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真曾说:'人们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是因为太闲,就是内心虚弱。'这句话,放在历史长河中同样适用。翻开《资治通鉴》,那些真正成大事的人,无一不是专注自身、无视外界纷扰的强者。 他们不会因他人的非议而动摇,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方向。他们的强大,源于对自我的绝对掌控。 01 太在意他人,终将迷失自己《资治通鉴·周纪五》记载,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军压境魏国。当时魏国公子信陵君正在与兄长魏安釐王下棋,边境突然传来烽火警报。魏王大惊失色,立即要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 信陵君却从容不迫地说:'不过是秦王在边境狩猎,并非真正入侵。'果然不久后探子回报,秦军只是例行演习。魏王惊问其故,信陵君回答:'臣有门客能探知秦王动向。' 这本是信陵君情报网络强大的体现,却让魏安釐王更加忌惮。《资治通鉴》记载:'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以国政。'信陵君察觉后,开始刻意收敛锋芒,甚至故意沉溺酒色,以求自保。 可悲的是,这位曾经'窃符救赵'的一代豪杰,最终在自我压抑中郁郁而终。
02 真正的强者,只专注自己的目标《资治通鉴·汉纪九》记载,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朝政被祖母窦太后牢牢掌控。窦太后崇尚黄老之学,对汉武帝推行的儒家改革极为不满。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首次尝试重用儒生,就遭到窦太后强力阻挠。 但汉武帝没有正面冲突,而是暗中积蓄力量。他提拔董仲舒、公孙弘等人才,耐心等待时机。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立即逐步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最终开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格局。 他从未因外界的压力而放弃理想,用六年时间等待一个机会。 同样精彩的是司马懿的案例。《资治通鉴·魏纪七》记载,正始八年(247年)起,司马懿为麻痹政敌曹爽,开始称病不出。史书记载他'使两婢侍,持衣衣落',连粥都喝得满身都是。这种表演持续整整两年,直到正始十年(249年)的高平陵之变,他一举掌控魏国大权。 ![]() 司马懿的强大,在于他能屏蔽一切杂音,用十年隐忍换来最终胜利。
03 活出自己,才是最高级的智慧《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了玄武门之变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在杀死兄弟后,跪在父亲李渊面前'吮上乳'(古代表示忏悔的礼仪)。这个戏剧性的举动,成功化解了当时剑拔弩张的气氛。 此后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却从未公开为玄武门事件辩解。他更关注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他不在乎后人如何评价那场流血政变,只在乎自己能否成为一代明君。 北宋名臣范仲淹更是典范。《续资治通鉴》记载,明道二年(1033年),他因谏止仁宗废后而被贬;景祐三年(1036年),又因上《百官图》揭露宰相吕夷简弄权再遭贬谪。但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其一生写照。 真正的强者,从不会因外界的毁誉而改变初心。
▽回望《资治通鉴》中的强者:
他们用历史告诉我们: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从不会活在别人眼里。 点个赞吧,愿我们都能像这些历史强者一样,在纷扰中守住本心,活出精彩人生。 |
|
来自: blackhappy >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