滢是七十五岁,于谦当时才五十一,按照二十岁一代人的算法,他俩看于谦就跟看儿子一样,正好差一辈儿。另外论资历的话,于谦外放巡抚十九年,他正经在京城当官就一年多,他这个资历别说跟尚书比,就是跟六部侍郎比都差一截子。胡滢人家是建文二年的进士,在朝为官五十年,尚书这个活就干了二十多年。于谦跟人家差距太大了。

打死马顺,夺皇宫门的当天,明实录是这样写的,吏部尚书王直握住于谦的手说,国家大事全仰仗你了。这话假的我都不想敲键盘了,权力怎么可能拱手让人呢,那就是于谦抢去的。因为于谦仗着身后有兵变那些武将的撑腰,根本没把这些老家伙放在眼里,全都靠边站了。

当时明朝的状况是,于谦和杨洪有什么想法直接送到司礼监,而司礼监这个时候是朱祁钰身边的太监控制的,于谦杨洪提什么,朱祁钰的回答都是“上视之,上从之”,从来不反对。那内阁的处境就非常尴尬了,成摆设了。于谦不和内阁商量就算了,他还把王直和胡滢挤出了内阁,赐了个虚衔,给晾起来了。然后他把翰林修撰彭时和商珞安排进了内阁。商洛的老家是浙江杭州的,是于谦的老乡。你这一看就明白是谁安排的了。

于谦安排自己人想控制内阁,这个说实话有点过分了,因为商洛当时只有三十五岁,彭时只有三十三岁,三十三岁的进内阁把七十五岁的给挤走了。历朝历代也没有这么干的。

对于于谦这种类似于军阀军政府的做法,这些老资历肯定就不干了,景泰元年的一月,右都御史罗通就公开弹劾于谦、石亨等人,就两条,一是你们把边军都弄到京城来然后外面的边镇卫所都给丢了什么意思,还有就是京城保卫战一共杀敌就几百人,又是封少保又是封侯,还能要点脸不。罗通当时就要求把于谦和石亨的爵位都给废了。

这个时候文官和于谦就已经闹掰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和于谦杨洪他们相比文官就更加怀念英宗了。因为英宗在的时候吵归吵、闹归闹,英宗他至少遵守游戏规则,那就是武将不干政,有事他跟内阁商量。而于谦当时仗着身后有兵,他拿文官当丫鬟用。根本不需要文官发表意见。宋明两朝为什么要打压武将,就因为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再一个武将一旦掌权了,也收拾他们………………

梳理的也差不多了,感谢各位看官的七篇观看,接着上文讲最后一篇。

英宗回京按照明实录的记载,是朱祁钰告诉瓦剌的使者让杨善接回来的。但是瓦剌后来被消灭了,这人也找不到了。所以朱祁钰说没说谁也不知道了。反正杨善出使瓦剌的时候朱祁钰没让他接。他是自己去的

英宗回京明朝方面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是也先派了500骑兵护送回来的。

英宗往回走的时候内阁都已经研究接驾的仪式了,于谦和左都御史王文还在反对。所以英宗复位他俩先倒霉这一点都不意外。

英宗到京之后,按照明实录记载,朱祁钰和英宗相拥而泣,场面一度温馨。但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值得商榷。文武大臣请求朝见上皇,就是想见英宗一面,朱祁钰都没答应,直接送到南宫圈禁起来了。

在南宫里护卫英宗的不是明军,而是也先派来的二十个勇士,寸步不离,晚上睡觉都把英宗围起来,而且除了左都御史杨善,英宗不让任何文官接近他,谁也信不着。因为英宗心里清楚有人不希望他回来。

英宗回来之后,景泰元年,于谦和石亨开始对京城的军队进行整合,刚开始是六万,后来是十万,到景泰三年十二月份,京军中的十五万人被分为十个营,都受总兵官武清侯石亨节制。而于谦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参赞军务。这就是明朝非常有名的十团营。说一下他们这么干的目的,京军原来分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分别是一些勋贵带着,比如安远侯柳溥,恭顺侯吴瑾。石亨和于谦跟这些勋贵不是一路的,他们就是要把军权抢过来。

京城在册的军队是十七万,他俩就控制了十五万。这就和内阁一样,就是英宗朝的武将和勋贵也成摆设了。景泰三年四月,朱祁钰想更进一步,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太子。但是换太子这个事朱祁钰自己不能说,(那就有点不要脸了),所以这事必须由大臣提出来,不过尴尬的是满朝文武都看出他有换太子的心了,但是就是没人搭茬。

后来是一个广西的都指挥,叫黄玹因为犯事被下了大狱,为了讨好朱祁钰,黄玹在狱里上了一封奏疏,提出陛下天位已定,为什么不将东宫换成自己的儿子。

朱祁钰看到这篇奏疏之后如获至宝,马上着急文武大臣让大家讨论一下,结果大臣的反应非常的不好,没人买他的账。都表示很震惊,你没事换太子干嘛。为了让这些人同意换太子,朱祁钰是下了血本了。

