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痛经方法详解 - 针灸、艾灸、耳穴、刮痧及要穴 (2009-09-09 09:02:09 保健黄帝内经健康经络人生文化五行穴位养生中医 分类: 经络穴位

 济世医林 2010-09-22

中医临床治疗痛经方法详解 - 针灸、艾灸、耳穴、刮痧及要穴

1.针刺承山穴,强刺激,约1分钟见效,3分钟腹痛明显减轻. 双侧次髎穴,配合艾灸,几分钟就可以止住剧痛。

治疗痛经方法详解 - 针灸、艾灸、耳穴、刮痧及要穴 
chengshan.gif (22.78 KB)
2009-9-8 10:41
中医病例:赵XX,女,19岁。1984年4月17日下午月经来潮前数小时下腹疼痛渐剧,经治无效。1小时后患者在床上翻滚,高声叫痛,伴恶心呕吐。家人请余(一位中医)往诊,立即针刺承山穴,深1.5寸,强刺激,约1分钟见效,3分钟腹痛明显减轻,诉全身无力,约5分钟患者入睡。留针10分钟起针,当晚月经来潮无阻,伴多量血块,次日可坚持上班。

按语:针刺承山治疗痛经机理不明。从治疗过程中发观以内分泌失调、气滞血瘀及精神因素所引起者疗效显著,而子宫发育不良和体质虚弱所引起者疗效较差,故针刺承山穴可能调整内分泌和大脑皮层的功能,并有活血化瘀作用。


针双侧次髎穴,配合艾灸止痛效果非凡,立竿见影,几分钟就可以止住剧痛。临床治疗数百例,基本个个良效。




2. 舒筋散寒、活血通络的承山与滋阴补肾、调理冲任的太溪的配伍:双侧太溪穴,承山穴, 每次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月经来潮疼痛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日,每日1次.
taixi.gif (18.71 KB)
2009-9-8 10:41

绝大多数患者在1~2分种内疼痛明显减轻消失。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的小腹或腰部疼痛或痛及腰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严重时可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出现昏厥。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尤以青年女性多见,其发病原因,常与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我们从1994年试用承山、太溪两穴治疗痛经37例,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痛经患者中,16~29岁30例,30~40岁7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经妇科诊断为原发性痛经33例,继发性痛经4例;中医辨证分型属寒湿凝滞型12例,肝郁气滞型11例,气滞血瘀型10例,肝肾亏损型4例。


2、治疗方法:

(1)取穴:承山(双)、太溪(双)

(2)操作:常规消毒皮肤后,令患者俯卧位,以6寸毫针刺双侧承山穴,快速进针,提插捻转结合运针,强刺激:以1寸毫针,直刺入双侧太溪穴,提插捻转结合运针,针感至大腿内侧腹股沟。两穴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1次。月经来潮疼痛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日,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3、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连续治疗3个周期后停止治疗,再观察2个周期。诸症消失,不再复发为痊愈,症状减轻为有效;诸症无变化或2个周期内复发同前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37例中痊愈35例,症状好转2例(均为继发性痛经),总有效率100%。


4、典型病例

(1)王某某,22岁,初诊1994年10月。病史:自月经初潮起,每次月经小腹疼痛,连及腰骶部,经量少,色暗红,夹有瘀块,得热痛减,尿清,便溏。妇科诊断为痛经。曾口服元胡止痛片及调经丸,疗效欠佳。


望诊:舌苔白腻。切诊:脉沉紧。
中医辨证:寒湿凝滞型。
治宜:温肾散寒,化瘀止痛。
治疗:取承山(双)、太溪(双),经1次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嘱其每次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3次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2)张某某:40岁,于1995年8月来诊。诉:每行月经后腹痛,头晕、心悸、经期正常,腰痛绵绵,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


望诊: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质淡。
切诊:脉沉细。
中医辨证:肝肾亏损型。
治宜:补气养血,调理肝肾。
治疗:取承山(双),太溪(双)。经1次治疗后,疼痛缓解,诸症减轻。治疗3个周期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5、讨论

(1)承山、太溪两穴治疗痛经,不仅止痛效果显著,而且起效时间快,绝大多数患者在1~2分种内疼痛明显减轻消失。此外,此法操作简单、便捷、效果好,花费少,是目前其他治疗方法无法相比的。


(2)从治疗上来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继发性痛经若器质性病变较重,应配合进行相应的治疗,否则效果将受影响。


(3)祖国医学认为,痛经的病机总归于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肝郁气滞型肝法肾亏损型等四种原因所致。针刺承山穴,能疏通足太阳膀胱经;针刺太溪,能通调足少阴肾经;两条经脉互为表里,互为补充。这一阴一阳的配伍,也正符合明代杨继洲所说:“圣人之定穴也,有奇有正”的论述。这里所谓的 ‘奇’、‘正’就是指阴、阳、表、里、相反相成,相互为用;也就是舒筋散寒、活血通络的承山与滋阴补肾、调理冲任的太溪的配伍关系。


(4)根 据经络循行理论:承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和带脉相会,绕带脉又冲激任督二脉;正可驱除胞宫之寒滞,运行气血,温煦下焦。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抵阴谷,贯脊会督脉环出于前,循商曲,贯肝,入肺;正可补益气血,调理冲任,滋补肝肾。因此,采用承山、太溪治疗可以起到:通行气血,调理冲任,温熙下焦、滋补肝肾、平衡阴阳之作用。


