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祀三公山碑。

 朝歌淇水悠悠 2024-03-2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祀三公山碑》,又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刊刻於東漢元初四年(117年),無撰書人姓名。

現存於河北元氏縣封龍山南麓千佛洞漢碑堂。

图片

丨《祀三公山碑》清初拓本。

《祀三公山碑》碑形長方,通高170釐米、寬70釐米、厚25釐米。碑文共10行,每行字多寡不等,共200字,主要記述常山相隴西馮君為消除天災人禍,祈盼國泰民安而禱祀三公山神的活動。

图片
图片
图片

據《祀三公山碑》碑文所載,隴西馮君到元氏縣上任時,遇該地連遭羌人騷擾和蝗旱之災。馮君為消除天災人禍,祈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求得其百姓安居樂業而禱祀三公山。結果甘露屢降,連年豐收。於是,長史魯國顏氵巴(pá)等立碑紀念。

所立,即《祀三公山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丨《祀三公山碑》近拓本。

【元】初四年,常山相隴西馮君到官,承饑衰之後,【】惟三公禦語山,三條別神,迥在領西。吏民禱祀,興雲膚寸,遍雨四維。遭離羌寇,蝗旱鬲並,民流道荒。醮祠希䍐,【】奠不行。由是之來,和氣不臻,乃求道要,本祖其原。以三公悳廣,其神尤靈。處幽道艱,存之者難。蔔擇吉【】治東,就衡山起堂立壇,雙闕夾門。薦牲納禮,以寧其神。神熹其位,甘雨屢降。報如景響,國界大豐。谷升三錢,民無疾苦,永保其年。長史魯國顏氵巴、五官掾閻祐、戶曹史紀受、將作掾王笧、元氏令茅厓、丞吳音、遷掾郭洪、戶曹史翟福、工宋高等刊石紀焉。

■ 註:【】表殘缺之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祀三公山碑》原在河北元氏縣西北封龍山下的三公神廟內。

元代,廼賢曾訪得。廼賢《河朔訪古記》中有著錄,謂:「三公神廟在元氏縣西北三十裏封龍山之下」,廟有「漢三公山碑一通」即此碑。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縣縣令王治岐於縣城外野坡訪得。

乾隆四十年(1775年)黃易客南宮時,適逢三通館搜求石碑,黃易協助辨識,觀其字篆隸相兼,文復簡古,與洪適《隸釋》所載元和四年三公山碑不同,乃漢中葉所刻,於是屬縣令將其移至龍化寺,與《白石神君碑》並立。

清鹹豐年間(1851年-1861年),移於文清書院(今元氏縣第二中學)。

1972年,與《白石神君碑》同時埋於正定隆興寺內。

1989年,元氏縣旅遊局和文物保管所共同掘得,重新移置封龍山上,並蓋漢碑亭加以保護。

图片
图片
图片

碑文屬繆篆書法作品。

图片

結體

上承《秦代詔版》遺意,下啟《吳天發讖碑》篆法,其減篆之縈折,為隸之逕直,與同期的碑版、印章、磚瓦、銅器等上的篆書銘文共有篆之隸化,隸之篆化、篆隸交融的特性。

其結體上緊下松,大疏大密,虛實相得,開合有自。其字形或長或扁,或大或小,筆畫渾圓勁健,以圓馭方,偶用捺筆,放達逸致、一任自然、天機莫測、整體氣勢宏大,質樸端嚴,字行之間上下左右顧盼有情,別開生面。

图片

用筆

由篆入隸之作,字體非篆非隸,蓋兼兩體,以隸勢作篆,以方筆寫篆書,方圓兼備,峻利茂密,開篆法用筆新境界

首先,用筆橫平豎直,體勢開張而圓轉,氣魄雄強而情趣,起筆方而又重,轉筆處方折明顯,轉折峭拔,收筆纖勁,尖筆出鋒,方圓兼用,小者用圓,大者用方,在平直中亦有少數屈曲,筆力極為雄健,給人一種寬博感。字勢洞達、格局宏大,融合了瓦當文字與漢印文字的裝飾之美,展現出一種生澀峭厲的篆書體例。

其次,行間茂密,大小穿插,長短變化,宛爾行草書的空間布白,由於行距相等字距不等而具有變化中的整齊美;同時,部分碑文漫漶剝落,從表面上形成了完整與殘缺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營造出獨特的風采。

再次,行筆中字形雖方整,但收筆處時有左右開合,造成橫向開張之勢,又通過對弧形圓線的巧妙運用,方中顯圓,圓中寓方,橫畫末尾時有波挑捺腳,許多字筆畫末端有向外彎屈的形貌,給方整寬博的結字帶來了動勢,古樸渾穆中盡顯靈巧和生機

图片

章法

章法雖產生於篆書和隸書十分成熟的時代,但不圃陳規,未入流俗,大膽嘗試、極富新意的筆法與字法,虛實相生、主次分明、黑白適宜、縱橫交織,一任自然。行文款式有行而橫無列,大小字參差錯落,直書而下,錯落古勁,樸茂瑰偉不拘陳法而又渾然成章,蒼拙恣肆,純古遒厚,別開生面,仿佛《秦詔版》與《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混血天成。

縱觀全碑,書寫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審美視角展示了一種完整與殘缺之間充滿著矛盾且辯證統一的美。從局部到整體、從單純到復雜,透露出深邃悠遠而又古勁爛漫的崇高意境,構建了宏大的節奏感、錯落感和空間感,增強了全碑的視覺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此刻雖是篆書,乃是由篆人隸之漸,減篆之縈折為隸之徑直。(《兩漢金石記·卷十一·三公山碑》)碑凡十行,每行字數參差不齊,字勢長短不一,錯落古勁,是兼篆之古隸也。(《兩漢金石記·卷十一·三公山碑》)

清代文學家劉熙載:《祀三公山碑》,篆之變也。(《藝概·卷五·書概》)

清代書法家方朔:乍閱之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瑯琊臺石刻》,然結構有圓亦有方,有長行下垂,亦有斜直偏拂。細閱之下,隸也,非篆也。亦非徒隸也,乃由篆而趨於隸之漸也。前之《地節買山石刻》《五鳳二年石刻》《開通褒斜道石刻》,後之《延光殘碑》《敦煌紀功碑》《武氏祠畫像題字》《李苞開通閣道題名》莫不各有其意,僅能作隸者,不能為此書也,僅能作篆者,亦不能為此書也,必得二體兼通,乃能一家獨擅。(《枕經堂金石跋·卷二·漢元初三公山碑跋》)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非篆非隸,蓋兼兩體而為之,至其純古遒厚,更不待言。鄧完白(鄧石如)篆書多從此出,其鐫刻私印,則純效其體。(《平碑記》)

此外,《祀三公山碑》亦有「瑰偉」「神碑」之美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書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