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7年,4300名举子赴京,仅300人通过殿试。其中,便有后来凭一己之力改写大明权力版图的23岁张居正。张居正主政期间重用的21名内阁成员中,67%出身于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 这一年,23岁的湖广江陵举人张居正踏入贡院时,腰间别着的不是功名符,而是荆州知府颁发的"优行生"文书——这是对寒门士子的优待。
这个12岁中童试、16岁夺乡试的少年,此刻正在为自己打气,毕竟三年前落榜的耻辱,早化作他砚台底暗刻的"必取功名"四字。
其实,说张居正是神童也不为过。他12岁中秀才时,荆州知府李士翱见其策论"论及民生疾苦,言辞恳切",破例免试保送乡试。
至于三年前的礼部会试落第,也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反而是因为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原因是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
就这样,又过了三年,张居正终于来到了科考的大门前。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要改写大明的命运。

4300名举子挤在贡院号舍,有人因蚊虫叮咬抓烂手臂,有人饿晕后咬破手指写完策论。在这里,大家看似平和,其实都时刻紧绷,毕竟,殿试放榜日,仅能有300人能通过。录取率约6.9%。
张居正的殿试策论《问刑赏疏》,针对嘉靖朝司法腐败提出"法当责贵"主张,被主考徐阶批注"切中时弊",直接奠定二甲第九的排名。
放榜后,当张居正看到自己二甲第九的排名时,嘴角扬起不易察觉的冷笑。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雪夜:落第的举子们聚集在教坊司外,有人将《论语》撕碎撒入雪泥,高呼"这圣贤书读它作甚!"
而此刻,状元李春芳正缓缓走过,这个未来的"太平宰相"不会想到,自己竟然成为了张居正的政敌。
事实上,这份名单,后来被史学家称为"大明王朝的黄金":
 杨继盛(三甲第21名):十年后抬棺死劾严嵩,血书"铁肩担道义"震动朝野;
王世贞(二甲第57名):组织"后七子"文学集团,写《嘉靖以来首辅传》暗讽张居正;
汪道昆(三甲第15名):在东南抗倭前线与戚继光唱和,却因贪腐被张居正亲手罢黜;
李春芳,状元,首辅(隆庆-万历初):张居正内阁首任政敌;
张春,榜眼,礼部尚书(嘉靖朝):张居正政治盟友;
胡正蒙,探花,翰林院掌院:张居正改革派幕僚来源……
该榜进士推动的"考成法""一条鞭法",使明朝财政收入在万历初期达到峰值(年均白银400万两)。然而,过度依赖科举选拔的官僚体系,导致万历中期党争爆发时,90%的言官出自同榜进士派系,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也正是这一批人,跟着张居正将朝廷搅的天翻地覆。
 当张居正十年后发动"考成法"改革时,榜单上63%的官员成为他的刀下鬼或垫脚石。
隆庆五年,张居正借"王大臣案"清除高拱势力,其核心班底皆出自嘉靖二十六进士圈。张居正主政期间重用的21名内阁成员,67%出身嘉靖二十六进士。万历朝首辅张四维、申时行,皆为张居正同榜进士的弟子辈。
隆庆元年,李春芳拟《陈六事疏》试图改革,却因张居正暗中授意科道官弹劾"迂阔不切",被迫致仕。
万历十二年张居正死后,李春芳侄孙李思诚在《国榷》中补记:"江陵相初入翰林,常夜谒春芳,烛下密语'君非池中物,然当为我驱驰'"。
因为张居正的权利过大,“张居正变法”被称为史上三大变法之一。在他死后,万历皇帝深恨其人,把他的家给抄了,直到天启年间,他才被平反。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张居正推行的改革,虽在短期内重建行政效率,却破坏了明代"皇帝-内阁-六部"的权力制衡体系。
因此,万历皇帝能不恨他吗?
或许,早在1547年的贡院号舍里,张居正在考卷上洇出的墨团中,也早就浸出了《考成法》的墨阳,再后来化作万历三大征的烽火狼烟。
然而,功过是非,众说纷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