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shida 为什么是“爬”出来的?因为写作和爬山一样,没有捷径,所以写作也叫“爬格子”。你得一步一步踩实,得累得气喘吁吁,得被石头绊倒,得迷路时找方向,得看见别人看不见的风景,最后才能站在山顶,看见自己写过的字,像星星一样,在回忆里闪闪发亮。 别管山有多高,先迈出第一步。哪怕今天只写了一句,哪怕这句写得烂,只要你还在爬,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已经爬过了很多山,而那些曾经觉得难爬的坡,都成了身后的风景。 爬就对了,写作这事,从来不怕慢,只怕停。山再高,向上总能登顶(“爬”出自己的最高写作水平)。其实啊,随便写写也能写出好作品,但那种“随便”,是爬过无数次山后的从容,不是一开始的松懈。 一、“爬坡”的第一步:扎稳马步打基础 1.素材积累法:像蚂蚁搬家一样攒东西 方法解析:好作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靠日常积累。看到有意思的对话、路过的风景、突然的情绪,都记下来,像蚂蚁搬小颗粒,最后堆成大城堡。 举例:准备个破本子(手机也行),专门记“没用的东西”:早餐摊老板和顾客的寒暄(“加蛋不加葱,记住了”)、地铁里女孩耳机漏出的歌词(“你是我路过的一场雨”)、楼下阿婆晒被子时的嘟囔(“太阳味道要攒到冬天用”)。昨晚写摆摊的故事,这些碎句子突然都活了,成了摊位上的叫卖声、围巾上的毛线球。 建议:试试准备一个“灵感口袋”,每天记3件小事,比如“今天看见穿红鞋的奶奶追公交车”“便利店关东煮的萝卜泡得半透明”“风吹动作业本,纸角卷成小喇叭”。 注意事项:别嫌素材小,再大的故事都是小细节堆的。比如“红鞋”“半透明萝卜”,写进故事里就有画面。 2.模仿练习法:先爬别人的山,再找自己的路 方法解析:新手别闷头写,先学喜欢的作家怎么写。比如汪曾祺写菜市场,你就跟着写自家楼下的菜摊,模仿他的句式、用词,像学走路先扶着墙。 举例:读汪曾祺写“黄瓜是顶花带刺的,薄皮绿肉”,试着写楼下水果店:“西瓜是滚圆的,表皮爬着深绿的纹,老板敲起来咚咚响,像在敲夏天的门。”写完发现,模仿不是抄,是学他怎么把普通东西写出滋味。 建议:找一篇喜欢的短文,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模仿他写父亲买橘子的细节,写你家人送你上学的场景,注意动作和情感的细腻度。 注意事项:模仿是“偷”技巧,不是偷故事。比如学“用动作写爱”,别直接搬“买橘子”的情节。 3.每日一爬法:哪怕爬半步,也比站着强 方法解析:写作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逼自己写200字,像爬山每天走一段,哪怕写得烂,也比停在原地好。 举例:逼自己每天写“今日没灵感,只想烤火”,写着写着,突然想到“烤火时火星溅在毛衣上,像撒了把不会烫人的星星”,成了后来一篇散文的开头。现在每天写完200字才睡觉,像完成爬山的每日步数。 建议:定个“不要脸”目标,比如“今天写3句”,只要动笔就行。比如“窗外的树在摇,像在挥手说再见。云走得很慢,像背着太多心事。我坐在桌前,笔在纸上画圈。” 注意事项:别追求完美,先完成再完美。今天的烂句子,可能是明天的好开头。 二、“爬坡”的关键:把路走扎实 4.细节深挖法:像挖井一样往深处钻 方法解析:写人别只说“她笑了”,要写“她笑时,眼角的皱纹挤成小括号,露出缺了颗牙的牙龈”;写景别只说“花开了”,要写“花瓣是淡紫色,边缘有点焦,像被阳光吻过的痕迹”。 举例:写奶奶蒸包子,初稿只说“包子很香”。后来蹲在厨房看她揉面:她的手在面团上压出窝,撒上白糖,虎口一收,面团成了小枕头。蒸好的包子冒热气,白糖馅流出来,在笼布上烫出小黑洞。