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之行【16】东大寺/镇远炮弹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24-01-20 发布于北京

东大寺

离开法隆寺,已经是中午了,小乔带我们在附近找到一家吃面的餐馆,帮每个人点了想吃的面。喂饱肚子后,我们来到东大寺附近的草坪,小乔先让我们下车,他要去远一点的停车场停车,怕我们不愿意等,说停好车后会跑着来找我们。赶紧跟小乔说不用跑,不着急。

草坪有很多小鹿围着游客要吃的,附近有人卖喂鹿的小饼。

我拿着小饼喂小鹿,有性急的小鹿啄我的屁股,像被夹子夹了。在《春日大社》那篇游记里说过:传说作为武神被崇敬的武瓮槌命,乘白鹿降落在御盖山(通称春日山)山顶的浮云峰,所以这里的鹿就升级为神鹿了。奈良的鹿只能自然死亡,不能“人工”死亡。在寺院、公园都能看到鹿悠闲地在散步,或围着游客要吃的,走路时要小心别踩到鹿粪。

        小乔很快就回来了,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们来到一条大道,远处一座非常壮观的大门让我很震撼,啊,这么高大的门!超过我见过的中国任何一座寺庙的大门,够得上雄浑二字,小乔说那就是东大寺的正门——南大门。

小乔告诉我们,只有这个大门还是原来的建筑,里头的都是后来的,因为东大寺大佛殿曾经被烧毁过三次。东大寺的历史要比唐招提寺早很多,鉴真大师来日本之后,首先是在东大寺里头讲经。

      东大寺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其他任何寺院都无法相提并论。

在奈良时代(710-794),天花病毒和一系列政治纷争不断,整个日本社会陷入极度的焦虑中。此时笃信佛教的圣武天皇颁布了建造毗卢遮那大佛的圣旨,他相信佛教是救世的唯一途径。

天皇请求全国上下协力建设,昭告中说即使带一根草,一把土来也没关系。大佛历时4年如愿建成于东大寺的前身金钟山寺院内。建成后又花费两年建成大佛殿,并于同年(752年)四月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典礼。由天皇亲自出面主持建造的日本国家级寺院,可以说是日本所有国立寺院的顶头上司。

可是修建东大寺的巨大耗费,榨干了民脂民膏,加剧了社会矛盾,寺院建成后不久日本就陷入动荡中。

         一步步走向南大门,头越来越仰起,所有走向南大门的游客都举起手机或相机。这座雄伟的大门是镰仓时代修复东大寺时请来宋朝工匠,采用宋代工艺重建的文物。建于1199年,于1203年竣工。歇山顶造型,底部为五间三门双层门结构。南大门宽12米,从基石上开始高达25.4米,粗壮的木柱,双重出檐,七重斗拱,灰瓦覆顶,双檐之间悬挂一块木匾,上书“大華嚴寺”四字,每一字都有一人高。是目前日本国内最大的寺门。

        进入大门才看到左右各有一尊巨大的高8.4米的仁王像相对而立,为了不让两位力士被雨淋到,设置了高高的护板,只有在大门里才能看到。当走到近前猛然看到仁王巨大的身姿全貌,会感到震撼。据说当时的两位佛师率领一众弟子,只用了69天就完成了。

 

        关于这两尊雕塑,摘抄一段井上清《日本历史》的文字:“被平氏烧毁的东大寺,由于源赖朝的支持,又重修起来。大佛也由聘自宋朝的佛像师重新雕塑。这又成了新寺院建筑与雕塑佛像的起点。雕塑东大寺南大门金刚力士像的运庆及其子谌庆和弟子快庆是该寺称为“堂众”的半奴隶式隶属民身份的佛像师。但在这巨大的木像上却表现了武士勃兴、奴隶制走向自主时代的新兴阶级的强大力量。就其艺术表现方法而言,则是钻研了奈良时代的雕刻与宋朝的新形式后,独自创造的形象。

