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观止公众号: 致力于影响力艺考、艺术、收藏、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 ![]() 汉隶《肥致碑》![]() 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五月,中原腹地的梁县,一方青石碑悄然立起。此碑沉寂千年,至近代方显于世,如古鼎出尘,青霞破暝。 它便是《肥致碑》,其独特的文本内容与书法形态,为汉代艺术史研究辟出一方新境。 ![]() 东汉 《肥致碑》原碑 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 ![]() 一九九一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南蔡庄村,现存偃师市商城博物馆。 《肥致碑》碑高97.3厘米,宽47.5厘米,隶书19行,满行29字,有界格。碑文述道人肥致,字苌华,河南梁县(今临汝县东)人,生卒年不详,称他“少体自然之恣(姿),长有殊俗之操”,“常隐居养志”;又说他常驻枣树上,三年不下来,“与道逍遥”。得道的肥致名扬天下,“群士钦仰,来集如云”——可见当时聚集在其周围的信徒数量不少。 释文: 河南梁东安乐肥君之碑。 汉故掖庭待诏君讳致,字苌华,梁县人也。其少体┘自然之恣,长有殊俗之操,常隐居养志。君常舍止枣树上,三年不下,与道逍┘遥。行成名立,声布海内。群土钦仰,来集如云。时有赤气,著钟连天。及公卿百┘僚以下,无能消者。诏闻梁枣树上有道人,遣使者以礼娉君。君忠以卫上,翔然来臻。应时发算,┘除去灾变。拜掖庭待诏,赐钱千万,君让不受。诏以十一月中旬,上思生葵,君┘却入室。须臾之顷,抱两束葵出。上问:“君于何所得之?”对曰:“从蜀郡太守取之。”即驿马问郡,郡上报曰:“以十一月十五日平旦,赤车使者来发生葵两束。”君┘神明之验,讥彻玄妙。出窈入冥,变化难识。行数万里,不移日时。浮游八极,休┘息仙庭。君师魏郡张吴,齐晏子、海上黄渊、赤松子与为友,生号曰真人,世无┘及者。功臣五 大夫雒阳东乡许幼仙,师事肥君,恭敬烝烝,解止幼舍。幼从君┘得度世而去。幼子男建,字孝苌,心慈性孝,常思想神灵。建宁二年太岁在己┘酉五月十五日丙午直建,孝苌为君设便坐,朝莫举门,恂恂不敢解殆。敬进┘肥君,餟顺四时。所有神仙退泰,穆若潜龙,虽欲拜见,道径无从。谨立斯石,以┘畅虔恭。表述前列,启劝僮蒙。┘其辞曰:赫赫休哉,故神君皇。又有鸿称,升遐见纪。子孙企予,慕仰靡恃。故刊┘兹石达情理,愿时仿佛,赐其嘉祉。┘土仙者,大伍公,见西王母昆仑之虚,受仙道。大伍公从弟子五人:田伛、全□中、宋直忌公、毕先风、许先生,皆食石脂仙而去。 放大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肥致碑》拓片 该碑文通篇充满了道教色彩,反映了道教在东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出东汉时期地方信仰体系的蓬勃生长,是研究历史和道教的珍贵资料。 《肥致碑》的撇捺很有特色,其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有别于孔庙三碑(《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的大撇重捺。笔致宛然,书写意趣格外突出,全无雕琢修饰痕迹,堪称汉碑隶书之精品。 若以书论,此碑乃东汉隶书之异数。《礼器》如簪缨儒士,《乙瑛》若朝堂文官,独《肥致》似山野樵夫负薪行歌。 ![]() 《肥致碑》拓片局部放大 上图中两个“之”、两个“孝”和两个“苌”有差异。同一个字放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妥,非常腻人,这种细节变化上的处理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此碑方笔居多,方整劲挺,和《张迁碑》神韵有些近似,棱角相对收敛,多了份俊逸,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颇为灵动。 ![]() 《肥致碑》(左)与《张迁碑》(右)局部对比 其字形偏于古拙一路,字多漫漶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结字运笔已开魏晋风气,毫无俗气。再观其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 《肥致碑》的价值,正在于其“非典型性”。它游离于官方史学叙事之外,却为研究东汉民间信仰提供了珍贵物证;其书风偏离庙堂隶书的严整法度,却昭示着楷变前夕的创造性突破。在这个意义上,该碑恰似汉代艺术史的“暗物质”,以其边缘性存在,修正着我们对于历史主流的认知。 汉代为隶书高峰时期,留存至今的碑版石刻皆为学术典范。《肥致碑》书法质朴平和,从容稳健,兼之出土晚,字口锋芒如新发于硎。 学此碑,需要一些功底和理解能力,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易也,希望智者能得其兼。 ![]() 圖丨偃師市商城博物館藏《肥致碑》原石。 此碑内容与东汉道流活动相关,《肥致碑》主要是记载了章和二帝与道教徒的交往,故颇为道教研究者重视。墓主肥致,字苌华,东汉梁县人,是一位蜚声海内、群士景仰的道家人物,因擅方术而被诏入宫,受封“掖庭侍诏,赐钱千万”。 该碑由于出土较晚,保存极为完好,字口锋芒宛如新发于硎,清晰逼真,没有太多剥蚀风。 按碑文的信息解读下来,此碑建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五月,碑高九十七点三厘米,宽四十七点五百米,字体为当时正流行的隶书,共计19行,行29字,现存于偃师市商城博物馆。由时间推算,它比《曹全碑》的时间还要早,与《史晨碑》是同一年的。 东汉时期是隶书发展的高峰期,也可以说是巅峰时期。但由于年代久远,能保留下来的书作极少,现如今学隶书者则多以《曹全碑》为主,因为它保存得相对是最完整的了。而《肥致碑》所展现的是质朴平和的气息,整块碑都流露出从容稳健的韵味。 更为难得的是,由于出土时间较晚,现代保存技术比较高超,其字口锋芒依旧锐利如新,仿佛刚刚从磨刀石上磨砺出来一样。这种笔致宛然、清新自然的风络,与之同时期所建的《史晨碑》、《华山碑》等庙堂制作相比,《肥致碑》的书写意趣就显得尤为突出,它没有过它没有过多的雕琢修饰,却能够自然流露出书写者的情感与心境。这种纯粹而真挚的艺术表达,使得《肥致碑》成为了汉碑隶书之精品,为后世所传颂。 这块《肥致碑》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著名道教人物肥致的一生以及他的事迹。碑文详细记载了肥致自幼即不同凡俗,长大后奉道修行,隐居乡里,在枣树上建屋居住的生活状态。他师从魏郡的张吴学习道法,并与历史上著名的晏子、黄渊、赤松子等人物为友。肥致的道术高超,能够空行万里、浮游四海,出入于窈冥天地之间,并且有着幻化无穷的能力,因此在当时享有盛名。 此外,碑文还提到了肥致曾多次奉诏入朝,为皇帝提供神仙之术,如从蜀地为皇帝取得新鲜的葵菜,消除灾异等。这些事迹都彰显了肥致在道教界的崇高地位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用筆 起收筆表現出的蠶頭燕尾,行筆中的提按頓挫、使筆毫在波挑中的變化發揮到極致,方圓兼備的用筆,字勢結體的疏密,渾厚、斬釘、勁拔的體態加之中斂的字勢,毫無過分修飾之筆,形成剛柔兼並的形式美。筆畫起行收以蓄為主,收放自如,控製適度,幾無開張出鋒之筆,也無大開大合之勢。其蓄力特點鮮明又兼具眾多所長,方峻雄渾絲毫不遜《張遷碑》之優長;含蓄沈著堪與《華山廟碑》媲美;溫婉古厚亦不失《史晨碑》之神韻。 結體 根據字內空間決定點畫的長短,取勢的仰俯,結體大多以方正為主,渾穆古拙,方勁高古,規律性強。整體扁方,不是一成不變,因字立行,順氣自然,大多穩重踏實。端莊樸茂,筆短意長,有時也強化主筆,以盡其勢,達到嚴謹與靈動、笨拙與巧妙、古拙與天真的並存。打破規矩結體的非對稱結字特點也多有體現,整體是正中見奇險,收斂適度,剛峻險勁。 