这些细节写进去,读者好像能看见奶奶的手,闻到甜丝丝的蒸汽。 建议:写“妈妈做饭”,别写“妈妈做了我爱吃的菜”,要写“妈妈切土豆时,菜刀在案板上咚咚响,土豆丝细得能穿过针眼。她尝咸淡时,用手指蘸汤,舔一下,眉头皱了皱,又撒了把盐”。 注意事项:细节要“有用”,要么表现人物,要么推动情绪,别写“桌子是木头的,墙是白的”这种废话。 5.情感浸泡法:把自己泡进故事里 方法解析:写高兴别只说“我很开心”,要写“我蹦起来,头撞到门框,却笑着揉脑袋,觉得门框都在对我笑”;写难过别只说“我哭了”,要写“眼泪掉进碗里,和面条汤混在一起,咸得发苦”。 举例:写失恋,初稿干巴巴:“我很难过,吃不下饭。”后来想起那天在便利店,买了他爱吃的饭团,咬一口,眼泪突然掉在包装纸上。饭团的海苔味混着眼泪,成了那年最苦的甜。把这细节写进去,读者说“隔着屏幕都觉得心口闷”。 建议:写“考试失利”,试试“把试卷折成纸船,放进马桶冲掉。看它在水里打转,像我打转的眼泪。按下冲水键时,听见自己说'再见了,不及格’”。 注意事项:情感要“具体”,用动作、物品承载情绪,别空喊“我太难了”。 6.结构搭架法:先搭骨头,再长肉 方法解析:写文章前先列提纲,像爬山前看好路线。比如写游记,先列“出发—路上—景点—返程”,每个部分想3个重点,再往里面填细节。 举例:写《故乡的秋》,先搭架子 1.村口的稻田(金浪、镰刀声、汗味) 2.晒谷场的午后(稻草堆、风车、咬一口会甜掉牙的柿子) 3.夜晚的萤火虫(提灯笼找、撞在纱窗上、像星星掉在掌心) 顺着架子写,故事像串糖葫芦,一根签子串起酸的甜的,不会散。* 建议:写“第一次打工”,先列提纲 4.面试时的紧张(手心汗、面试官的笔、墙上的时钟) 5.工作中的糗事(打翻咖啡、被顾客刁难、同事递来的纸巾) 6.下班路上的心情(路灯、口袋里的工资条、风吹乱的头发) 注意事项:提纲别太死,爬山时也能临时拐去看个野花,写作时遇到好灵感,允许自己偏离提纲。 三、“爬坡”的耐力:越难越要啃 7.瓶颈突破法:像愚公移山一样慢慢来 方法解析:写不下去时别硬憋,换个方式突破。比如站起来走两步,看看窗外的树;或者把难写的部分跳过去,先写后面的;甚至用手机录音,把想到的碎句子念出来。 举例:写小说卡壳时,主角卡在悬崖边不知道怎么脱险。我去阳台抽烟,看见楼下的爬山虎正往墙上爬,突然想到:“他抓住岩壁上的野藤,藤叶上的露珠滴进眼睛,模糊中看见岩壁有条细缝,像谁裂开的嘴,露出里面的光。”难题就这么解决了。 建议:遇到卡壳,试试“随便写”:“我现在写不出来,脑子像团浆糊。浆糊里有只蜗牛,正背着房子爬,房子上写着'救救我’。蜗牛旁边有片叶子,叶子上有个字'慢’……”写着写着,可能就有灵感了。 注意事项:别跟瓶颈死磕,爬山累了还得歇口气,写作也一样。 8.修改打磨法: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像磨石头 方法解析:初稿写完放两天,再拿出来改,你会发现一堆问题:句子啰嗦、细节重复、情感假。改的时候要狠,像给文章抽脂,删掉没用的字,把“他非常高兴”改成“他眼睛亮了,嘴角往上飞”。 举例:《老槐树》初稿有1500字,改了5遍后剩800字。删掉了3处环境描写,把“奶奶在槐树下讲故事”改成“奶奶摇着蒲扇,槐树叶落在她的故事里,变成萤火虫”。朋友说:“改完像把浑浊的水滤清了,能看见底了。” 建议:写完一段后,问自己3个问题 1.这句话能去掉吗? 2.这个词有更具体的吗? 3.读者能看懂我想表达的吗? 比如“天气很热”可改成“柏油路晒化了,踩上去黏鞋底,像踩在融化的太妃糖上”。 注意事项:修改时别心疼句子,该删就删,好文章都是“砍”出来的。 9.反馈吸收法:别人的眼睛是面镜子 方法解析:写完找信任的人读,让他们提意见。别玻璃心,别人说“这里没看懂”,不是否定你,是帮你找到路障。 举例:写《公交车上的陌生人》,朋友说:“中间部分像流水账,没重点。”