(5)现代医学认为:针刺穴位,可促使多种镇痛物质的分泌;可激活内阿片肽、5-羟色胺等中枢神经递质的活动;调动了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或痛觉调节系统的功能,起到了生理性镇痛的作用;这就是针刺止痛的基础,1981年,全国临床工作会议就提到了针刺相应的穴位能调整内脏功能,对子宫痉挛收缩引起的剧烈疼痛,给予针刺,可使痉挛缓解。针刺还可使多种内分泌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以上几点,也就是针刺承山、太溪两穴治疗痛经的机理。



3. 艾灸或按揉:每次月经前5-7天进行。以肘带腕、腕带掌指,旋圆揉拿,使局部发热为度。手法要领:施术要柔和、深透、持久、有力度;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柔相济,气力相宜。

一般按证型分3组。主穴:1、气滞血瘀:中极、气海、三阴交;2、气血两虚:关元、足三里、血海;3、寒湿凝滞:命门、带脉、归来。配穴:肾俞、次髎、地机、天枢。

①患者仰卧位,取关元、气海、曲骨、子宫穴,用中指揉法,每穴3~5分钟,以皮肤红晕为佳。
②患者俯卧位,取肾俞、气海俞、次髎穴,用中指揉法,每穴3~5分钟,以皮肤红晕为佳。
③在腰骶部涂以介质,用小鱼际擦法横擦腰骶部,以患者感到热力渗透为佳。
④捏脊5~7次。每日1次,以经期3天开始至月经期末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又称功能性痛经,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妇科肿瘤。


功能性痛经容易痊愈,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对于月经病症,中国传统医学中早有记载。古代医家认为冲任督脉,一源而三岐也,皆起于胞中,月经病与三者的盈亏密切相关。


刘完素在《妇人胎产论》中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即行,皆从厥阴论;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妇人一生之中在不同的年龄段,于肝、脾、肾的关系有所不同。


它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经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所以,治疗本病应以通为主,以补为佳。


手法皆应以轻柔,补益的手法为主。根据《灵枢·经脉》中各经络循行所说,曲骨、中极、关元分别为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三经与任脉在腹部交汇之处,故取三穴操作有取肝、脾、肾三经之精血充养冲任,濡养胞宫之意。


督脉贯脊属肾,得肾中命火温养全身,故揉肾俞穴,横擦腰骶部,捏脊,皆可鼓动一身之阳气,温养一身之气血。冲脉“渗三阴”,“渗三阳”,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
是全身气血之要冲,冲脉之气血充盛,才能使胞宫有行经孕胎的生理功能,故从肝、脾、肾三脏为妇人气血之基的理论基础上治疗本病,以调理冲、任、督三脉气血为主,取得满意疗效。



体穴三阴交主治妇科诸疾,而痛经又多因寒湿而致,故治疗时加艾条温灸能够达到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使痛经治愈。痛经治疗一般适宜在行经前5天治疗为好,以后每月巩固性治疗,以达到治愈目的。


子宫穴
子宫反射区(内踝后下陷处)

痛经病的发生与肝经关系密切,肝气郁滞,脉道不通,及于冲任,冲任不畅,血行受阻故痛,取去内踝1寸处之中封穴,治疗小腹部疼痛,此为循经远端取穴,病在中,下取之,

内关穴:
缓急止痛,降逆止呕, 以内关穴为主,配合相应穴治疗痛经

根据通则不痛,辨证施治,因虚而致痛者,以补为主,故以肝俞、肾俞、照海补养肝肾,调理冲任,足三里补脾胃益气血;因气郁而滞者,以气海为任脉经穴通于胞
宫,理气活血,太冲为足厥阴原穴,疏肝解郁,调理气血,气海合以三阴交调气行血;因寒湿凝滞而致瘀滞不通者,以温经化瘀为主,故取中极通于胞宫调理冲任,
温通胞脉,水道属足阳明经穴,意在温经止痛,地机为脾经郗穴,可健脾利湿。

地机穴Dìjī(SP8)是属足太阴脾经,其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正坐或仰卧位,在阴陵泉直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地机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可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股内侧痛多由气虚寒凝,经脉失养,肌肉挛缩而成。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4. 耳穴取神门(止痛要穴)、交感、子宫、皮质下穴
20071119221915692.jpg (61.4 KB)
2009-9-8 10:41

耳穴取交感、子宫、皮质下三穴。耳穴交感有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功能,能够缓解平滑肌痉挛,调节血管的收缩作用,对内脏器官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子宫有补肾益精、调经止带、活络止
痛的作用。皮质下有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功能,有镇静安神、止痛、止呕、固脱作用。具有止痛功能的耳穴有:神门(止痛要穴)、交感(内脏止痛)、肝(关节止痛)、脾(肌肉止痛)、肾(骨止痛)、肺(皮肤止痛)。

5. 刮痧治疗:
mingmen.gif (36.11 KB)
2009-9-8 10:41

主要刮拭、大椎、肩井、大杼、膏盲,配刮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5次。肝郁加刮太冲经穴部位,气血虚加刮足三里、命门经穴部位。轻刮足三里、命门经穴部位3分钟;重刮其他穴位35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