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投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有时候,一个转变的念头,不是来自某次失败,而是来自一段疲惫。 就像我们中的很多人,刚开始接触理财那几年,总觉得自己能“跑赢市场”。我们试过各种方法:定投、择时、ETF轮动、行业主题基金……看了很多财经KOL的视频,读了一些专业书,甚至试着做资产配置模型。 可最后发现,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学习,而是太累了、太难了,而且,学了跟没学基本没什么区别。 一买就跌、一卖就涨,好像兜里的钱被精准预判一样;本来想“长期持有”,结果止不住心慌中途赎回;每天盯着账户波动,心情随K线起伏,生活反而没了重心。 我们想变得更聪明,结果只是更焦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心里问自己一句话:“这样投资,到底图个什么?” 今天是20205年5月4号,跟大家吐吐槽: 投资这件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地狱级难度。 01|普通人的投资难题,并不只是钱少或者不会选 如果真要说我们投资失败的原因,倒不全是认知不够,而是我们面临的是一场结构性的不公平。 第一,是信息太多,但筛不出来。 我们刷短视频、上理财平台、加了各种理财群。每天都是“这个基金又创新高”“现在是科技板块最佳入场点”……选项太多,建议太杂,反而不知道哪个是适合自己的。试着跟一波热点,结果刚买就跌;试着听专家的话,又觉得离生活太远。 第二,是情绪太重,心态太脆。 我们其实知道“长期持有”“不追涨杀跌”,但真正遇到市场回调时,很难控制自己不慌张。怕亏、怕错、怕钱没了——不是我们不理智,而是这个钱背后装着我们的生活和责任。 我们在为孩子攒教育金,在给父母留医药费,在为未来预备一份保障。不是不能承受一点波动,而是我们不能承担清空的后果。 第三,是时间太少,生活太杂。 投资是专业活,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和判断。可我们的生活已经足够忙了。早上送孩子上学,白天处理工作,晚上还得想第二天的安排。理财不是不重要,只是没精力天天研究,也没信心频繁操作。 所以不是我们“投资失败”,而是我们根本没法玩那种“高强度、全天候”的投资模式。 这时候,问题就浮现出来了:我们既没有专业背景,也没有大把时间,还不能犯太多错。 所以我说普通人投资真的是地狱难度。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不需要我们天天盯盘,也不用冒很大的风险,还能在未来给我们带来稳定的回报和踏实的安全感? 02|越是专业的机构,越懂得“先稳住”的道理 我们总觉得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一定很“激进”,动不动就投风口、押行业。但其实真正成熟的投资机构,反而最强调一个词:底仓。 比如保险公司本身,它们是投资领域中“超级大户”,但它们大部分资金并不投在什么热门行业上:国债、政策性金融债、高评级信用债——这是它们的基础配置。有的险企70%以上的资产都在这类安全资产中。 为什么?因为它们知道一件事:“本金守不住,再高的收益都是空谈。” 保险公司靠的是稳定、稳健、抗周期——不是短期赚得多,而是确保自己不出问题。 社保基金、企业年金、银行理财母资产的配置思路也如出一辙:先构建稳固的底部结构,再根据风险偏好去做收益部分的提升。 这不是“保守”,这是长久经营的基础逻辑。 那么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更应该从这些机构的做法里学到什么?我们没有他们那么多资源,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投资结构思维。 03|不是不要投资,而是要先准备一个“能扛住风险”的资产结构 我们不是否定投资,也不是说基金、股票、房产不好,而是我们要清楚:这些东西的风险和收益从来都是“双胞胎”。 当市场好的时候,它们确实能涨得快;但当市场走弱时,它们也确实跌得狠、割得疼。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能抗风险的底层结构”,这些投资可能会在最不该亏的时候“踩空我们”。 所以我们开始理解这样一种结构: 一部分资产,做“安全垫”,不用管它涨不涨,但它不能亏。 比如年金险、增额寿险,每年稳定增长,现金流可预期,构成家庭的“生活底薪”。 另一部分资产,做“进攻层”,承担波动、换取增值。 比如基金、ETF、REITs、股票、海外资产。 这种配置方式,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问题:“我投资失败的时候,我还有什么能保我不出事?” 保险就是我们配置中的“不被打穿的一道底线”。它不暴利,但它稳定;它不追热点,但它守得住结果。 它像是我们为未来自己预存了一份“生活工资”,哪怕投资出了问题,它依然会在每年如期而至。 04|我们都在慢慢变得不一样 我们常说:年轻时想快一点,年长后想稳一点。 其实不仅仅是“年龄在变”,而是我们的生活结构变了: 有了孩子,不是花得起钱,而是不敢乱花; 有了责任,不是不能亏,而是不敢亏; 想的不再是“暴富”,而是“怎么不被打回原点”。 我们开始理解父母曾经的保守,理解保险带来的不是利差,而是一种确定感。 当我们一次次经历市场回调、突发状况,看到账户回撤的那种无力感时,我们才真正明白: “投资不是为了跑赢别人,而是为了不被生活打垮。” 我们需要一份资产,它能陪我们穿越牛熊、抗住情绪、留下结果。 保险类资产,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也进入了我们的心里。 05|先有生活,再有投资 我们以为自己是投资者,其实,我们首先是生活的承担者。 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依靠,是一个家庭资产安全的守门人。 我们不是不该投资,而是我们需要一个更适合“我们这种人”的投资结构: 不靠行情,也能增长; 不需要关注,也能守住; 哪怕手里没有多少本金,也值得拥有一份确定的未来。 买保险,其实也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而我们团队就是为了帮大家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存在。比如: 市场上300多款增额寿,哪款最适合你? 欢迎加我微信,一起聊聊你的家庭资产配置思路,找一个适合你家结构的方案。 给自己的未来,多留一份选择权和底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