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目疾病,仍因卫气稽留,仍属两线问题

 熙越 2025-05-13 发布于上海

从开始讲李东垣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还从未涉及到他治目疾。

最初我就介绍过,东垣口碑最高的三大项目是:伤寒、痈疽、眼目疾病。

但在过去那么多时间里,本号写过的文章几乎涵盖到了东垣留下的所有治验,或多或少,却唯独尚未谈及过丝毫他治目疾的内容。

因为这需要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必须包括对于两线的突破,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但即便如今算是已经过渡到两线有一段时间了,但要在认知层面上将其贯通至每一个细分领域,也还是需要时间。所以,有时候必然比我所期待的要慢一些。

就比如,对于目疾的处理治疗手法,仍然不离于两线这件事儿。

第一次如梦初醒,是在介绍东垣与丹溪自治案对比的那篇文章之后,参《医家们的自治案,竟也是其毕生的缩影丨东垣医案17vs.丹溪医案1》。丹溪用吐法解决了他过劳后食用酸涩之味导致的睾丸肿大,在医案的末尾他补充道,此法亦“大效”于酒伤。

这就让我想起元代医家吕元膺治某人酒后“视物倒植”案,用的正是吐法,参《吕元膺十五则医案之集按》。

我们以前将视觉的异常,比如将1看成叠影的11,将正的看成倒的或歪的,诸如此类,解释为是因胆为中正之官,胆伤则视觉会出现偏倚。吕元膺确实也将此证解释为是酒伤胆,致胆颠倒,因此视物亦呈现颠倒。

但从治疗手法上来说,吕元膺所用的吐法,并不异于古今绝大多医家所使用的吐法。只要病机是实邪阻滞,且适用吐法给予出路,即可用吐法,而并不论具体是什么病证。丹溪用吐法来治睾丸肿大,吕元膺用吐法来治视物体倒植。

当我第一次意识到,所谓的因“胆主中正”失常而出现视觉异常,与丹溪因伤于过劳饮食而出现下焦经络不通,两者本质完全相通时,我才终于得以贯通到“眼目”的领域。

接下来需要验证的是,是不是所有的眼目疾病治疗皆为两线。

于是我将记忆所及的本号介绍过的相关医案一一回想了一遍,并找出手头上各种古今类案集查看其中的眼目门。结果当然不出意料之外,除了极个别案例直接使用了外科手术法。

因为,确实不可能存在,两线以外的气机问题。

接下来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诸方,其中大概超过一半都出自于本号曾介绍过的医案。

1麻杏石甘汤

2麻黄汤

3麻黄附子细辛汤

4吐法(藜芦瓜蒂)

5礞石滚痰丸

6二陈汤加酒连、酒芩、天麻、滑石、吴茱萸、竹茹、枳实

7白芥子、醋

8柴胡、白芥子、栀子、白术、茯苓、陈皮、白芍、甘草

9夏枯草、香附子、甘草、细茶

10夏枯草、香附子、甘草、细茶+灸厥阴少阴两经

11当归、桃仁、五灵脂、酒大黄、肉桂、柴胡

12四物汤加人参、苏木、桃仁、红花、陈皮

13白术、黄芪、茯苓、陈皮、附子

14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熟地、天麻、杜仲、牛膝、酸枣仁

15大剂人参膏

以上十五方,假如我不告诉你它们所治的主症都事关眼目,你是不是完全不可能想到?

想不到就对了~

因为,正如在《百合病》篇里所说的,中医要解决的不是症状本身,而是导致出现该症状的两线问题。

咱先用不戴两线眼镜的旧眼光来看看这些方子:

1~3是伤寒论方,主治风寒表证;4~8偏于治痰,化痰行气降气;9~10疏肝解郁,针对肝气郁滞;11~12活血化瘀下瘀;13~15大补气血阴阳。

再具体来看看这些医案:

1麻杏石甘汤

来自于范文甫的《范文甫专辑》,医者为范老本人。

当年在宁波有位眼科名医姚和清,因其医术高超,每日门庭若市。某日有患者因双目红赤来找姚医生,却接连治疗一周都没有丝毫进展。姚医生便认为应该是由内科疾病引起,遂将病人推给了范文甫。

范文甫认为此证属肺火上蒸,遂以麻杏石甘汤与之。连服三剂,病人目疾痊愈。姚医生无法理解为何内科治法可以解决目疾,便来请教范文甫,更是自此以后,拜范文甫为师,学习内科治法。

此案范文甫对姚医生给出的答案是,中医治疗须秉持整体观念。

那我们不妨可以再进一步探求自问:所谓的整体观念究竟是什么?

