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850字,阅读约需6分钟。 汉字寻踪(282) 谈谈“齐”(齊)字的假借义发展脉络(上) 朱英贵 此前几篇分别谈到“齐”(齊)字的构字理据及其字义演变脉络,这一篇再来谈谈“齐”(齊)字的假借义发展脉络。 “齐”(齊)字在文献中还承担着许多假借义,也就是说,它由其本义还可以产生如下若干方面的通假义: 其一,读作qí,通“脐”:肚脐。例如:“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杜预注:“若啮腹齐,喻不可及。”“齐”通“脐”,意思是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事之不可及或后悔也来不及。再如:“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 ,肩高于顶,句赘指天。”(《庄子·大宗师》)王先谦集解:“齐,同'脐’。”这段话的意思是:背长痈疽,发炎红肿,痛得俯首弯腰,致使五脏处于高位,下颏两颊靠拢肚脐,肩膀高过头顶。又如:“肓之原在齐下。”(《素问·腹中论》)“齐”,一本作“脐”。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类似肚脐之物。例如:“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庄子·达生》)“齐”通“脐”,借指漩涡。因漩涡形似肚脐,故称脐,写作“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跟水里的漩涡一块儿下到水底,又跟向上的涌流一道游出水面,顺着水势而不作任何违拗。这就是我游水的方法。 二是表示当中、中央的意思。例如:“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列子·周穆王》)其中的“中央之国”是指中国,大地外有四海,四海的中央就是中国,形似肚脐,故称为“四海之齐”,兼有当中、中央之义。再如:“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张湛注:“齐,中也。” 三是表示适中的意思。例如:“治莫贵于得齐。制民急则民迫。”(《管子·正世》)意思是:治国最可贵的是掌握缓急适中。管理过急则人民困迫。再如:“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胜,平心定意,捉得其齐,行由其理, 虽不必胜,得筹必多。”(《淮南子·诠言训》)高诱注:“齐,得其适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善于博弈的人,不一心想赢,他不担心不会赢,只是平心定意,投箸落子适中,行走棋子遵循规则,虽然不一定最后胜利,但得到的筹码一定不少。 其二,读作zī,通“资”、“茨”、“粢”。这大约有如下三种用法: 一是通“资”:相当于财物。例如:“公出舍,损肉撤酒,马不食府粟,狗不食饘肉,辟拂嗛齐,酒徒减赐。”(《晏子春秋·谏上五》)吴则虞集释引刘师培曰:“齐,即资之假字也……嗛资者,即减省所给之禄养也,故与'减赐’并文。”意思是,“辟拂嗛齐”与“酒徒减赐”对文,可见“齐”也是资财之义,言辅拂损於资给,酒徒减於赏赐也。 二是通“茨”:蒺藜。一种有刺的野生草本植物。例如:“趋以《采齐》,行以《肆夏》。”(《礼记·玉藻》)按,《采齐》即《诗经·小雅》之《楚茨》,《大戴礼记·保傅》引“采齐”正作“采茨”。意思是:在路寝门外至应门趋走时,与《采齐》之乐节相应:在路寝门内至堂上行走时,与《肆夏》之乐节相应。 三是通“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例如:“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礼记·祭统》)郑玄注:“齐,或为粢。”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天子亲自在南郊耕种藉田,为祭祀供奉粢盛:王后亲自在北郊养蚕,为祭祀供祭服。这是《周礼》所确定的一组相互对应的国家祀典。每年仲春,皇帝前往位于京城南郊的先农坛,于供皇帝行演耕礼的耤田内,象征性地扶犁耕田,三推三返,以示为天下农夫的榜样;皇后则到位于京城北郊的先蚕坛行祭先蚕礼,再至桑田采桑三片,以示为天下织妇的榜样。 其三,读作jiǎn,通“剪”:修剪,截断。例如:“马不齐髦。”(《仪礼·既夕礼》)郑玄注:“齐,翦也。”再如:“三晋若不愿乎,王收秦而齐其后,三晋岂敢为王骄。”(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四》)“齐其后”即截断其后。 其四,读作jiào,通“醮”: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例如:“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礼记·郊特性》)郑玄注:“齐,或为醮。”意思是:女子跟男子喝过交杯酒之后,终身不改,即使丈夫死了,也不能改嫁。再如:“齐,当读为醮。发,犹致也。昏礼,父亲醮子而命之迎。未发醮者,未致醮也。”(俞樾《诸子平议·荀子三》) 其五,读作jī,通“跻”:升,登。例如:“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礼记·乐记》)郑玄注:“齐,读为跻。跻,升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互相摩擦,天地互相激荡,雷霆来鼓动,风雨来振 奋,四时来运转,日月来照耀,万物化育生长。 其六,读作zhāi,通“齋(斋)”:庄重,恭敬。例如:“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诗·大雅·思齐》)毛传:“齐,庄。”“思”是无实意的发语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庄重娴静的大任,是文王的母亲。她爱敬太姜,是王室的好媳妇。再如:“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礼记·祭义》)意思是:直到撤掉祭品退下来时,恭敬庄重的神色仍未从脸上消失。 由此可引申指古人在祭祀或其他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庄敬。例如:“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齐,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左传·庄公四年》)杨伯峻注:“齐同斋,授兵于太庙,故先须斋戒。”这段挂的意思是:楚武王使用荆尸阵法,把戟发给士兵,去攻打随国。准备斋戒时,武王入宫告诉邓曼说:“我的心神动荡不安。”再如:“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礼记·祭统》)这一大段话中有若干个“齐”字,其中除了少数几个是表示整齐的意思,大多数都是表示斋戒的意思(读者自辨),其整体意思是:到了将要祭祀的时候,君子便开始斋戒。斋戒也就是整齐的意思,调整心身使不整齐的变整齐以便达到整齐专一。因此,君子没有大事,不需要恭敬的时候,是不斋戒的。不斋戒的时候,对于外物也不必防范,嗜欲也不 必加以限制。到了将要斋戒的时候,则要防范邪物,遏制嗜欲,耳朵也不听音乐。所以古书中说:“斋者不乐”,就是说斋戒的时候不敢分散心思。又如:“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庄子·达生》)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定要斋戒净心。斋戒三天,不敢怀有庆赏爵禄的心念;斋戒五天,不敢怀有毁誉巧拙的心思;斋戒七天,则几乎忘了自己的四肢形体。 ![]() 根据以上对“齐”(齊)字的部分假借义的梳理,现将其先行简示如下,下一次再行展示全貌(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 (未完待续) 【下一篇预告】 谈谈“齐”(齊)字的假借义发展脉络(下)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微信:求知本末,探寻本源—汉字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