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说:“食色性也”,这句话传达了饮食对人类的重要性。从古至今,食物一直是民众关注的核心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政权,能否稳固根基,首要解决的便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近现代中国,长时间的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封建残余、军阀势力、外来帝国主义以及反动势力层出不穷,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压迫。老百姓们每日面临饥饿和贫困,衣不蔽体、胆战心惊的黑暗日子仿佛无尽头。直到毛主席领导大家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的困境才得以彻底改变。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了长期的贫困,迎来了充实的日子,走向了吃饱穿暖的幸福生活。

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不仅是人民心中伟大的“红太阳”,还是一位湖南出身的“美食爱好者”。虽然他深知民间疾苦,常对山珍海味不以为意,但对于辣椒却有着独特的喜爱。一次,毛主席的厨师长询问他喜欢什么样的饭菜,毛主席幽默地回答:“我的要求不算高,只要顿顿有辣椒!”这番话逗得在场的人笑成一片。

1969年,一天夜里,毛主席在处理完政务后感到有些饥饿,于是命厨师准备些简单的食物。然而,厨师的一个失误使得原本计划的“宫保鸡丁”变成了“苦瓜炒鸡丁”。本以为这是失误,但出乎意料的是,毛主席吃后感到惊讶,并立刻询问这道菜的创作者。从此,“苦瓜炒鸡丁”成为了流传下来的名菜。究竟是怎样的巧合,让这道菜诞生?又是谁做出来的呢?

毛主席一生致力于全中国人民的福祉,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生活一直秉持着简朴的原则,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毛主席除了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对世事有着深刻的见解。毛主席曾说过:“我生来不高贵,所以高贵之物我也不敢问津。”

1956年,毛主席结束了长达两个月的外出工作,回到中南海住所时,厨师杨纯清想要做道好菜给主席补身子。结果端上桌的“芙蓉鸡片”却令毛主席始终没动筷子。杨纯清不解,轻声询问:“主席,是不是这道菜做得不合口味?”毛主席叹气说道:“纯清,现在国家困难,别再做这种奢华的菜,光是听到名字我就不想吃。即便条件好了,红烧肉仍然是我最喜欢的。”

从那时起,毛主席的饭桌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过于奢华的菜肴。毛主席对饭菜的要求其实非常严格,他曾明确指示工作人员,正餐要做到“四菜一汤”,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减少菜量,但绝不可以增加菜品。即使是休息日举行家宴,菜肴的种类也没有改变,只是增加了食物的分量。

对于米饭,毛主席坚持让厨房购买普通的“糙米”,有时甚至会加入一些杂粮,以保持饮食简单、质朴。毛主席所有的食材采购费用都来自于他的工资和稿费,绝不动用公款。即便是辣椒等调料,也是他自己用稿费购买后让警卫员去菜市场买来晒干。毛主席的饮食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对人民的关爱与节俭的精神。

毛主席经常说:“我这个湘北人,习惯了粗茶淡饭。对于我来说,清粥小菜比山珍海味要香得多。”他这句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他那种简朴而真实的生活态度。

毛主席的心胸宽广,这种精神常常在细节中显现出来。1947年,在解放战争进行到最为紧张的时候,毛主席和老战友们在靖边县小河村的会议结束后,大家聚集一堂,周总理提议一起吃个饭。为了款待大家,炊事班拿出了压箱底的“绝活”,其中一道名为“三不沾”的菜格外引人注意。这个菜虽简单,但在制作时却用了大量的油,因此被称作“三不沾”——不粘盘、不粘筷、不粘牙。

然而,菜端上桌时,陈赓却突发奇想,调皮地将这道菜护在自己面前,并开玩笑说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来调节气氛。还没等他讲完,一个喷嚏让菜上沾了点什么,场面一度尴尬。毛主席见状,哈哈一笑说道:“陈赓,你想吃就直说,没关系,大家都能分到。”全场顿时哄堂大笑,气氛也轻松了许多。

1961年,毛主席出差到庐山时,发生了一件小插曲。警卫员不小心将饭菜洒在了桌子上,大家都十分紧张,但毛主席却安慰说:“没关系,你刚来,偶尔失误是可以理解的,下一次注意就好。”他一边说着,一边把洒掉的饭菜捡回碗里继续吃。等工作人员惊讶地问他为何不重新端上饭菜时,毛主席微笑着回答:“国家还在发展阶段,不能浪费粮食,给新来的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吧。”这一番话让在场的人十分感动。

毛主席与“饭菜”的缘分并不仅仅止于此。1969年,毛主席在武汉东湖考察时,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天夜里,毛主席感到饥饿,指示厨师做饭,结果因厨师的失误,“宫保鸡丁”竟变成了“苦瓜炒鸡丁”。面对这道意外的菜肴,毛主席反而觉得新奇,并询问是谁发明的。得知原委后,毛主席不但没有责怪厨师,反而称赞这道菜味道不错,并请厨师下次继续做。

这道“苦瓜炒鸡丁”成了中南海的名菜,成为毛主席生活中一段难忘的趣事,也让人们看到了他宽厚的胸怀和节俭的品格。

从毛主席对待饮食的简朴到对待他人的宽容与理解,我们看到了他那伟大而宽广的心灵。这种品质,使他不仅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也成为了新中国伟大的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