站在大门正中入口仰望屋顶,才看到上面没有天花板,18根高达21米的圆柱通天彻地,撑起整座建筑,直达二楼顶部,大门的上部空间敞开,近十根巨大的梁枋互相穿插,同时还穿过立柱,组成了建筑的骨架,显示出其与我国南方穿斗式建筑样式之间的渊源。

        特别显眼的是其重檐屋顶底下用来支撑伸出的挑檐的“斗拱”结构,竟然是一个竖向扁平的平面状结构,只有往前伸出的部分(建筑上叫做华拱),而没有左右伸出的部件(建筑上叫做令拱),同时还在每一层上加了好多“散斗”分别支撑。为了弥补这个扁平的“斗拱”结构在横向结构上的不稳定,又多加了好几根“横杠”穿过扁平的“斗拱”,这七重斗拱极具视觉冲击力。

         过了东大寺的正门,走过一段甬路,路两边有水池。看到欧美游客很多,小乔说欧美游客的消费没有中国游客多,中国人要住得好,吃的好。前方是中门。

        小乔指向远处金光闪闪的立柱,说那里古代有座塔,塔毁于战火,后来在原址竖起塔刹样的纪念碑。

       中门两侧连着长长的回廊,但要排队走到院子西侧的角门进入。

从中门就能看到一座高大宏伟的大佛殿,正式名称是东大寺金堂,在奈良时代初建时,房屋跨度为11间(88m),因多次被焚毁,现在的主殿是1706年所建。重建后的只有跨度只有7间了,不过总体高度和深度未改变,仍然气度不凡,目前仍然是世界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

不巧遇到大佛殿有法事,很多人在布置场地,虽然正面三扇大门洞开,但不能从这里进入。

        东大寺在建成四百年后,于平安时代末期卷入战乱毁于战火,寺院被毁后可以说是举国震惊,朝野上下一片哀鸿,这之后过了十几年日本进入镰仓时代,一位高僧重源上人立志要重建东大寺。他来到当时的中国南宋,邀请到明州(现在的宁波)的一位建筑师陈和卿赴日,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劳作,终于重铸大佛并重修了东大寺的建筑群。那座南大门是这次镰仓时代重修“硕果仅存”唯一留下的一座建筑原物。

过了不到四百年,室町时代的兵火,又令东大寺的诸伽蓝毁于一旦,为守护大佛而建的屋棚也被大风刮倒,此后风吹雨打又是百年。到江户时代,东大寺的重建再次展开,无奈战乱之后,民生凋敝,大佛殿的规模缩减到昔日盛时的六成。即便如此,前后也花费数十年。

进入明治时代,木造的结构又撑不住了,于是从1906年开始,陆续进行各种大修。终于,历经千年之后,我们依然看到了东大寺。

         大殿正门上部有突出的“唐破风”,造型讲究。唐破风下面有两扇木窗,没有打开,当进入大佛殿后才知道木窗是大佛看向外面世界的通路所在。

         大殿正前方有一只铜制的八角灯笼,巨大而且精美。是大佛殿最初创立时留下的原物。754年,大唐高僧鉴真就是在此大殿前(大概就是这个铜灯笼的位置)设戒坛为圣武太上皇、光明皇太后和孝谦女天皇受戒,随后又为其他僧众五百多人受戒。

       从回廊进入大佛殿侧门,先看到一个巨大的鸱尾。

         庐舍那青铜佛像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日本有一些高大的佛像,都是保持着墨绿色青铜铸造的样子,其实很多原始是鎏金的,战乱中金衣被刮去。现在的庐舍那大佛是第三代,于1692年开光,高16米,宽12米,脸部约有5米,重250吨。高度是第一代大佛的三分之二,第一代大佛完成时据说号称“耗尽天下之铜”。

