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及曾国藩,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的是他朴实憨厚的形象和稳健处事的风格。然而,这位历史人物在管理方面的才华却鲜为人知。实际上,曾国藩深谙“驭人术”的精髓,他坚信,真正的驭人之道并非在于权谋之术,而是通过以下三种行为来感化并引领他人。 #01 利可共而不可独 共享机制设计 在湘军初建时,曾国藩面对一群来自湖南乡野的农夫,他们既无军纪,也无斗志。彼时清廷常克扣军饷,士兵食不果腹,将领中饱私囊,军队形同散沙。曾国藩深知,若不能解决“利”字,再高的理想也是空谈。 于是,他立下铁规:湘军士兵月饷四两二钱,远超朝廷标准,且绝不拖欠。每逢发饷日,他亲自监督,银钱堆在帐前,士兵按册领取,分毫不差。 1854年湘潭之战前夕,军饷因朝廷拖延未能到位,曾国藩竟变卖家产,凑足银两发放。士兵们震惊不已,军中士气大振,此战大捷。后来湘军攻克安庆,缴获太平军库银数十万两,部将建议留作军资,曾国藩却下令全部分赏将士,自己分文不取。 有人质疑:“大帅何以自处?”他答:“利之所在,众必趋之;利之所共,众必死之。”最令人心折的是,他设立“湘军恤忠祠”,凡阵亡者,家属终身领饷,子弟可入湘乡义学。1864年天京陷落时,数百湘军老兵自愿断后死战,临终高呼:“为曾公死,值了!”他们卖命的不是朝廷,而是一个真正让他们相信“利可共”的人。曾国藩的共享机制,看似散财,实得人心;看似让利,实聚大势。百年后,这一智慧仍启示我们: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你能占多少,而在于你肯分多少。 #02 宏奖人才,诱人日进 养型组织的构建 阶梯式培养:李鸿章'三改文稿'的锤炼 1859年,李鸿章初入曾国藩幕府,自负才高,草拟奏折常一挥而就。某夜呈递军报,曾国藩提笔连批'浮夸''不实'八字退回。李鸿章不服,改写后再送,竟被当场撕碎:'文如积薪,后来居上,尔文何曾居上?'李鸿章彻夜重写,第三稿仍被曾国藩删改大半。次日,曾国藩却将终稿抄送全体幕僚:'少荃此折,可作范式。'李鸿章晚年回忆:'吾平生奏议,尽得师法于此。'幕府学堂的'日课夜批',让狂士懂得了'拙诚'二字的重量。 个性化激励:鲍超的'激将封侯术' 悍将鲍超出身草莽,作战勇猛却桀骜不驯。1860年太湖之战前,鲍超称病避战,曾国藩当众掷下佩刀:'人言鲍超非真病,乃畏死耳!'又私信激将:'若此战胜,吾当奏请天子,为汝题'虎威将军'匾。'鲍超闻言暴起,赤膊冲阵,大破太平军。战后曾国藩果然亲题匾额,却暗中叮嘱:'鲍超如烈马,衔勒不可过紧,亦不可过松。'后鲍超七次血战皆捷,终成一代名将。 容错机制:李元度的'败军复起' 1861年徽州失守,李元度擅自撤军,曾国藩含泪参劾:'法不可恕,情实可悯。'众人以为李元度仕途尽毁,曾国藩却私下资助其家,并致信:'譬如舟行遇风,浪息仍可扬帆。'两年后力排众议,保举李元度复出。李元度痛改前非,在贵州平定苗乱时身先士卒,最终官至布政使。曾国藩在日记中反思:'用人如医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一'文火慢煨'的智慧,让多少'败将'终成栋梁。 #03 身教为先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1853年湘军初创时,曾国藩发现士兵纪律涣散,常有赌博、斗殴之事。某夜巡营,他撞见几名亲兵躲在帐内推牌九,众人吓得面如土色。按军规当杖责四十,但曾国藩却当众自罚:'吾为统帅,教化无方,当先受责!'说罢自褪衣袍伏地,命军法官责打二十军棍。全军震动,那几名亲兵痛哭流涕自请加倍受罚。 次日黎明,士兵们发现统帅仍一瘸一拐地准时出现在校场,背上血迹未干却坚持亲自督导操练。盛夏酷暑,他拒绝幕僚准备的凉棚,与士兵同站烈日下;寒冬腊月,他带头拆掉中军帐的棉帘,与士卒同受风雪。最令将士动容的是,每次战后他必亲至伤兵营,为士卒换药喂饭。 1860年祁门之战,军中断粮三日,曾国藩将最后半袋糙米分给伤兵,自己与幕僚啃食马料。部将刘松山含泪记录:'大帅食麸糠时,麸皮刺破唇舌,血染白须犹强咽之。'正是这种'行胜于言'的身教,让湘军上下甘愿效死,创造出'结硬寨,打呆仗'的独特战斗力。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立威不难,难在立信;立信不难,难在立身。'他用三十年的躬身实践证明:真正的领导力,从来不是命令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