户部尚书陈循、高谷给了一百金,吏部侍郎江渊、礼部侍郎王一宁、户部侍郎萧鎡、翰林学士商洛各给了50金。所以朱祁钰贿赂大臣这个事肯定是真的,因为有数。

光给钱还不行,宁阳侯陈懋,武清侯石亨,礼部尚书胡滢,吏部尚书王直加太子太师衔,安远侯柳溥,户部尚书陈循,工部尚书高谷,兵部尚书于谦,加太子太傅衔这还没完,太子少师封了三个,太子太保封了七个。其他升官的就不一一列举了,太多了,密密麻麻一大篇子。

内阁对于谁当太子其实是不关心的,谁当都一样,只要你给好处我就可以同意。但是换太子有一个人的损失最大,就是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因为原先太子朱见深是她的孙子,朱见深要是继位她就是太皇太后,那是什么身份,而朱见济继位她什么都不是。因为没啥关系。所以朱见济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景泰四年的十一月就毫无征兆的暴毙了。

在朱见济暴毙的前三天,东宫侍讲就是给皇太子讲课的师傅,还进行了一次大的变动,所以朱见济暴毙,内阁那些文官参没参与不好说。因为内阁一直分成两派,一波是朱祁钰继位后提上来的,这是他的嫡系。另一波就是正统朝的老臣,他们是喜欢英宗的。两拨人一直在博弈。

景泰六年朱祁钰一直没有立储,因为他没有儿子了,这时南京大理寺少卿廖庄在面圣的时候,突然提出让上皇就是英宗,出来接受大臣的朝拜。这一下就杵朱祁钰肺管子上了,廖庄当场被打了八十大板,流放陕西。然后朱祁钰不解气,又把在大狱里的礼部郎中章伦和监察御史钟同也暴打了一顿。这两个人是因为之前和朱祁钰说,你既然没儿子你就还立朱见深当皇太子得了。所以被下的狱。(钟同直接被打死)。

第二年,景泰七年,朱祁钰的皇后暴毙,然后接着景泰八年,朱祁钰本人也不行了,病倒了。也就说一家三口,都出了事了,很蹊跷。这个我怀疑是孙太后下的手。英宗他娘孙太后掌控后宫几十年,随便弄点药还是手拿把掐的。

和朱祁钰生不出儿子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被圈禁的英宗,八年反而生了三个儿子。(所以皇帝生儿子有时候自己可能说了不算)。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倒还没死呢,大臣就已经给他准备后事了。礼部尚书胡滢就非常关心的问朱祁钰,皇上身体怎么样啊,死后皇位怎么整啊。

于谦、王文还有朱祁钰身边的太监是想立襄王的儿子的,就是不想还位给英宗,因为英宗一复位他们肯定倒霉。但是武清侯石亨就算是个武将,他都觉得这事不成立,因为皇太后、太上皇还有原先的皇太子朱见深都在宫里,现成的。你们还想上外头找一个藩王继位,哪朝也没有这个规矩,所以石亨果断的抛弃了于谦,倒向了英宗。

石亨的身份相当于九门提督,控制着京城。皇宫里又是孙太后的天下,他们俩里应外合,英宗就复位了。所以英宗复位夺门之变没有说的那么惊险,那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徐有贞就是个跑龙套的,跟他没什么关系。至于土木堡兵变还有京城保卫战中,拦着英宗不让他回来那些人后来都被处理了。只不过有的是当时处理的比如于谦,有的是当时处理不了后来处理的,比如石亨(天顺四年)。

最后说一下也先的结局,景泰元年英宗回京之后,也先马上停止了进攻,明朝关外的独石马营等八个屯堡也就自己回来了。十月宣府总兵朱谦还报说也先五千骑兵寇边,后来一核实,原来是也先三千多人带着四千多的马匹和骆驼来朝贡了,是个误会。

之后景泰二年景泰三年每一年,也先都来朝贡,但是朱祁钰因为英宗回来对也先恨之入骨,也先来贡马,正常明朝是要派人还礼的,但是朱祁钰就是不派,礼部尚书、户部尚书还有吏部尚书一再跟朱祁钰说,咱们要珍惜眼前和平的局面,搞好关系,朱祁钰就是不听,他转而扶持也先的姐夫脱脱不花。

景泰二年五月朱祁钰敕书脱脱不花称他为可汗,并赐给金银丝绸还有蟒服和文椅,这都是很贵重的赏赐,朱祁钰是上半年重赏脱脱不花,下半年脱脱不花就和也先打起来了,因为脱脱不花他姓孛儿只斤是成吉思汗的后人。这在草原就有天然的号召力,也先知道脱脱不花对自己有重大的威胁,所以先下手为强,半年多就干掉了脱脱不花,史书有说是景泰二年的,准确的时间应该是景泰三年初的几率比较大,因为景泰三年的二月也先主动把杀死脱脱不花的消息告诉了朱祁钰,还献上两匹马。那意思就是现在草原我说了算了,你没的选了,现在只有我能代替瓦剌来朝贡。

但是朱祁钰还是拒绝和也先贸易,然后瓦剌就陷入了残酷的内斗,景泰五年的十月,也先被杀,也先的弟弟赛罕王被杀,手下博彦帖木儿被杀,弟弟大同王西逃,瓦剌就彻底乱了。

史书里写也先死后,明朝的北方就安静了,就没有威胁了,他们写书的时候都不过脑子,因为瓦剌削弱之后黄金家族就把北方草原统一了,实力更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