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酽茶一壶 谈天说地 —— ✥ ✥ ✥ 在福安溪柄镇柏柱洋的群山中,有一座唐代古寺,名狮峰寺。虽然历经沧桑,仍保持着唐代的建筑风格。尤其当看到大雄宝殿时,仿佛看到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立于眼前。虽然体量较小,但建筑风格如此相近,皆重檐歇山顶、斗拱张力尽显、深出檐,具有很强的视觉共性。自唐宋始至元明清,中国的建筑技术不断向日本输出,无论官方遣使还是民间交流,都深刻影响了日本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其中来自闽浙地区的建筑工匠包括木作、石雕、彩绘、漆艺等,构成了民间主力群体。平安时代(宋代)奈良东大寺的重建即是例证。如今所见的狮峰寺重建于明代,虽然偏僻在深山,但始终有高僧大德住持,如明代的静山逸公、清代的续颐(别号椿庭)、民国时期的建祥。近现代则有为佛弟子熟知的本焕长老、印觉法师等。大雄宝殿是狮峰寺主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保留着当时的梁架结构,整体具有鲜明的“唐风明建”特征。怎么会这样?在我们多数人的印象中,明清建筑不论建筑风貌还是建筑工艺都与唐宋建筑相去甚远。福建山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建筑技术传承较为稳定,不会像大都市那样因为朝代更迭而发生颠覆性的改变。狮峰寺所在的福安地区,明代工匠仍沿用着唐宋时期的高古技法,如石柱承重、穿斗草架等,形成独特的“闽东唐风”。大雄宝殿的斗拱保留着唐代繁复的铺作层,装饰性假昂的运用也接近唐风,这都是为何狮峰寺看起来与奈良东大寺相像的原因。除了殿宇建筑的“唐风明建”特征,寺院格局亦然,保留着唐代寺院的山水布局。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基于唐代“方三间井字厅堂”结构,做“目”字形布局。三架藻井和梁枋皆饰明万历年间的精美彩绘,包括佛教故事、飞天图案等,仍然是唐代寺院传统。大殿内有2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其中8根柱围达2.2米,高5米以上。殿外围还有石柱16根,柱围1.8米,支托着飞檐翘角。福建山区的时光是慢的,连民间建筑技术的演变都是慢的,慢有慢的好处,我们得以在福安一隅的明代建筑上看到唐代建筑的影子。狮峰寺的珍贵之处也在于此。奈良东大寺,全世界遗留至今最大的木构建筑,源于圣武天皇效仿武则天在洛阳建造明堂。过去,我们前往奈良为领略东大寺的盛唐气象;如今,不必出国的福安狮峰寺就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项。闽浙秘境 | 福安倪下塔 宁德天后宫 青州造像(上)最震撼的那尊无脸佛 青州造像(下)独有的标志性符号——龙衔莲 银山古寺 佛塔成林 绝世高手 就此匿迹 福鼎访茶记+天阔太姥山 宋代名窑记(五)建阳建窑 再访奈良东大寺 访茶百丈山 奈良访古 四月旬花 
好文推荐 点赞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