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这个表分左右两列。其中右列的“议课的收获与建构”在议课交流时填写,左列的栏目由授课教师独立填写。 左列“我最想讨论的教学”可以说教学的实验探索(比如:运用人工智能于课堂教学)、教学创新(如:在教学内容的新选择、在教学工具的新引用、在教学方式的新调整等),也可以实践中的困难(比如:怎样处理文本背景和学生当下生活的隔离;怎样面对和处理差异大的学习者;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等),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实验探索、教学创新、实践困难,一定要在本堂课上有所呈现,使讨论的内容能够与具体的实践结合。另外,这一栏如果没有他人参与议课,自己填写时可以不填。设计这一栏的目的在于满足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上了一节课,有优先提出讨论问题的权利,其他参与者在观察上课教师一节课,有进行相应思考,并提供相关意见的义务。 左列后面三栏“我最满意之处是什么,为什么?”“我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我想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如何改?为什么?”三栏基于《教学创新中的“三顶帽子”》(可链接阅读) “黄帽”是肯定的,它代表着一种乐观主义的取向,主要思考的问题是:“这样教学的好处是什么?合理性在哪里?积极因素是什么?”黄帽给人阳光灿烂的感觉,“黄帽思维”有利于积淀我们的教学勇气,帮助我们获得教学信心。在实践讨论中,我常常要求上课老师一定要找出自己值得肯定的地方。 “黑帽”是质疑和否定的,思考的问题是“这样教可能的问题是什么?风险有哪些?有哪些问题是我们忽略的?”可以说,在时间和生命有限的条件下,任何教育都是有缺陷和存在问题的。“黑帽思维”使我们审慎地对待教育,仔细地权衡教育,在决策和实践中尽可能地追求教育利益最大化,使教育损害最小化。 “绿帽”是新的发现和选择。着重关注“除了现有方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我们能不能以其他方式来做这件事?这里有没有另外的一种解释”等问题。“绿帽思维”是在“黄帽思维”和“黑帽思维”之后的思维延续,是对新思路的探询和发现,具有破旧立新的创造性。 三顶帽子的思维过程使我们对课堂教学保持开放和审视的态度,它在认清“正”和“反”的种种可能后,从中发现“合”的创造。这样的研究方式既可以用于集体观课议课,也可以用于缺乏他人支持的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在这里,三栏都有“为什么”的追问,主要指向是要有实践的证据,要以学论教,要体现教育教学的理性。要尽可能找出学生学习的证据来。 右列的“议课的收获与建构”针对左列授课教师的分享,由参与者讨论建构。对于授课教师“想要讨论的教学”,则要推心置腹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意见,相互交流。对授课教师“满意的地方”,如果大家认同,可以讨论从中可以提炼的有效策略、思维方式是什么,这一方面帮助授课教师总结经验,另一方面把上课教师做得好的方面学到手。对授课教师“不满意的地方”,可以讨论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改善。对授课教师“想要改进的地方”,可以讨论是否有可行性,会有什么效果。这样,参与讨论目的是基于上课教师的需要,帮助上课教师把想要做的做得更好,把做得不满意的地方调整好,帮助上课教师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定位并追求这样的效果,上课教师可能就不会觉得费力不讨好,从而愿意上公开课,并愿意上原生态的课,准备公开课也就不会成为负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