        佛像左手平置于膝上,结施恩印,右手向前推出,结无畏印。意为庇护万民,慈悲众生。

小乔说大佛头起码被盗了6-10次。确实佛头颜色明显比身子深。这也昭示了东大寺千年风雨飘摇,屡毁屡建的历史。

         我问小乔,再做佛头的时候,会不会与第一次的不太一样了?小乔说不会,造佛像是有图像的,根据佛身的尺寸比例就可以做出佛头来。我想起来在五台山佛光寺里那三尊唐代佛像,其中一尊佛像的头像是直发,就是早期犍陀罗佛像,后来的佛像多是螺发。而东大寺的最早大佛是在中国隋代建造的,又多次被盗,我觉得很可能不全是原汁原味了。

       佛像的莲花底座是奈良时代遗物,每个莲花瓣上都有花纹,近距离看,线条极精细,人物刻画丰满端庄,反应了华严经中表达的华藏世界”的思想。

      庐舍那佛的左侧是如意轮观世音菩萨。

        右侧是虚空藏菩萨,我对虚空藏菩萨很陌生。中国汉传佛教的华严三圣里:中尊:毗卢遮那佛,左胁侍:文殊菩萨, 右胁侍:观世音菩萨。

        还是要请教小乔,原来虚空藏菩萨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在众多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与文殊菩萨的功德差不多。

如意轮观音和虚空藏菩萨造像的宝冠各不同,手印的姿势彼此相似,也是彼此对称的。

庐舍那佛和两位协侍菩萨都是曾经镀过金的,这些镀金都有一些剥落了,但是并也没有重新镀金,剥落就让它剥落着,这点和国内的寺院有点不相同,首先一点得肯定日本近代对历史文物保护得很好,基本是原来的镀金,有剥落也不再贴金,呈现很好的历史感。而国内的有些寺院呢,遭受很大的破坏,为了修复,做不到修旧如旧,因为这是最难的,所以索性修旧如新,我看到五台山台怀镇的那些大寺里的佛像,新得不忍目睹。

四大天王剩下两尊立像,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另外两位天王只有头像了。

  

     大佛殿柱头的斗拱,柱间的柱拱是中日结合的样式,很别致。

        小乔让我们注意大殿的柱子,说在日本比较特殊,木头柱子遇到损坏,通常是换半截新的,但是重建东大寺时因为资金和巨型木材短缺,采取明朝的做法,用铁箍加固大殿的柱子。

看到木柱开裂的缝隙,我给小乔讲了在西藏大昭寺里听到的故事:从很远的地方背着最好的酥油一路磕长头来大昭寺的藏民倒在漫漫长路上了。因为饿,因为冷,因为病。但他们宁可死也不愿意用酥油换取生命,同伴或者其他的信徒敲下他的牙齿,带到大昭寺,将牙齿嵌入大殿的木头柱子里,他们的灵魂会来到佛前依然磕着长头。信仰的力量无可估量。

        小乔指给我们看大佛对面墙上窗户上边的两扇木窗,木窗的位置正对着大佛的眼睛,每隔33年,木板会打开一次,露出佛脸。

      在网上找到大佛看世界的图片,有点像画的。

       我在大同云冈的昙曜五窟看到过类似的景象。第十八窟的外面,从石窗和石门能看到里面一尊魁伟的立佛,让人心生敬畏。洞窟里非常高阔、宽敞,主尊佛像是一大立像,高15.5 公尺。神情庄严,目光睿智,身披世上独一无二的千佛袈裟,1600多年前就安详沉静地站在那里。展现了雄伟的旷野之美,集合起其他民族古老文明的精华,永远讲着拓跋鲜卑的故事。

      大佛殿里有按时间顺序陈列着个木制微缩模型,精细非常。

第一个是奈良时代伽蓝初建时,规模最大,山门、金堂、讲堂、本坊、藏经阁、双塔等伽蓝全套都有。中间是大佛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七重塔,根据记载,两座塔的高度应该达到100m左右。