你会重读发现,确实在罗列乘客,没主线。后来删掉4个次要人物,聚焦卖气球的老人,写他“把气球绑在扶手上,自己靠窗打盹,气球在他头顶飘成彩虹,像带着整个天空的梦”。文章立刻有了魂。 建议:找3类人读你的文章 1.家人(会夸你,但能看出情感真假) 2.朋友(敢说真话,能发现逻辑问题) 3.陌生人(从读者角度提直观感受) 注意事项:反馈只参考,别全听。爬山时有人指错路,你得自己判断该不该信。 四、“爬坡”的风景:处处都是灵感源 10.感官唤醒法:用五感写活世界 方法解析:写文章时调动眼、耳、鼻、舌、身,比如写“秋天”,别只说“树叶黄了”,要写“踩在落叶上沙沙响,像听秋天的悄悄话;风里有烤红薯的甜,混着桂花香,钻进鼻子里,勾得人想咬一口空气”。 举例写《雪夜》:“雪扑在窗玻璃上,像撒了把盐。路灯把雪照成暖黄色,我呵出的白气撞在玻璃上,变成小水珠,顺着纹路往下爬,像谁在流眼泪。伸手摸玻璃,凉得刺手,想起小时候舔铁门,舌头被粘住的傻事。” 建议:写“海边”,试试:“海浪扑在脚上,咸腥味钻进鼻孔,像含了口加了冰的汽水。沙子从指缝漏下去,痒痒的,像小鱼在啄手心。远处的船笛声闷闷的,贴着海面飘过来,把夕阳震得晃了晃。” 注意事项:五感别堆一起,每个场景挑2-3种,比如视觉 听觉 触觉,太多会乱。 11.故事嫁接法:把A的事嫁接到B身上 方法解析:生活中遇到的人、听过的事,拆开重组,像拼积木。比如把同事的急性子、邻居的口头禅、网上看到的新闻,拼成一个新人物。 举例:写《小区的张姨》,嫁接了3个人 -菜市场卖菜姨的大嗓门(“小姑娘,这菜新鲜着呢!”) -楼上阿姨的热心(总给我送自己腌的咸菜) -新闻里志愿者的故事(疫情期间帮独居老人买菜) 组合起来的张姨,成了小区最鲜活的人,读者说“好像真有这么个人”。* 建议:想写“古怪的老师”,可以嫁接 -小学老师的习惯性动作(总摸袖口) -纪录片里学者的说话方式(喜欢用比喻) -朋友讲的搞笑课堂事件(把粉笔灰吹成云) 注意事项:嫁接要自然,别生搬硬套,比如“老师 外星人”就太离谱。 12.情感迁移法:把自己放进别人的人生 方法解析:写陌生人的故事,用自己的情感去体会。比如写留守儿童,想想自己小时候等父母回家的心情,把那种期待、失落迁到角色身上。 举例:写《守电话的女孩》时,你没见过留守儿童,但想起自己高中住校,每天盼着妈妈电话的心情。把这种“耳朵竖着等铃声、听见脚步声就抬头”的心情,迁到女孩身上,写她“把电话座机抱到床边,听着电流声,像听远方的心跳”。读者说“隔着文字都觉得心疼”。 建议:写“空巢老人”,试试迁移自己“等快递时的期待、错过电话时的失落”,比如“他每天把手机放在窗台,阳光照在屏幕上,他盯着屏幕反光,像盯着远方孩子的脸。偶尔有风吹动窗帘,他以为是电话震动,伸手去抓,却只抓住一片空气”。 注意事项:迁移情感要真诚,别消费别人的痛苦,要带着理解和尊重写。 五、“爬坡”的装备:工具顺手爬得快 13.场景笔记法:带个小本子“抓拍”生活 方法解析:灵感像流星,稍纵即逝。带个小本子或手机,随时记场景:“地铁上穿汉服的女孩给老人让座,裙摆扫过地面,像片云飘过”“早餐店老板用铁钳翻动油条,火星子溅在围裙上,像撒了把星星”。 举例:手机备忘录里全是这种碎片 -2023.10.5公园长椅上的老人:“他把助听器摘下来,放在腿上,像放一只受伤的小鸟。” -2023.10.7暴雨中的外卖员:“他的雨衣兜着雨水,跑起来像背着个小池塘,雨水从帽檐流下来,在脸上冲出小水沟。” 这些碎片后来成了《人间观察》系列散文的素材。* 建议:每天记录3个“特别时刻”,用短句写,比如“今天看见卖气球的大叔蹲在马路牙子上,给漏气的气球补气,像在给天空修补伤口”。 注意事项:别只记“美”的场景,“丑”的、“怪”的都记,比如“垃圾桶旁的流浪猫,爪子扒拉着易拉罐,眼睛在暗处发绿光”。 14.情绪建档法:给心情贴标签存档 方法解析:把不同的情绪记下来,像存照片一样,写文章时直接调用。