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师言此病例是临床典型膝痹病,证属寒湿痹阻,治宜温经散寒、除湿宣痹,治标为先,驱邪于外,选用乌头汤收效明显。乌头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主治寒湿痹阻骨节冷痛,屈伸不利,舌苔白润,脉沉弦或沉紧;或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证属寒湿者。泽兰,《神农本草经》明言主骨节中水,所以治关节肿必用之,临证配薏苡仁利水消肿。为固护正本,加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同时,讲究适者为度,制川乌、麻黄者不可久服,收效即更外洗方药,巩固疗效。患者自身日常养护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医患合作,收效更快更佳。 基本方: 一方:麻黄先煎12g,白芍30g,黄芪45g,甘草10g,制川乌先煎10g,泽兰15g,牛膝15g,薏苡仁20g,内服方。 二方:荆芥穗15g,艾叶15g,桂枝15g,细辛15g,制川乌15g,广海桐皮15g,威灵仙15g,大黄15g,宽筋藤15g,外洗方。 治疗经验:黄师认为:膝痹病因其软骨及软骨下骨退变,滑膜增生炎症特点,导致关节腔内积液增多,肿胀明显,引起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等不适,其中肿胀是主要症状因素,如能较快消肿,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因此,临床诊治膝痹病,治标为先,消肿最为关键。 《金匮要略》开后世辨证治疗痹症的先河,仲景所设之方,均是以驱散外邪为主,但微汗出、益气血法、温阳法等,其中《金匮要略》之中风历节病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以及第11条: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黄师认为,有是证用是方,擅用乌头汤加减治疗膝痹病,消肿止痛,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平,甘草之缓,牵制二物,得深入而去留邪。 乌头汤中君药乌头,祛寒湿痹有大功。麻黄之效也不容忽略。中医以止痛为要,麻黄止痛,教科书虽不重视,确实是仲景用药的不二法门。《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关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所谓“麻黄汤八证”有一半与“疼痛”相关。经方中如乌头汤、越婢加术汤、大青龙汤、葛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等方证都有疼痛症状。除了止痛之功效,据《中国药典》记载,麻黄亦具有利水消肿之效能。 中医认为,肢节肿胀乃因水湿侵袭、肿胀不通,水湿停聚等导致。黄师认为:膝痹病肿胀,临床可在乌头汤基础上,予以泽兰、牛膝、薏苡仁等利水消肿类药物。湿热互结痹阻时,加用黄柏,方中黄柏、薏苡仁、泽兰,清热除湿、通络止痛;牛膝引药下行,使药力直达病所,同时又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有固护正本之意。《丹溪心法》:“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经经络而痛。”基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投以清热除湿化痰通络法治疗,以四妙散加减,往往取得良好的疗效。 黄师认为,治疗膝痹病,泽兰有奇功。泽兰者,味苦微温,功可行血利水,古籍《神农本草经》明言其主骨节中水,所以治关节肿必用之,《雷公炮灸论》记载泽兰“能破血、通久积”,《日华子本草》论述泽兰可“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症瘕”,《医林纂要》记载泽兰“主治妇人血分、调经祛淤”。 黄师临床诊治早中期膝痹病,大多数患者经治后,均可见肿胀明显减轻,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较前改善,明显的疗效增强了患者信心,也提高了治疗依从性,更快更好解除患者病痛。 (本案编写:周敏杰、李志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