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的观念里,名与人们的立场和角度紧密相关,他认为人们的认知会随着观点和视角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创新。老子敏锐地察觉到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起始,它的生长发展都依赖于契合的特定条件。基于此,他提出了“无”和“有”这两个概念。“无”是认知事物的初始萌动的状态,是一种尚未显化、无形无相的存在,象征着无限的可能性,犹如种子在土壤中等待萌发的那一刻。而“有”则是指事物生长过程中所应满足的不可或缺特定条件,是事物从萌芽到成长、再到消亡所必须经历的阶段。这两个概念共同构成了认识万事万物过程中恒定不变的基本形式。它们的组合方式,便能助力我们清晰地洞察事物生成、发展、消亡的自然规律。在当下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感知和把握“道”的状态,来更好地理解并从容应对现实世界。 那么,“无”与“有”究竟有何具体用途呢?老子以肯定句式明确指出,以恒久不变之“无”的视角去认识与观察事物开始萌芽之初始状态;以恒久不变之“有”的角度去认识和观察事物发展及消亡过程中所需满足的客观条件。 具体而言,如何通过“无”和“有”来观察事物呢?老子从功用性视角给出了解答,“以观其妙、以观其徼。”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认识事物的“道”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我们所观察的对象是客观存在于当下现实中的。当我们以“无”的角度观察事物时,重点在于把握事物开始萌芽的初始状态。在现实里,这个初始状态可能存在“时至而势未至”“势至而时未至”“时未至与势未至”等无形无相、难以捉摸的情况,而“妙”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排除这些干扰,确定“时至而势至”这一关键结论。当我们以“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时,强调的是观察事物发展和消亡过程中所需满足的客观条件。在当下现实中,这些客观条件可以用“边界或分段”的形式来理解和认识,借助这种方式,我们就能摒弃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分析和无价值的结论,使我们的认识更清晰、准确。 老子这种先确立观察事物本质角度的分析方法具有诸多好处。它有助于克制我们自身的局限性,使我们能够将问题聚焦于自身的立场之上,使我们的思考更具针对性,更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反之,如果众人忽视前提条件和问题之出发点,仅因自身兴趣而关注某个因素便急于发表见解,必然会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根本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总之,老子以“无”与“有”作为基本的角度切入点的思想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即便在现代社会,依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