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初,鉴于徐州战场局势不断恶化,杜聿明就向老蒋提出,把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从徐州战场上撤出来,这样的话,即便局势进一步恶化,起码能保全这三个兵团,对此,老蒋出于无奈,只得表示同意。 不过,在具体执行撤退计划时,杜聿明留了一个心眼,他没有按照国军国防部制定的路线撤退,而是准备出徐州后走萧县到永城,再从永城到涡阳,最后到蒙城一带。 杜聿明之所以如此,一来是为了保密,二来则是为了避免老蒋中途干涉,为此,他在出发时还特意下令关掉了电台和切断了电话线。 结果令他没想到的是,老蒋居然用空投的方式给他下达来了一份手令,而这份手令,彻底改变了杜聿明的人生。 ![]() 一、从天而降的“枷锁” 在决定撤离徐州这件事上,杜聿明还是相当高明的,早在当年的11月底,他就向老蒋建议,先让黄维扛一段,吸引住中野和华野的火力,然后把邱、李、孙三个兵团赶紧撤出来,只要速度快,那么到时候就能以淮河为依托发起反击,这么一来,便能解黄维之困。 并且他还特意强调,如果决心要撤,那就撤的干脆果断点,千万不可恋战,更不要考虑回头,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尽快脱离战场。 而在得到老蒋的同意之后,杜聿明的动作也很快,回徐州后马上就部署了行动计划,要求各部先在11月30日白天发动全面进攻,以此来迷惑华野,与此同时也做好撤退准备,到当天晚上后说走就走。 尽管在撤退时出现了不小的混乱,但总体来说,杜聿明的突然撤离,确实给华野带来了一些麻烦。 当时的华野,除了三个纵队正在配合中野全力围歼黄维之外,其他部队则分布在南北两个方向,用以阻击援救黄维之敌,而杜聿明突然从徐州撤走,就让华野一时半会赶不过来。 而为了堵住杜聿明,华野九个纵队可以说是拼了命的进行追击,但毕竟两条腿的速度比不上四个轮子的速度,杜聿明当时如果坚持不停继续走,还是有一定几率能逃出去的。 结果,在12月3日这天,局势发生了变化。 在出徐州后,杜聿明于12月2日抵达孟集一带,由于连续两天的急行军,整个部队极度疲乏,因此在邱清泉等人的建议下,杜聿明决定在孟集休整一晚。 正是这一晚,让华野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曾任74军(孟良崮战役后重建)军长的邱维达,在被俘后就回忆说,“这一停顿,恰如黄百韬在新安镇的撤退一样,弥补了解放军的时间差,缩短了追击距离”。 而邱维达所说丝毫不错,在华野下达追击命令时,已经是12月1日,且由于各部队距离徐州较远,因此就算拼了命赶,但也不可能马上赶到,而杜聿明在孟集的休整,正好弥补了这个时间差。 到了12月3日一大早,杜聿明下令部队迅速启程,直到此时,杜聿明在时间上依旧占据领先,只要他不停继续跑,并拼着损失一部分后卫部队,还是有一定概率跑出去大部分的。 结果就在他准备出发的时候,一架国军飞机飞抵孟集上空,老蒋的亲笔手令来了。
这手令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要求杜聿明停止前进,转头去救黄维,而在接到这个手令之后,杜聿明可以说是相当的郁闷。 以他多年的军事经验,一眼就看出回头救黄维是寻死之道,届时别说救出黄维了,自己也将全军覆没。 但明白其中利害又能如何?杜聿明不敢也不可能不按照老蒋的意思去做,况且,如果不救黄维,就算自己突出去了,到时候老蒋还是会把12兵团覆灭的责任全部按在自己头上,这种事情,杜聿明已经见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想了半天,杜聿明干脆也不想了,既然要求自己去救黄维那就去,至于结果如何,到时候再说吧。 之后,又经过开会、下达新的指令等等,杜聿明部真正出发的时间,已经是12月4日,而此时的华野,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杜聿明部的包围,并在一步步压缩下将杜聿明部包围在了陈官庄一带,并最终将敌全歼,而杜聿明也自此成为俘虏。 ![]() 二、杜聿明的感触 论军事能力,杜聿明在国军诸将中能排在前列,而他的陈官庄被俘,更多的是老蒋的责任,但不管怎么说,杜聿明的人生由此开始转向。 被俘之后,杜聿明经过10年的改造,于1959年首批获得特赦,同时与他获得特赦的,还有他在黄埔军校时的同期同学宋希濂。 