比如“愤怒”可以记“手心出汗、牙齿咬得发酸、眼前蒙了层红”;“惊喜”可以记“心跳突然加快、嘴角控制不住地上扬、手指微微发抖”。 举例:有个“情绪档案”文档,专门记细节 -紧张:“面试时,脚趾在鞋里蜷成一团,像躲在壳里的寄居蟹。” -尴尬:“说错话时,耳朵突然发烫,好像有团火从脖子烧到头顶,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写小说时,直接搜关键词“紧张”,就能调出存档的细节。* 建议:下次有强烈情绪时,立刻记录:“刚才和妈妈吵架,气得摔门而出,走到楼下才发现,手里还攥着她给我织的围巾,毛线在指间缠成乱麻,像我的心。” 注意事项:情绪细节要具体,别写“我很愤怒”,要写“愤怒让我把杯子摔在地上,碎片溅到墙上,又弹回来,像我的脾气在乱撞”。 15.碎片写作法:利用一切零碎时间 方法解析:别等“有空了”再写,等公交、排队时,用手机写几句。像爬山时捡石头,积少成多。 举例:《通勤路上的故事》系列,全是在地铁上写的 -等地铁时:“对面的女孩在补口红,镜子里的她和我对视,又迅速移开,像两只碰到触角的蜗牛。” -坐地铁时:“穿西装的男人靠在扶手上打盹,公文包滑到地上,露出半截《小王子》,书角卷得像薯片。” 这些碎片拼起来,成了一本散文集。 建议:每天通勤时间,用手机写10句,比如“公交车颠得厉害,旁边的奶奶抓住我的手,她的手像晒干的丝瓜,却很暖”“地铁报站声响起时,戴耳机的男生突然抬头,眼睛亮了亮,像听见了什么重要的事”。 注意事项:碎片写作别追求完整,能记个画面或情绪就行,回家再整理。 六、“爬坡”的心态:慢就是快 16.低期待法:先爬小山,再挑战高峰 方法解析:别一开始就想写长篇大作,先写短文、片段,像先爬小土坡,再挑战高山。比如每天写100字微故事,坚持半年再写长文。 举例:刚开始写作时,连朋友圈文案都写不好。后来写“百日微故事”,每天写100字,比如“钥匙断在锁孔里,我蹲在门口哭,邻居大爷递来螺丝刀,说'姑娘,先吃饭,饭吃饱了才有力气修锁’”。100天后,发现自己能轻松写出1000字的故事了。 建议:从“一句话故事”开始,比如“他站在机场,手里的机票皱成一团,远处的飞机正在起飞,像他破碎的梦”。每天一句,坚持30天,再扩写成短文。 注意事项:低期待不是没追求,是把大目标拆成小步子,每一步都有成就感。 17.沉浸式写作法:像钻进故事里爬山 方法解析:写作时把自己当成主角,用他的眼睛看、耳朵听。比如写“登山者迷路”,想象自己在荒野,脚磨出水泡,心跳加快,周围只有风声和自己的喘息。 举例:写《迷路的人》时,关上灯,开着台灯,把自己缩在椅子里,想象周围是漆黑的山林。写“他摸出最后一块巧克力,包装纸发出沙沙响,像蛇在草丛里爬”,写完后发现手心都是汗,好像真的经历了一场冒险。 建议:写“考试作弊”,可以趴在桌上,模拟紧张的状态,写“监考老师的脚步声从教室前头传来,像闷雷滚过,我把小抄攥在手心,指甲掐进掌心,每一秒都像一年那么长”。 注意事项:沉浸式写作后,记得跳出故事,用读者视角检查逻辑。 18.接受烂尾法:爬不动时,先到这里 方法解析:写作时遇到困难,别死磕结尾,先写“此处省略XXX字”,继续往下爬。很多时候,爬着爬着就有思路了。 举例:写《老房子的秘密》时,卡在“主角发现秘密”的情节,怎么写都俗套。我直接标上“主角打开木箱,里面有个惊天秘密——”,先写后面主角的反应:“他猛地关上箱盖,背靠墙滑坐在地,心脏跳得像要撞破肋骨。窗外的雨突然变大,打在玻璃上,像谁在着急地敲门。”写完这段,突然想到:“秘密是一封未寄出的信,是爷爷当年没说出口的爱。” 建议:遇到卡壳,用“占位符”跳过,比如“她走进房间,看见——”“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先保证故事流畅,回头再填坑。 注意事项:别让占位符一直空着,最多隔两天就得补上,不然坑会越变越大。 