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于枢用草书写的《归去来辞卷》,笔法灵动多变,笔势似水流云转!

 书画博学 2025-05-13 发布于广东

公元 1246 年,金朝汴梁城内,一名男婴诞生在鲜于家族。他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大书法家鲜于枢,他的祖籍原是在河北涿州,金末战乱导致他随家人颠沛流离,早年经历的动荡为他塑造了坚韧不拔、不拘一格的性格。

图片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最为出色,中晚年时期书风曾一度受赵孟頫影响,他们在杭州相遇以书会友,成为了致交好友,成为书法圈的美谈。

元初时期的书坛仍吹着宋末“尚意”之风,而在之后提倡书法复古的浪潮之下,除了赵孟頫其中还有鲜于枢,而鲜于枢比赵孟頫还早学古人书法。

赵孟頫之所以学二王,学晋唐之风也是在鲜于枢的建议之下,所以二人后期的书法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只是赵比鲜的名气更大,让很多人觉得是鲜后来学的赵。

图片

在他们几人的倡导之下,复古浪潮汹涌澎湃,书法家们纷纷摒弃宋朝书风的 “丑书” 倾向,沉醉于对晋唐书法韵味的追寻。鲜于枢置身其中,与赵孟頫、邓文原并称 “元初三大家”。

赵孟頫曾坦然表示:“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 二人于墨香之中携手研习,鲜于枢对赵孟頫书法风格的塑造影响深远,其直言不讳的指点使赵孟頫从宋高宗书风的桎梏中解脱,奔赴晋唐书法的壮阔天地。

图片

鲜于枢自幼痴迷书法,不入仕时便开始系统临摹古帖,从唐人楷书起步,后追溯东晋二王笔法。他坚信书法是情感与生命体验的交融,而非单纯的笔画堆砌。在野外偶遇泥淖中挽车之人,车轮的稳健运转激发了他独创的 “中锋回腕” 笔法。

但是他嗜酒,酒酣耳热之际,他笔下的字仿若有了灵魂,狂放不羁,如龙蛇狂舞。其草书《石鼓歌》,笔势如疾风骤雨,墨色浓淡相宜,刚柔并济,既有怀素的飘逸,又饱含北方的豪迈,彰显出他对书法的深刻理解与创新。

图片

看看看,又是一位需借酒才能写出好的草书作品的,看来酒与书法才是佳配,怀素创作喜饮酒,李白亦如是,张旭也是,这回定板了,以后写字前得买点酒来喝。

公元 1300 年,大德庚子年,鲜于枢创作了《归去来兮辞卷》。这幅纸本墨迹长卷,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品书陶渊明辞赋,其草书虽学怀素,却自出机杼,尽显晋人韵味。

图片

此作笔法灵动多变,行笔间流露出潇洒自如之态,笔势似水流云转,点画间尽是情感的自然抒发。章法布局疏密得当,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和谐相融,营造出疏朗清空的美感。

用墨或浓或淡,线条富有变化,层次分明,立体感十足。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本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鲜于枢将其书于笔端,仿佛与陶渊明隔空对话,共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此作是他以草书的形式写成,而赵孟頫也曾以此文创作出了传世佳作,是以行书写就。此二人创此二幅,可谓是行草双绝唱,是学行书和草书的不二佳选。

图片

鲜于枢一生仕途坎坷,三次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而被罢官,他刚直不阿、不谙官场逢迎的性格使他成为官场的 “异类”,却深得百姓拥戴,被尊称为 “我鲜于公”。

图片

他为百姓谋福祉,不计较个人得失。仕途的挫折,让他将满腔热忱倾注于书法。37 岁后,他定居杭州,筑 “困学斋”,远离官场纷扰,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书法技艺达到巅峰。1302 年,他走完传奇一生,留下了不朽的书法作品和对书法纯粹热爱的精神遗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