改造期间,虽说杜聿明和宋希濂表现的相当好,也逐渐明白了蒋家王朝覆灭是必然的结果,但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们对于自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术、战略上,究竟输在哪里,并不是特别清楚。 而1973年的韶山之行,解开了杜聿明心中的这个谜团。 韶山毛主席旧居陈列馆里,不仅有与毛主席相关的文物、影像等资料,还有一间专门介绍解放战争的图片陈列室。 而当工作人员带着杜聿明和宋希濂准备参观这个陈列室时,一开始,宋希濂还有点不想进去。 对此,杜聿明十分奇怪,就问宋希濂为啥不想进去?而宋希濂的回答,也代表了多数国军将领的想法,“败军之将,看了只有尴尬”。 听到宋希濂这么说,杜聿明倒是笑了,他没想到都这么多年过去了,比他小三岁的宋希濂,还会拉不下面子。 不过最终,在杜聿明的劝说下,两人还是走进了这间陈列室,而在参观过程中,杜聿明和宋希濂又一次更为直观的感受了当时毛主席的运筹帷幄,再结合自己的经历,让两人有了一个同样的感触:
为什么两人会有这样的感触呢?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解放战争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而作为老蒋手下的将领,他们太清楚老蒋是如何用人和做战略规划的。 而通过此次参观,他们自然就会拿毛主席在用人和战略规划方面,与老蒋进行对比,而这一对比,就对比出了差距。 以用人为例,老蒋用人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非心腹不用,也就是必用“黄埔系”将领,非“黄埔系”者,即便再有能力,在老蒋眼里都不能信任。 而毛主席用人,从来都是“五湖四海”,这就让不少优秀的将领能脱颖而出,比如曾泽生将军和他的部队,在成了毛主席的兵之后,这支本来被老蒋视为“杂牌军”的部队,成了志愿军中“铁军”50军,打出了“地表最强防御”的优秀战绩。 除此之外,毛主席用人向来是放手去用,关键时候还会大力支持各将的不同意见,但老蒋在这方面,却是另一个样子。 这一点,杜聿明感触最深,国军三个兵团覆灭于陈官庄,正是因为老蒋的横加干涉和强行指挥,而这种例子,在解放战争时期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而让杜聿明感触最深的是,毛主席从未上过军校,却能用兵如神,能做到这一点,不是战神又是什么呢? ![]() 三、“把这句话留给后人” 其实不只是杜聿明,在双堆集战役中被俘的国军12兵团司令黄维,也有同样的感触。 1948年12月15日,也就是杜聿明被包围在陈官庄的同时,被围在双堆集的国军12兵团,在我中野、华野的合力进攻下覆灭,该兵团司令黄维被俘。 被俘之后,黄维也接受了改造,不过相较于同时接受改造的其他将领,黄维在思想上极为顽固,始终认为战败非己之错,甚至还扬言,“各退三十里再打一次”。 但在1975年,黄维在去往西柏坡,参观了当年毛主席的作战指挥室之后,他才真正的服气。 这个作战室,没有富丽堂皇,更没有高大上,只是一部电话、几张地图和一些桌椅板凳,由于当年条件差,那种绘图用的红蓝铅笔,都得靠缴获才有,有时候用完了,就用红蓝毛线代替。 但就是在这一间毫不起眼的作战室里,毛主席指挥了三大战役,战胜了兵力、装备皆占优势的国军部队。 这一刻,黄维才彻底明白,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不在于装备兵力等外在因素,而是在于统帅,更在于民心,正是明白了这一点,黄维临走时不住的说,“国民党败的不冤,我黄维输的更不冤”。 ![]() 参观结束后,杜聿明告诉工作人员,“我有句话,想请你们留给后人”,当工作人员问他什么话时,他说,“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而在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上,杜聿明、黄维位列其中,并且,两人也被安排为伟人守灵,而在数年后两人分别去世,在他们的悼词里,多了一个其他被俘国军将领没有的称谓,“同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