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一块石碑的传奇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块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石碑——《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它不仅是书法史上的瑰宝,更记录了一段古代官员为民祈福的感人故事。这块碑曾被历史长河淹没,直到清代才重见天日,成为金石学家和艺术家争相研究的对象。 ![]() 二、历史背景:东汉官员的使命 1. 冯君与常山郡的困境 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陇西人冯君被任命为常山相(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当时的常山郡(今河北元氏县一带)正遭受饥荒、蝗灾和羌族侵扰,百姓流离失所,祭祀活动荒废,社会动荡。 2. 三公山的神秘力量 三公山是当地人心中的神山,相传三位古代贤臣(三公)在此显灵,能呼风唤雨、消灾解难。冯君认为,只有恢复祭祀才能平息天灾。他带领百姓在衡山脚下修建祭坛,举行盛大仪式,最终迎来甘霖普降、蝗灾消退,粮食丰收,谷价低至“斗三钱”(极言物价低廉),百姓安居乐业。 ![]() 三、石碑的发现与流传 1. 千年湮没与清代重光 石碑最早记载于元代学者廼贤的《河朔访古记》,但此后数百年下落不明。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城外野坡重新发现此碑,后经金石学家黄易等人保护,迁至龙化寺、文清书院等地,最终藏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2. 拓本的艺术价值 清代拓本(如故宫博物院藏本)因字迹清晰、保存完整,成为研究东汉书法的重要资料。黄易、翁方纲等学者对其推崇备至,称其为“兼篆之古隶”。 ![]() 四、书法艺术:非篆非隶的独特魅力 1. 字体之谜:篆隶交融的“缪篆” 此碑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既有篆书的圆转,又有隶书的方折,被称为“缪篆”(类似汉印文字)。清代学者杨守敬评价:“非篆非隶,纯古遒厚”。 特点举例: 结字方正:打破篆书纵向修长的传统,字形紧凑,如“山”“三”等字。 用笔独特:起笔方截,转折处方圆并用,线条古拙生辣。 2. 章法与美学 碑文10行,行字错落,大小穿插,形成“整齐中的变化”。清代书法家赵之谦、吴昌硕等临摹时,均取其雄浑之气,融入个人风格。 ![]() 五、文化影响:从古代到现代 1. 对后世艺术的启发 齐白石的篆刻:齐白石直言此碑让他“篆法一变”,其印章中“以隶入篆”“直线运用”等特点均受此碑启发。 ![]() 邓石如的书法:清代碑学大师邓石如的篆书风格也源于此碑的方笔与浑厚。 2. 现代启示 石碑不仅是艺术品,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思考: 政治智慧:冯君通过祭祀凝聚民心,稳定社会。 生态观念:古人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对今天的可持续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 六、石碑背后的精神传承 《祀三公山碑》跨越千年,承载着古代官员的责任、百姓的祈愿与艺术家的匠心。它的魅力不仅在于“非篆非隶”的形式,更在于那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信仰的力量。正如清代学者康有为所言:“朴茂雄逸,古气未漓”,这种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 ![]() ![]() ![]() |
|
来自: 谁在水墨飘渺间 > 《祀三公山碑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