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攒拳怒目增气力

 LM0318 2012-11-10
少林(站势)武八段锦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练功口诀】

马步下蹲握固拳,双拳束抱两肋间,

单臂前冲瞪双眼, 前打后拉两臂旋,

拳引内气随腰转,吸气收回呼气放,

左右轮换眼看拳,旋腕握拳收腰间。

【原传图谱】

【动作分解】

动作一:两脚开立,成马步桩,吸气,两手握拳分置腰间,拳心朝上,两眼睁大。
动作二:呼气左拳向前方缓缓击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击拳时宜微微拧腰向右。

动作三:吸气,左肩随之前顺展拳变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于腰间。

动作四:呼气右拳向前方缓缓击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击拳时宜微微拧腰向左。

动作五:吸气,右肩随之前顺展拳变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于腰间。

动作六:上述动作,左右手各九次。

动作七:呼气,落掌,起身,收脚。
【动作要领】

1、马步下蹲时要立身中正,马步的高低可根据自己腿部的力量灵活掌握。

2、左右冲拳时怒目瞪眼,同时脚趾抓地,拧腰顺肩,力达拳面,旋腕要充分,五指用力抓握。

【易犯错误】

1、冲拳时上体前俯,塌腰、耸肩、掀肘。

2、旋腕幅度不够。

3、拳回收时抓握无力。

【纠正方法】

1、冲拳时上体正直,百会上领,下颏微收,肩部松沉,前臂贴肋前送,力达拳面。

2、拳回收时,先五指伸直充分旋腕,再屈指用力抓握。 

【功理作用】

1、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经,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泻,有强健筋骨的作用。

2、十趾抓地、攒拳、旋腕、手指抓握动作,刺激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等,使全身筋肉结实,气力增加。

    此式动作要求两拳握紧,两脚拇趾用力抓地,舒胸直颈,聚精会神,瞪眼怒目。此式主要运动四肢、腰和眼肌。根据个人体质,爱好、年龄与目的不同,决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其作用是舒畅全身气机,增强肺气。同时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兴奋,有利于气血运行。并有增强全身筋骨和肌肉的作用。
    左拳向前缓缓冲出,同时百会虚领,脚趾抓地,气力发于丹田,沉肩坠肘,力达拳面,怒目圆睁,目视左拳。随后臂内旋,左拳变掌虎口向下,展肩,目视前方。随后左臂外旋不停顿,肘关节微屈,同时左掌旋腕,向左缠绕,变掌心向上后握拳,同时大拇指压在无名指指根,五指逐节用力抓握,以刺激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等,目视前方。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足厥阴肝经;手足三阴阳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本经主治病证: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肝:

    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肝脏是人内最大的腺体,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和。肝与胆本身直接相连,又互为表里。肝的经脉循行于胁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这些部位的病症多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

1.调节精神情志。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2.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3.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症积、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失于对筋脉的濡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肝开窍于目,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之阴血的濡养;肝的经脉又上联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主筋。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前所述。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本式问答】

问题一:什么叫做握固?

回答:握固是中国传统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自《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握固功”手的握法有两种:一种是“屈大指于四手指下”;一种是“以大指掐压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握固有助于安魂定魄,收摄精气。主要作用的人体系统是肝经和肾经系统。现代研究发现作用如下:经常性握固,对改善“虚火”非常有好处。中医学指出:“瘦人多虚火”。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后,这些症状均得以明显改善。“握固”固的是肾精肾水,可以来滋阴降火(虚火)。所以对那些习惯性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士有帮助。其次,能乌发,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中,讲到《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时,提出应当“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一头乌黑亮泽的头发表明他(她)精血旺盛。握固能固精补肾,有利于乌须黑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