        再看镰仓时代重修时大佛殿复原模型,虽然规模与初建时几乎相同,而重源上人从南宋请来的建筑师陈和卿的“大佛顶”建筑风格有了体现。那次的重建还包括南大门,重修的大佛殿在1567年毁于兵火,而南大门则保留了下来。

        到了江户时代重建时,由于建筑木材的稀缺,无法采购大树做柱子,所以在柱子周围用柏木板围起来,再用铁环固定,形成柱子。所以正面的宽度减少为57m。规模比最早的建筑小了1/3,而且第二重檐正前面增加了唐破风的装饰。

我问小乔为什么重建时没有完全按照初建的规模,越来越小了?小乔说没有钱了,东大寺多次被毁,木构殿堂多破破烂烂的,剩下大佛孤身在风雨中飘零近百年。直至江户时代(1603-1868),江户幕府才允许对东大寺进行重建,只不过当时国家的财力已经无法重现奈良和镰仓时代寺院的辉煌。

怪不得大佛的头都被盗了好几次。

        在一根大柱子下面围满了人,还有孩子们的笑声、喊声,原来柱子下面居然有个洞,据说与大佛的鼻孔一样大。小乔说有四百多年了,钻过这个洞也是祈福。

        来大佛殿的男孩子都要去钻一下,只见两个老师各把一头,女老师负责送进洞,男老师负责拉出洞,孩子们可高兴了。听说钻过这个洞的小学生之后会逢考必过。哈哈。

发两张朋友在东大寺旁边若草山上拍的照片,俯瞰大佛殿。

      远眺夕日下的奈良。

         在日本的同学告诉我,东大寺附近的氷室神社里,居然有甲午战争中镇远舰的一个炮弹放在里头,我们这代人少年时都看过电影《甲午海战》。

1894年的9月17日,甲午战争的关键之役——黄海大战爆发。 那一年,号称“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一败涂地。这场最终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结束的战争,成为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既深刻影响了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也深刻改变了此后中国的发展道路。

甲午海战是中国人心里永远的刺,决定放弃去看东大寺的二月堂,一定要去看这枚炮弹。

来到氷神社,参照同学发来的图片,在拜殿前一个不太显眼的角落看到了甲午遗存 -- 原属于北洋水师战舰的炮弹。

         炮弹旁边有个日文说明牌,请同学翻译过来:由德国伯尔铿造船厂制造的清国海军战舰“镇远舰”船坚炮利,号称当时东洋第一,日清战争中给(日本)帝国海军造成重大威胁。该舰主炮(炮弹)为克虏伯造,黄海海战时曾一发直击日海军旗舰松岛号(致九十余名死),后于威海卫搁浅,被掳获后作为日本海军战舰使用。这颗炮弹系该舰退役时卸下,曾置于(原文是奉祀于)本神社西侧祭奠本地战死者的招魂社前。

        1884年10月17日,“镇远”舰驶入威海港,不慎触礁受伤。这时旅顺船坞已被日军攻占,“镇远”舰致伤上千处,无处修理。林泰曾,这位访日时被日本海军界誉为北洋水师“宝刀”的大清海军将领,以“战局方棘,损伤巨舰”引咎含恨自杀,年四十四岁。“死之日,知与不知,咸为扼腕”。

1885年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掳去,编入日本舰队,成为日本海军第一艘铁甲战列舰,参加过在神户举行的海军大校阅,并参加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服役日本海军十七年。一九一二年四月六日被拆解出售,“镇远”舰指挥舱中的陈设炮、大清海疆图等文物交付日海军部纪念馆保存,令人发指的是“镇远”舰所遗铁锚、锚链被日本政府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以此羞辱中国人。

      我们默默看着这枚炮弹,有太多的酸楚,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冰室神社的外面有个压水井,让插过队的几位倍觉亲切。小乔讲起小时候在农村的奶奶家住,为奶奶压水和干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儿,回忆也有甘甜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