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拳怒目增气力原理:中医认为,肝主筋,肝脏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筋脉的强健程度。当肝脏功能良好时,筋脉得到充分滋养,自然显得强健有力,从而带动全身气力的增长。攒拳与怒目组合动作,正是为了锻炼我们的筋脉而精心设计的。其中,“攒拳”即手指紧握成拳,同时五趾抓地;“怒目”则并非怒目而视,而是要模仿老虎那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的眼神,展现出一种“慈祥老虎”般的内在力量与威严。通过这样的动作,周身的力量和气血得以顺畅调动,形成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的良好循环。其动作要领:马步要尽量外展,做到腰马合一,在上下旋转起伏之间,全身筋脉得到充分拉伸。出拳时,大小臂要紧贴肋部,沿着肋部出拳,拳要出尽,随后五指撑开并旋转收回。发力时,要遵循根梢催动的原则,力量自脚底生发,依次经过足、腿、腰,最终在手指上凝聚成力。同时,两手擦肋而出时,要调动脊柱的旋转力量。两臂贴肋时,沉腰坐胯,配合脊柱旋转发力。拳出尽后,要特别注重五指回收的收拳之力,这个力与出拳发力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进行7次,即可完成整套动作。 攒拳怒目增气力动作蕴含三个关键要诀: 第一个、要以老虎慈祥而炯炯有神威严的眼光,擦着肋部出拳,将力量散布到肝经胆经,并调理心包经。 第二个、拳出尽,意气才能得到宣发。具体而言,脚底发力可搓拉胆经和肝经;两手擦肋而出时脊椎像盘龙般螺旋上升下降;连贯冲拳过程中出拳不用力而收拳用力,意念集中在后手,而非前手。 第三个、重点在于后手收拳时的五指回收之力,这股回收之力和出拳发力是相反方向的。 三大要诀的深度剖析: 1、肝位在人体上腹部,横膈之下。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肝脏主要有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这些生理功能。所谓“肝主疏泄”,就是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所谓“肝主藏血”,就是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所谓“肝开窍于目”,就是眼睛的视觉功能主要靠肝阴血的滋养,肝好不好往往能在眼睛上反映出来。还有“在体合筋,其华在爪”之说,即肝主筋。筋的活动依靠肝血的滋养,若肝血不足,就会出现像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状;而爪包括指甲和趾甲,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状,“爪”包括指甲和趾甲,肝血充足时,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因此,“怒目”这一动作就是为了催发肝气而设计的,并非真的要表现出愤怒。旨在锻炼肝经,促进周身气血流通。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气血充盈后就开始濡养筋骨,能让身体机能进入良性循环。 2、发力的时候,力量自脚底生发,依次经过足、腿、腰,最终在手指上凝聚成力。同时,两手擦肋而出时,要沉腰坐胯,调动脊柱的旋转发力,这样身体就会有周身鼓荡、气血翻腾的感觉。像十指抓地、双手握拳的动作能够刺激机体手脚三阴、三阳经脉的腧穴,刺激全身筋脉,增强筋肉力量,让关节灵活、肌肉有力,有助于肝血充盈,进而滋养筋骨。 3、收拳和出拳手脚发力相反,即左手收的时候则右足发力,右手收的时候则左足发力。如此方能气道顺畅和拳法的连贯。由拳变掌、由掌变拳的动作,可以刺激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阳脉之海”,从而调畅气血,使全身肌肉、筋脉牵张拉动,达到全身筋肉壮实、气力增加的效果,同时,这一动作还能增强臂力、腰力、腿力和眼力等多方面的身体素质。 |
|
来自: yinweiming77 > 《古法八段锦每一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