七、“爬坡”的禁忌:避开这些坑 19.忌贪多求快:爬山要一步一步走 误区:想一天写完一本书,结果每章都潦草。 *错误:“我要一个月写出长篇小说,每天写1万字!”(结果一周后放弃) *正确:“今天先写好主角的出场,他的眼神、动作、随身物品,要让读者记住他。” 技巧:设定合理目标,比如“本月完成第一章,约3000字”,分解到每天100字,轻松完成。 20.忌闭门造车:爬山要看看周围的人 误区:不看别人的作品,闷头写,容易走弯路。 *错误:“我写的都是原创,从不参考别人!”(结果写的情节都是别人玩剩的) *正确:“今天读了鲁迅的《孔乙己》,学他用细节写人物,明天试试在我的故事里加个像'茴香豆’一样的标志性物品。” 技巧:每周读一篇好文章,分析它的结构、细节、情感,转化成自己的营养。 21.忌玻璃心:爬山要经得起风吹雨打 误区:别人提意见就生气,觉得“你不懂我的艺术”。 *错误:“编辑说我故事太散,我觉得他根本不懂我的深意!” *正确:“编辑说故事散,可能是真的散。想想读者视角,他们可能跟着走了半天,没找到主线。明天重新列提纲,突出核心情节。” 技巧:把反馈当“路标”,有用的收下,没用的扔掉,别让情绪挡住路。 八、“爬坡”的风景:沿途都是收获 22.灵感捕捉法:像抓蝴蝶一样抓灵感 方法解析:灵感不会乖乖等你,得主动抓。比如散步时、洗澡时、半梦半醒时,灵感容易冒出来,赶紧记下来。 举例:昨晚睡前,突然想到“月亮是天空的伤口,星星是流出来的血”,赶紧摸手机记在备忘录。今天写《夜的诗》,用了这个比喻:“月亮咬开天空的皮肤,星星的血一滴一滴落下来,掉进我抬头的眼睛里,成了永远擦不掉的光。” 建议:在床头放个本子,睡前写“今日灵感碎片”,比如“公交车上的双胞胎,穿一样的衣服,却一个笑一个哭,像镜子的两面”。 注意事项:灵感可能很模糊,先记关键词,比如“伤口—月亮—星星”,醒后再展开。 23.跨界借鉴法:从别的领域找爬山的路 方法解析:写作不是孤岛,画画、音乐、电影、甚至游戏,都能给你灵感。比如看电影学镜头切换,听音乐学情感递进。 举例:看电影《城南旧事》,学它用“驼铃、红叶、离别”串联故事,写了《故乡的四季》:“春天的风筝、夏天的冰棍、秋天的烤红薯、冬天的煤炉,这些碎片串起来,成了我回不去的童年。” 建议:听一首喜欢的歌,根据歌词写故事,比如《成都》可以写“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遇到一个卖花的姑娘,她的花束里藏着一封情书,写给某个错过的人”。 注意事项:借鉴是“偷”思路,不是偷内容,比如学“用物品串联故事”,别偷具体情节。 24.主题深挖法:像挖矿一样挖主题 方法解析:一个主题可以挖多层,比如“孤独”,表层是“一个人吃饭”,深层是“内心的无人理解”,再深层是“人类本质的孤独”。 举例:写《独居日记》,第一层写“一个人看电影,买两杯可乐,一杯给椅子”;第二层写“给妈妈打电话说'我很好’,挂掉后对着空气说'其实不好’”;第三层写“发现阳台的植物死了,才想起自己半个月没浇水,原来孤独会杀死生命”。 建议:写“母爱”,试试挖三层 -表层:妈妈给我做饭、织毛衣 -深层:妈妈偷偷翻我日记,又假装没翻 -更深层:妈妈老了,我给她梳头,发现她的白发比黑发多 注意事项:深挖主题要自然,别为了深刻硬扯,比如写“吃包子”非得扯到“人生哲理”。 九、“爬坡”的坚持:越爬越有力量 25.习惯养成法:把写作变成每天的饭 方法解析:固定一个时间写作,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写30分钟,像刷牙洗脸一样,养成习惯。 举例: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泡杯咖啡,坐在书桌前写30分钟。一开始很痛苦,闹钟响了想赖床。坚持一个月后,到点就自动醒,大脑像开机一样,自动进入写作模式。