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篆非隶的祀三公山碑,对清朝文人黄易的碑刻鉴藏有深远影响

 溧眼观印 2020-09-02

     《祀三公山碑》刻于汉元初四年(117年)。碑文记述常山相冯氏祷祀三公山,祈求消除天灾人祸,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其百姓安居乐业。书法篆隶相兼,为由篆向隶过渡之字体。杨守敬《平碑记》云:“非篆非隶,盖兼两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邓完白(邓石如)篆书多从此出,其镌刻私印,则纯效其体。”碑现存河北元氏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河北元氏县西北有六座名山,三公山为其一。诸家均著录该碑为乾隆甲午(1774年)元氏令访得于野坡,然元人廼贤(黄易时称“纳新”)《河朔访古记》中却已有著录,谓:“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之下”,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 ,即此碑也。

       关于这一点,黄易是早有注意的,并在《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中予以阐明。又故宫博物院之“熹”字不损本,有颜光敏印,颜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可知碑未入土。其后不知何时亡佚。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县令王治岐于城外野坡访得。乾隆四十年(1775年)黄易客南宫时,适逢三通馆搜求石碑,黄易协助辨识,观其字篆隶相兼,文复简古,与洪适《隶释》所载元和四年三公山碑不同,乃汉中叶所刻,于是属县令将其移至龙化寺,与白石神君碑并立。此碑年款为“□初四年”,首字泐,翁方纲考为元初四年,黄易及后人多从之。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定名为“汉常山相陇西冯君碑”,并言:“此碑出土后为当时所重,翁方纲作考,黄易、赵魏等木刻缩小篆文,并刻释文跋三纸,作两开。所见只此四纸,附于此同时初拓本。第五行,‘处幽’,‘处’字左下无石花,其次道咸拓本六行末‘神熹’,‘熹’字下完好不连石花。”

    黄易早年客居直隶(今河北地区),据潘庭筠《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钱唐黄君墓志铭》记载:“(黄易)佐直隶方伯郑公由伍祐场历清苑者四年。”直隶保州清苑为黄易入幕之所,元氏县之祀三公山碑,则是有记载的黄易访碑寻古之肇始。黄易在直隶的访碑经历,在他的《杨兄鹤洲购赠元氏赞皇石刻有汉篆三公碑甚奇喜极复求沈君愚溪觅之》一诗中曾作了生动地描述。

      而关于《祀三公山碑》书法篆、隶的界定,黄易也是颇费思量斟酌再三的,经反复修改,最终定为“隶书”。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的汉魏碑刻中,书体即有“篆书”、“隶书”和“八分书”的区别,其中界定为“隶书”的很少,除了《祀三公山碑》外,还有《鲁孝王刻石》、《五凤砖文》、《永始砖文》、《宫子砖文》、《万岁富贵瓦》、《汉中太守鄐君开通褒斜道碑》、《延光石刻》、《禹陵窆石题字》、《敦煌太守裴岑纪功刻石》、《永安砖文》、《宝鼎砖文》等。《祀三公山碑》对黄易篆刻及书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而形成的“小松所得金石”一印,则成为黄易日后金石碑版鉴藏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摘选自《紫禁城》2010年3月刊《黄易的访碑图与碑刻鉴藏—访碑》原文作者:秦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