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课堂教学的自我观察成为常态并具有实效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5-05-10 发布于四川
让课堂教学的自我观察成为常态并具有实效
      去年3月26日在徐州贾汪区潘安湖小学,做过一天的观课议课交流:
     3月27日,我在她们学校上过一节《赵州桥》(阅读链接:在徐州上2024的第一课《赵州桥》)。今年早早地,刘校长约请我再到潘安湖,约好时间4月11日,结果因为大夏书系要在上海浦东临港学校做“创造幸福的理想课堂——兼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职业幸福”读书节活动(“理想课堂”的底色是什么?这场论坛热议AI时代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朋友们邀请我参与,实在推不掉,好在刘校长理解,把时间推到5月9日。
      昨日下午到,翻看一年前的信息,发现《观课议课:授课教师怎样填写课后反思与交流表》也是在3月25日推送的。其表格如表一:
表一
(图一)
      对这个表最近有改的想法。因为在观课议课希望达成的改进中有这样的表达:
     其中“上公开课从表现展示转向成长发展、实验探索”的“实验探索”(比如探索如何运用人工智能于课堂教学)应该给上课教师反思、表达和交流机会。于是调整了“授课教师反思与交流表”(表二):
表二:
     这样似乎更好一些,更有利于尊重授课教师,更有利于鼓励实践探索。这里再把填写和使用意见说一说:

      这个表分左右两列。其中右列的“议课的收获与建构”在议课交流时填写,左列的栏目由授课教师独立填写。

      左列“我最想讨论的教学”可以说教学的实验探索(比如:运用人工智能于课堂教学)、教学创新(如:在教学内容的新选择、在教学工具的新引用、在教学方式的新调整等),也可以实践中的困难(比如:怎样处理文本背景和学生当下生活的隔离;怎样面对和处理差异大的学习者;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等),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实验探索、教学创新、实践困难,一定要在本堂课上有所呈现,使讨论的内容能够与具体的实践结合。另外,这一栏如果没有他人参与议课,自己填写时可以不填。设计这一栏的目的在于满足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上了一节课,有优先提出讨论问题的权利,其他参与者在观察上课教师一节课,有进行相应思考,并提供相关意见的义务。

     左列后面三栏“我最满意之处是什么,为什么?”“我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我想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如何改?为什么?”三栏基于《教学创新中的“三顶帽子”》(可链接阅读)

     “黄帽”是肯定的,它代表着一种乐观主义的取向,主要思考的问题是:“这样教学的好处是什么?合理性在哪里?积极因素是什么?”黄帽给人阳光灿烂的感觉,“黄帽思维”有利于积淀我们的教学勇气,帮助我们获得教学信心。在实践讨论中,我常常要求上课老师一定要找出自己值得肯定的地方。

      “黑帽”是质疑和否定的,思考的问题是“这样教可能的问题是什么?风险有哪些?有哪些问题是我们忽略的?”可以说,在时间和生命有限的条件下,任何教育都是有缺陷和存在问题的。“黑帽思维”使我们审慎地对待教育,仔细地权衡教育,在决策和实践中尽可能地追求教育利益最大化,使教育损害最小化。

      “绿帽”是新的发现和选择。着重关注“除了现有方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我们能不能以其他方式来做这件事?这里有没有另外的一种解释”等问题。“绿帽思维”是在“黄帽思维”和“黑帽思维”之后的思维延续,是对新思路的探询和发现,具有破旧立新的创造性。

      三顶帽子的思维过程使我们对课堂教学保持开放和审视的态度,它在认清“正”和“反”的种种可能后,从中发现“合”的创造。这样的研究方式既可以用于集体观课议课,也可以用于缺乏他人支持的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在这里,三栏都有“为什么”的追问,主要指向是要有实践的证据,要以学论教,要体现教育教学的理性。要尽可能找出学生学习的证据来。

      右列的议课的收获与建构”针对左列授课教师的分享,由参与者讨论建构。对于授课教师“想要讨论的教学”,则要推心置腹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意见,相互交流。对授课教师“满意的地方”,如果大家认同,可以讨论从中可以提炼的有效策略、思维方式是什么,这一方面帮助授课教师总结经验,另一方面把上课教师做得好的方面学到手。授课教师“不满意的地方”,可以讨论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改善对授课教师“想要改进的地方”,可以讨论是否有可行性,会有什么效果。这样,参与讨论目的是基于上课教师的需要,帮助上课教师把想要做的做得更好,把做得不满意的地方调整好,帮助上课教师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定位并追求这样的效果,上课教师可能就不会觉得费力不讨好,从而愿意上公开课,并愿意上原生态的课,准备公开课也就不会成为负担。

       昨天是贾汪区的第二次活动:
上午我讲《观课议课理解与实施路径》:
     下午,观察优秀的青年教师王子旋老师执教一年级的“动物儿歌”(就基于儿童的能力、水平设计导学案;有了字形分析以后可以基于部件教学生写字;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我做了相关交流。这里记一记):
然后是带领大家实践观课议课:
    贾汪区教师发展中心李方主任全程参加活动。中午交流,李主任对“课程的环境包括教学内容但不限于教学内容”实践运用有了新的想法。同时,他给参与校长们交流:“可以规定教师定期观察自己的课。”这个意见让自己眼前一亮,过去我交流观课议课,多次分享“《我喜欢》教学实录与反思”(可链接阅读),尽管实际效果好,但毕竟不好要求。听到李主任的意见,觉得实在是好。
      就此,我有这样一些建议:(1)先做减法,可以减轻两次常规教研,也就是少做两次同伴之间的课,集中安排两种观察自己的课,比如第六周周、第七周的教研活动就安排观察自己的课;一学期一次不要多;(2)观察结束,一是要求呈现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二是要求呈现自己课堂教学实录(或者片段)与反思;(3)课堂教学的反思主题可以是自己特别关心的话题,也可以是学校想要集中研讨的课堂教学问题……
      这样做会不会不过多增加老师的负担?我是特别希望老师们尝试一下的。说实在话,很多老师对自己上课的情况从来没有反观过,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怎么上课,自己是不是需要做出一些改进?
      “人啊,认识你自己。”“我是谁?我现在怎么样?我要到哪里去?”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师人生需要思考和回答这样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我强烈推荐上述方案,有愿意实践的学校可以试试,并期待有老师们的反应和改变的经验和案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