章法 橫成行豎成列,行與行、列與列之間分布均勻沒有緊密或者稀疏的對比,一字一格,嚴格按照界格書寫,一絲不茍,每個字的內部空間布局與界格外的空間處理得恰到好處,每個字都有粗細、大小、長扁、倚側及墨色的濃淡變化,長的字形顯得妍美,扁的字形顯得古樸。整體布局較密,間距較小,橫向間距與縱向間距一樣大,行間空間與緊密的字內空間的相互襯托,均勻的分布在每個方格中,嚴謹中不失活脫,稚拙中不失靈巧。結字並不一味的追求方整,在端方整齊的結體中有長字勢、短字勢、大小的參差變化,使全作的節奏感增強。渾厚中體現古拙的意趣,規矩的布局嚴肅中帶有天真俏皮。 《肥致碑》書法質樸平和,從容穩健,兼之出土晚年近,字口鋒芒如新發於硎,其筆致宛然,意趣突出,全無雕琢修飾痕跡,堪稱漢碑隸書之精品。 此碑内容与东汉道流活动相关,《肥致碑》主要是记载了章和二帝与道教徒的交往,故颇为道教研究者重视。墓主肥致,字苌华,东汉梁县人,是一位蜚声海内、群士景仰的道家人物,因擅方术而被诏入宫,受封“掖庭侍诏,赐钱千万”。 该碑由于出土较晚,保存极为完好,字口锋芒宛如新发于硎,清晰逼真,没有太多剥蚀风。 按碑文的信息解读下来,此碑建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五月,碑高九十七点三厘米,宽四十七点五百米,字体为当时正流行的隶书,共计19行,行29字,现存于偃师市商城博物馆。由时间推算,它比《曹全碑》的时间还要早,与《史晨碑》是同一年的。 东汉时期是隶书发展的高峰期,也可以说是巅峰时期。但由于年代久远,能保留下来的书作极少,现如今学隶书者则多以《曹全碑》为主,因为它保存得相对是最完整的了。而《肥致碑》所展现的是质朴平和的气息,整块碑都流露出从容稳健的韵味。 更为难得的是,由于出土时间较晚,现代保存技术比较高超,其字口锋芒依旧锐利如新,仿佛刚刚从磨刀石上磨砺出来一样。这种笔致宛然、清新自然的风络,与之同时期所建的《史晨碑》、《华山碑》等庙堂制作相比,《肥致碑》的书写意趣就显得尤为突出,它没有过它没有过多的雕琢修饰,却能够自然流露出书写者的情感与心境。这种纯粹而真挚的艺术表达,使得《肥致碑》成为了汉碑隶书之精品,为后世所传颂。 这块《肥致碑》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著名道教人物肥致的一生以及他的事迹。碑文详细记载了肥致自幼即不同凡俗,长大后奉道修行,隐居乡里,在枣树上建屋居住的生活状态。他师从魏郡的张吴学习道法,并与历史上著名的晏子、黄渊、赤松子等人物为友。肥致的道术高超,能够空行万里、浮游四海,出入于窈冥天地之间,并且有着幻化无穷的能力,因此在当时享有盛名。 此外,碑文还提到了肥致曾多次奉诏入朝,为皇帝提供神仙之术,如从蜀地为皇帝取得新鲜的葵菜,消除灾异等。这些事迹都彰显了肥致在道教界的崇高地位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用筆 起收筆表現出的蠶頭燕尾,行筆中的提按頓挫、使筆毫在波挑中的變化發揮到極致,方圓兼備的用筆,字勢結體的疏密,渾厚、斬釘、勁拔的體態加之中斂的字勢,毫無過分修飾之筆,形成剛柔兼並的形式美。筆畫起行收以蓄為主,收放自如,控製適度,幾無開張出鋒之筆,也無大開大合之勢。其蓄力特點鮮明又兼具眾多所長,方峻雄渾絲毫不遜《張遷碑》之優長;含蓄沈著堪與《華山廟碑》媲美;溫婉古厚亦不失《史晨碑》之神韻。 結體 根據字內空間決定點畫的長短,取勢的仰俯,結體大多以方正為主,渾穆古拙,方勁高古,規律性強。整體扁方,不是一成不變,因字立行,順氣自然,大多穩重踏實。端莊樸茂,筆短意長,有時也強化主筆,以盡其勢,達到嚴謹與靈動、笨拙與巧妙、古拙與天真的並存。打破規矩結體的非對稱結字特點也多有體現,整體是正中見奇險,收斂適度,剛峻險勁。 章法 橫成行豎成列,行與行、列與列之間分布均勻沒有緊密或者稀疏的對比,一字一格,嚴格按照界格書寫,一絲不茍,每個字的內部空間布局與界格外的空間處理得恰到好處,每個字都有粗細、大小、長扁、倚側及墨色的濃淡變化,長的字形顯得妍美,扁的字形顯得古樸。整體布局較密,間距較小,橫向間距與縱向間距一樣大,行間空間與緊密的字內空間的相互襯托,均勻的分布在每個方格中,嚴謹中不失活脫,稚拙中不失靈巧。