现在已经坚持3年,写了20万字。 建议:选一个固定时间,比如“每晚睡前10分钟”,定好闹钟,时间一到就写,不管多累都写几句。 注意事项:习惯养成期别中断,哪怕写“今天太累了,不想写”,也要写这句话。 26.复盘总结法:爬一段回头看看路 方法解析:每周花1小时,回头看这周写的东西,总结优点和不足,像爬山时回头看,发现哪里好走,哪里需要绕路。 举例:上周写了5篇短文,复盘时发现 -优点:细节描写进步了,“阳光晒在毛衣上”写成“阳光把毛衣晒出暖烘烘的绒毛,像给衣服镀了层金”。 -不足:故事结构松散,每篇都像片段,下周要加强开头和结尾的呼应。 建议:每周日晚上,用手机备忘录写“本周写作小结”,比如“本周写了3个故事,其中《雨夜》的环境描写被夸了,《早餐》的对话太干,下次要加动作”。 注意事项:复盘别只夸自己,要挑问题,比如“今天写的对话像在背书,明天要改成生活中的说话方式”。 27.以写促写法:用输出逼自己输入 方法解析:别只输入不输出,报名写作班、参加征文比赛、在公众号发文,用外界压力逼自己进步,像爬山时有人在后面喊“加油”。 举例:参加“城市故事”征文比赛,为了写好《城中村的灯光》,特意去城中村住了一周,和租房的年轻人聊天,记录他们的故事。虽然没得奖,但写出了自己满意的文章,还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写作者。 建议:在朋友圈宣布“本月写10篇短文,求监督”,每天发写作进度,朋友的点赞和评论会成为你的动力。 注意事项: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新手别直接挑战长篇征文,先从短文、微故事开始。 十、“爬坡”的终极秘诀:热爱是最好的登山杖 28.热爱驱动法: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方法解析:写作最持久的动力是热爱,像爬山时看见美丽的风景,再累也想往上爬。想想你为什么写作:是想记录生活?表达情感?还是创造一个世界? 举例:写作不为钱不为名,就为了记录那些一闪而过的瞬间:菜市场的烟火气、陌生人的一个微笑、自己内心的小情绪。每次写完一篇文章,就像把一个梦变成了现实,这种成就感,比什么都让人满足。 建议:每天写作前,问自己:“今天想写什么?”跟着心走,写你最想写的,哪怕没人看,也要写。 注意事项:别让热爱变成负担,写累了就休息,爬山也有累得想坐下的时候,歇够了再爬。 29.长期主义法:写作是一辈子的爬山 方法解析:别把写作当短期目标,要当成终身爱好。像爬山一样,年轻时爬小山,年老时爬大山,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 举例:见过70岁开始写作的老人,每天在公园长椅上写回忆录,用铅笔写在笔记本上,字迹歪歪扭扭,却充满故事。他说:“写作就像爬山,我现在爬得慢,但每一步都算数,等我爬不动了,回头看,也是一座山。” 建议:想象自己80岁时,拿出现在写的文章,看着年轻时的文字,会是什么感受?现在多写一句,未来就多一份回忆。 注意事项:别焦虑“什么时候能成功”,把注意力放在“今天写得开心吗”,过程比结果重要。 30.享受过程法:爬山时别忘了看风景 方法解析:写作的快乐在过程,像爬山时感受风、看见花,而不是只盯着山顶。写好一个句子、想出一个好比喻,都值得开心。 举例:昨天写“云朵像棉花糖,被风吹得拉丝”,写完自己笑了,觉得这个比喻真妙。这种小快乐,像爬山时捡到一颗漂亮的石头,放进兜里,攒多了,也是一兜星光。 建议:每天记录一个“写作小确幸”,比如“今天写出了让自己起鸡皮疙瘩的句子”“朋友说我的文章让她哭了”,攒在手机里,没动力时翻出来看。 注意事项:别忽略小进步,再小的成就,都是你爬过的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