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痛经经验

 永kzmznah1htt0 2025-05-13

痛经是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特点是行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坠胀,伴有腰骶部酸胀或其他不适。痛经在不同女性身上的症状及程度各异,部分女性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乏力、冷汗、乳房胀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因剧烈疼痛发生休克、昏厥,非常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图片

中医认为,痛经多因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常见的原因包括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肝肾不足等。这些因素导致胞宫(子宫)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痛经。

对于痛经,中医可以做什么?

中医治疗痛经:张小爬整理

  进群请点击:正版康康有求必应群简介 

中医外治

1.三阴交加合谷针灸,加电针,神阙灸法效果不错


2.中级,关元(温针灸)地机 次髎 三阴交这些,烤电。


3.经前2-3天针刺,留针30分钟,大陵放血。同时重灸次髎。


4.痛经,先放血后针灸。在中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寻颜色最深的青筋位置放血,也可加上大陵附近放血。然后取董氏奇穴,针刺左手妇科穴右手还巢穴。同时重灸次髎。

图片

5.痛经痛的时候酒精棉球塞耳朵(通肾经络)。

6.女福穴

图片

7.针刺十七椎下可以速效;但如果不能针刺,亦可用下面的外用方:肉桂12、炮姜12、当归10、川芎10、赤芍10、桃仁10、香附10、五灵脂12、蒲黄12、元胡12、琥珀3,单位都是克。上药共为细末。每次10克,以高度白酒调膏敷脐,胶布固定。睡时敷,晨起去掉。连敷5--6天,可有效止痛,且安全方便

8.痛经外治法: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和腰骶部疼痛,多因气滞血瘀或寒湿疑 滞,脉络阻滞而引起。

处方:元胡10克 朱砂2克 细辛8克 乳香 、没药各15克共研末调匀,装瓶备用。于月经前取6克加面粉及米酒 适量,制成小药饼敷于肚脐,胶布固定,每日一换连用4-6天。

图片

9.耳穴压豆:采用王不留药籽贴压刺激耳廓上的穴位点,可取子宫、内生殖器、肝、肾、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等穴位,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每日按压穴位数次,双耳交替贴压,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通经活络、镇痛等

中医内治

1.痛经中药:当归18  何首乌14g 桂枝 9g 生白芍15g   熟地15g  生白术12g 姜半夏12g 大枣 9g 生甘草 6g   ×5剂,水煎服,分两次服。

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组成:北柴胡10g 全当归10g 炒白芍20g 云茯苓20g炒白术15g 益母草15g 牡丹皮15g 酒黄芩10g 台乌药10g 五灵脂10g 制没药6g 酒延胡索15g  加减:经量过多,加茜草15g。血块瘀血,加蒲黄10g,赤芍10g。内热过盛,加牡丹皮10g,栀子10g。

3.痛经:益母草50克 马鞭草50克  艾叶50克  红花40克,用三碗水煎成一碗水,加二两红糖。别忘了要在例假来的当天服药。一次就可以治愈痛经。

温馨提示

1.经期保暖,避免受寒及经期感冒。

2.经期禁食冷饮及寒凉食物。经期禁游泳、盆浴、冷水浴。

3.保持阴道清洁,经期卫生。

4.调畅情志,保持精神舒畅,消除恐惧心理。

5.如出现剧烈性痛经,甚至昏厥,应先保暖,再予解痉镇痛剂。

6.多喝热牛奶。如每晚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热牛奶可以缓解痛经。

7.练习瑜伽,弯腰,放松等动作更能松弛肌肉及神经,且体质增强有助改善经痛。

8.积极正确地检查和治疗妇科病,月经期应尽量避免做不必要的妇科检查及各种手术,防止细菌上行感染。患有妇科疾病,要积极治疗,以祛除引起痛经的隐患。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