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568篇章 | 何雨亭:一座从无到有的图书馆《张家港日报》《宜兴日报》发表

 作家邹佩zoupei 2025-05-13 发布于陕西


一座从无到有的图书馆

——读《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有感

文/何雨亭

我的目光在书架上随意一扫,便被一本书的题目牢牢吸引——《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问题于我而言,竟是从未在脑海中浮现过的,可它却似有一种魔力,让我瞬间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命题。
作者杨素秋是一位文学博士。机缘巧合下,她前往西安下辖的一个区挂职文旅局副局长。这本书,正是以她亲身参与建立图书馆的真实历程为蓝本创作而成。书中细腻地展现了一座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完整画卷。
挂职期间,杨素秋事必躬亲。她以一个局内人又似旁观者的特殊视角,深入基层政府部门,将图书馆建设背后隐藏的重重艰辛与挑战一一揭示。建馆之时,时间紧迫得如同一根绷紧的弦,经费也十分有限,恰似捉襟见肘的困局。从图书馆的选址到装修设计,从书籍的选购到内部空间的布置,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座险峻的山峰,考验着她的智慧与毅力。
在她的笔下,图书馆早已超越了其作为建筑的固有属性,它不再是冰冷生硬的存在,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奇妙空间。这里不仅仅是知识的宝藏之地,更是心灵得以栖息的温馨港湾。每一位踏入其中的读者,都能在书架间找到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杨素秋对图书馆的坚守和执着令人肃然起敬。她深深明白,图书馆的意义远不止书籍的堆积罗列,它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智慧启迪的神圣殿堂。在书目的编排这一关键环节上,她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她坚信:“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它就像是一座桥梁,稳稳地连接着读者与书籍,让他们能够跨越时空的距离,相遇相知。
为了节省经费,杨素秋亲自筛选书籍。面对书商抛出的“一到两折”的优惠诱惑,她不为所动,没有被利益蒙蔽双眼,也没有单纯考虑货源的便捷,而是始终将“读者的喜爱放在了第一位”。经过精挑细选,她最终为图书馆选定了一万册令人满意的书籍。这种对阅读本质的深刻理解,让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曾经,我狭隘地以为,图书馆里的书不过是那些风靡一时的畅销书籍,或是常读常新的经典名著,再不然就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珍贵藏书。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恍然大悟。一座图书馆的诞生,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简单的物理构造范畴。它对选址有着严苛的要求,空间如何规划、人员如何配置、资源如何管理等多方面都有着精细的限制与考量,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系统工程。
书中最令我动容的部分,是结尾处的那篇文章。杨素秋告别了她挂职的碑林区图书馆,来到了川西的西藏。那里,疾风吹动着广袤无垠的草地,草浪如波涛般翻滚,在草地中央,有一栋小小的灰褐色建筑,那便是草原上唯一的公益图书馆。
久美,一位喇嘛,他建立图书馆的初衷源于自身的经历:“书籍可以让人迅速成长,拓宽对世界的认知。”然而,在草原上建立图书馆,困难重重。牧民的帐篷随时可能大规模迁徙,这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书本的运输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购买书本大多需要从书商或网站下单,可这里地理位置偏远,物流不便,这无疑是最大的挑战。当初杨素秋寄书给久美,过程都几经波折,由此可想而知,久美所面临的困境要艰难得多。
幸运的是,命运似乎也眷顾着这片文化的绿洲,久美的图书馆最终还是建成了。书中这样描绘久美的图书馆:“全中国也许只有这个图书馆视野如此辽阔,满眼都是蓝天、雪山、白云、青草。光线宜人,暖呼呼拂过脸庞。”那画面如诗如画,让人心驰神往,若有机会,我是多么希望能亲眼目睹这独特的图书馆。
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因相似的经历而彼此理解,因对书籍共同的热爱而心灵相通。他们之间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刻意的迎合奉承,有的只是一场纯粹的心与心的灵魂对话。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在书中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如同一位智慧的导师,巧妙地引导读者自己去寻觅。我想,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每个人的心中都已然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那答案或许就像一颗种子,在阅读的滋养下,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点击视频,链接美好~

点击上方,遇见邹佩
#学员代表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