結字並不一味的追求方整,在端方整齊的結體中有長字勢、短字勢、大小的參差變化,使全作的節奏感增強。渾厚中體現古拙的意趣,規矩的布局嚴肅中帶有天真俏皮。 《肥致碑》書法質樸平和,從容穩健,兼之出土晚年近,字口鋒芒如新發於硎,其筆致宛然,意趣突出,全無雕琢修飾痕跡,堪稱漢碑隸書之精品。 ![]() 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 漢故掖庭待詔君諱致,字萇華,梁縣 ![]() 人也。其少體自然之恣,長有殊俗之操,常隱居養志。君常舍止 ![]() 棗樹上,三年不下,與道逍遙,行成名立,聲布海內,群土欽仰,來 ![]() 集如雲。時有赤氣,著鐘連天,及公卿百遼以下,無能消者。詔聞 ![]() 梁棗樹上有道人,遣使者以禮娉君。君忠以衛上,翔然來臻,應 ![]() 時發算,除去災變,拜氵掖庭待詔,賜錢千萬,君讓不受。詔以十一 ![]() 月中旬,上思生葵。君卻入室,須臾之頃,抱兩束葵出,上問:君于 ![]() 何所得之?對曰:從蜀郡太守取之。即驛馬問郡。郡上報曰:以十 ![]() 一月十五日平旦,赤車使者來發生葵兩束。君神明之驗,譏徹 ![]() 玄妙,出窈入冥,變化難識,行數萬里不移日時。浮游八極,休息 ![]() 仙庭。君師魏郡張吳齋、晏子、海上黃淵,赤松子與為友生,號曰(真人,世無及者。功臣五大夫雒陽東鄉許幼仙,師事肥君,恭敬,) ![]() 解止幼舍。幼從君得度世而去。幼子男建,字孝萇,心慈性 孝,常思想神靈。建甯二年太歲在己酉五月十五日丙午直建, ![]() 孝,常思想神靈。建甯二年太歲在己酉五月十五日丙午直建, ![]() 孝萇為君設便坐,朝莫舉門,恂恂不敢懈殆,敬進肥君,鈊順四 ![]() 時所有,神仙退泰,穆若潛龍,雖欲拜見,道徑無從,謹立斯石,以 ![]() 暢虔恭,表述前列,啟勸僮蒙。其辭曰:赫赫休哉,故神君皇,又有 ![]() 鴻稱,升遐見紀,子孫企予,慕仰靡恃,故刊茲石達情理。願時仿 ![]() 佛,賜其嘉祉。土仙者,大伍公,見西王母昆侖之虛。受仙道,大伍 ![]() ![]() 脂仙而去。 ![]() ![]() ![]() ![]() ![]() ![]() ![]() ![]() ![]() ![]() ![]() ![]() ![]() ![]() ![]() ![]() ![]() ![]() ![]() 肥姓源自姬姓一脉,此说法于古籍中有所记载,其文述及:“肥,乃驽狄之属,皆归宗于姬姓。”据此可知,肥姓之根,源远流长,与姬姓紧密相连。 作品评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丛文俊:此碑与史晨前碑同时,而古朴拙厚大过之(史晨工美至极,或以馆阁视之),然并非尽为自觉之艺术个性,实乃滞后与技之差劣,故比于名手而别其后先也。 (《艺术与学术——丛文俊书法研究题跋文集》) 山东书法家协会理事李樯:此碑书法朴拙淳厚,天真有趣,结构整饬匀称。碑额“孝章皇帝、孝和皇帝”之外,刻一道“∩”形深沟;两侧记年月的两行字外是第二道同样形状更大的深沟,沟右已超出碑首,它的延伸线恰在碑首的边缘上;再向外,又有第三道同样形状的更大的深沟,不过只有左侧向上的一段,它的延伸线已超出碑首之外了。三道深沟像西洋画法应用透视的原理一样,使碑额内容显得无限深邃。这样巧妙的构思,充分显示了方士的智慧和想象力,在汉代碑刻中并不多见。 (《杞芳堂读碑记》)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理教研室教授王家葵:初观此碑全拓缩印本,俨然东京气象,叹为1973年津沽鲜于瑛碑后又一书学范本。肥致不特书风整肃,其内容最与东汉道流活动相关,故颇为道教研究者重视。1999年复得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原大剪裱本,展读再四,转生疑窦。过眼汉碑拓本无虑百种,凝重者有之,俊朗者有之,独未见轻桃如此碑者。 (《汉肥致碑考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