2麻黄汤

来自于郭博信的《中医是无形的科学》,医者是郭老的老师李可。

病人长年有高血压,一次因暴怒而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抢救后苏醒,但双目暴盲。李可根据病人寒战、水肿、咳逆无汗,使用了麻黄汤。病人服用后汗出小便通,随之头目肿痛皆罢,目赤亦退,血压复常,可以看到到模糊人影了。

李可之后转用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完全复原了病人的双眼视力。

此案为什么用辛温的麻黄汤,可以解决病人的头面肿痛与目赤呢?或者反过来问,为什么病人会出现头面肿痛、双目模糊肿赤呢?郁热是哪里来的,为何而来?

3麻黄附子细辛汤

来自于沈源的《奇症汇》,医者为沈源本人。

病人某年春天患目痛,前医予以凉药。病人服用后不但没能止痛,双目更是突出框外,痛不可忍。沈源诊其脉,两手沉微,便认为是“肝肾受寒”,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两剂而愈。

我们知道,凉药属于清降药,性能降行。那为什么此证服用寒凉后,病人的气机不但未降,反而更为升逆,气火盛到将双目逼推出了眼眶呢?

这股暴逆的力量,从何而来?又为什么服用辛温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反而能取得气火的降行?

4吐法

来自于俞震的《古今医案按》,医者为元代医家吕元膺。

病人某次大醉后,尽吐饮食,睡醒过来后发现自己的视觉出现了异常,看东西都颠倒过来了。吕元膺诊其脉,左关浮促,余部皆无恙。

这个脉象既像是风邪未解,又像是肝气郁结。实际上就是痰湿阻滞气机,气郁不畅。

应该是那次大饮大醉大吐后,伤到了正气,以致于饮食积滞难化而留滞于中上二焦。

吕元膺认为病人在酒伤后,胆腑颠倒所致,须以吐法复正其胆腑。遂以藜芦、瓜蒂为粗末,水煎服。病人服后涌吐,吐后视觉即恢复正常。

气血至于目,则目能视。双目的视觉异常,说明流经双目的气血出现了异常。那此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气血运行,导致气血无法正常循行于眼目呢?

5礞石滚痰丸

来自于沈源的《奇症汇》,医者不明。

病人视物斑驳,看清一色的墙壁仿佛满壁皆为莲花。医者认为此属痰症,服以礞石滚痰丸而愈。

此案与案4的吕元膺用吐法案,高度相似。但本案不用吐法,而用了坠痰下痰法。

6二陈汤加酒连、酒芩、天麻、滑石、吴茱萸、竹茹、枳实

来自于孙文垣的《孙文垣医案》,医者为文垣本人。

病人眼目赤肿,太阳穴疼痛,大便不通三日,经期长于平时。前医为眼科专科,却越治越糟。不但没能消肿,病人右眼长出一个白泡,突出于眼睛,直至与鼻端齐平,长达二寸多。同时,还出现了眩晕呕吐等症状。前医见状,吓得赶紧辞行。

孙文垣诊其脉,两寸关脉俱滑大有力,两尺沉微。便认为此证是痰火冲逆,须清镇痰火。前后共用四剂药,皆不离于化痰行气降气。

结合前几案来思考下,是什么导致了1范文甫案里的目赤?是什么导致了2李可案里的头目肿痛与目赤?是什么导致了3沈源案里的双目突出于眼眶?

那么,这里又是什么导致了病人的右眼生出白泡,突出眼眶,并越长越大?

这些背后的异常力量,来自于哪里?医家们又分别是怎么解决的?

7白芥子+

来自于俞震的《古今医案按》,医者为唐代医家赵卿。

我曾在《那些使用“醋”的古案们》一篇里说白芥子+醋,就好像极简版的二陈汤。白芥子相当于半夏陈皮,醋相当于乌梅。

病人长期嗜吃生鱼片,遂出现了胸膈不畅视物昏花的症状。赵卿施以巧法,令病人在不知不觉中频频饮下了白芥子醋。病人服用后,顿感胸中豁然,随之眼花即愈。

此案可与案456互参,看看医家们是如何解决导致眼目气血供应异常的痰湿阻滞的?

