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给中小学AI使用立规矩了!《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正式发布,明确AI工具怎么用、谁能用、哪些事不能做。新规既为AI技术进校园开绿灯,也给师生家长划了“安全线”。 一、AI进课堂,三大场景能用在哪? 1. 学生成长“私人助手”:AI能帮学生定制学习计划、解答难题,甚至辅助心理疏导。特殊需求学生还能靠AI打破障碍,比如视障学生用语音交互学习。但注意,小学生不能独自用AI生成内容,必须老师带着用! 2. 老师备课“智能外挂”:AI帮老师做课件、分析学生作业,还能生成教学素材。但教育部强调:老师不能用AI代替自己上课,更不能直接拿AI答案应付学生! 3. 学校管理“效率神器”:教育部门能用AI分析数据、优化决策,比如智能排课、生成报告,但敏感信息严禁输入AI,隐私保护是底线。 二、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1. 学生篇:抄AI作业算作弊!考试用AI直接违规;写作文别全盘照搬AI,否则丧失独立思考;个人信息绝对不能喂给AI。 2. 老师篇:禁止用AI批改作业、评价学生;课堂提问不能甩锅给AI回答;教学核心必须自己把控。 3. 家长篇:别把家庭隐私告诉AI;别让低龄孩子单独玩AI;更别为了省事用AI代替亲子交流,小心孩子变成“情感空心人”! 三、教育部为何“既放开又管控”? 负责人解释:AI用好了是“神助攻”,但过度依赖会害了孩子!比如小学生认知有限,容易被AI带偏;初高中生若只会复制答案,批判性思维就废了。因此,政策按年龄分级:小学“带着用”,初中“练分析”,高中“搞探究”,一步步培养人机协作能力。 四、划重点: AI技术虽好,规矩不能少!AI进校园的核心不是“取代人”,而是帮师生更高效、更个性地学与教。用对了是帮手,用错了就是“坑”,这条红线,咱们可得掌握好! #ai新规解读# #青少年ai教育# #AI学习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