8柴胡、白芥子、栀子、白术、茯苓、陈皮、白芍、甘草

来自于沈源的《奇症汇》,医者不明。

与上面6孙文垣案的病情差不多,这位病人也是眼内长出了赘肉,突出于眼眶,长达一寸。医者在外科点药之外,还令其服用了“舒郁全睛丹”,组成即为:柴胡、白芥子、栀子、白术、茯苓、陈皮、白芍、甘草。

该案医者说用此方来“舒其肝胆之气,而又泻其火与痰”。

本案可以与6孙文垣案互参,皆为化痰行气降气法。针对文垣案提出的问题,也同样适用于本案,可结合思考。

9夏枯草、香附子、甘草、细茶

来自于孙文垣的《孙文垣医案》,医者为文垣本人。

此案位列文垣医案集的第一则,确实非常经典,尤其是当我现在戴上东垣眼镜回头再看的话。

两位好友小川小峰在同一时间患上目疾,红肿,太阳穴痛,目上有白翳覆盖。其中小峰之脉,濡而缓大,两眼的血丝直贯瞳仁,到了傍晚则疼。

文垣根据小峰的脉象,认为病人素体气虚,因而没用寒凉降泻等法,而是使用了清解头目的夏枯草香附子等药味。

此方以香附子夏枯草之辛来疏散上焦气机,以夏枯草甘草细茶之苦甘凉来清降逆火。

以小峰的脉象,若是过用寒凉降泻,就很可能导致出现3沈源案的结果:越用清降越伤中气,中气越伤而火越冲逆。

小峰服用两剂后痛止,文垣再以大补气血阴阳之药,八日而愈。

此案若是东垣来治,应该会两方合二为一。具体等到之后介绍东垣治法时,再来具体展开。

本案所用的香附子夏枯草,其实可以与案1范文甫用的麻杏石甘汤互参。不同的地方在于,本案的两线问题,都要轻于范老案的两线问题。所以,麻黄变成了香附子,生石膏变成了夏枯草。

不妨也来自问下,此案之目赤背后的“火”,因何而生?又因何而解?

10夏枯草、香附子、甘草、细茶+灸厥阴少阴两经

来自于楼英的《医学纲目》,医者为楼英本人。

本案是在追溯9孙文垣案用方时发现的。

病人眼目疼痛,连及眉棱骨,且半侧头部亦有肿痛。白天症状不明显,一到晚上就疼得厉害。

楼英本来根据病人疼痛的症状与位置认为是阳明经之火,便外用黄连膏,但不效反更甚。

其实现在来看,晚上发作更甚,是因晚上天地之气偏于降沉,致卫气稽留更甚,从而阴火更甚,所以晚间发作严重。

楼英后来改用了灸法与汤药,后者即是夏枯草、香附子、甘草、细茶。

相比9文垣案,此案的卫气稽留情况更甚,因而额外用了灸法。

但文垣案的思考问题,同样适用于此案。

11当归、桃仁、五灵脂、酒大黄、肉桂

来自于沈源的《奇症汇》,医者为沈源本人。

病人是产后出现了两目视物异常,笔直的物体看上去却是弯曲的。前医治了两个月,无效。沈源诊其脉,沉涩,便认为此证是因“瘀血阻折肝胆之叶”所致,须通下瘀滞。

遂用“当归、桃仁各三钱,五灵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肉桂各一钱,以行其瘀;柴胡八分以舒其肝”。病人服用一剂后,通下黑血成块者数次,视觉开始恢复正常。再一剂后又通下数次而完全恢复正常视觉。

沈源说他是参考了上述4吕元膺用吐法解决视觉颠倒案,并结合病人发病于产后,想必其在生产之后尚有瘀血滞留体内而未能自行排出,于是确定使用行气下瘀之法来解决此证。

其实早在唐朝,还有一位可供借鉴的大佬医案,即来自于孙思邈。

孙真人曾治某后宫嫔妃的眼疼一证,众医皆不能愈。孙真人诊其脉,发现其肝脉弦滑,又询问得知其月经已有三个月没来了,于是确定眼疼是经血不通所致,使用“通经药”,令“经行而愈”。

不过,同样是瘀血阻滞引起的眼目疾病,视物弯曲侧重于气血供应不足,眼目疼痛则侧重于阴火上冲。当然,两者背后的机理是相通的。

本案之阴火为瘀血,但又可与4吕元膺用吐法治视物颠倒案、5礞石滚痰丸治视物斑驳昏花案、7赵卿用白芥子醋治视物昏花案,进行互参,尽管后三者之阴火为痰邪。

12四物汤加人参、苏木、桃仁、红花、陈皮

来自于俞震的《古今医案按》,医者为朱丹溪。

病人平日嗜好喝热酒,一日忽然目盲,脉涩。丹溪认为酒伤胃气,且致污浊死血阻滞于里。瘀滞阻滞太甚,从而导致了暴盲。

先以苏木汤调服人参粉末,病人服用两日后,鼻子与两个手掌皆呈紫黑色。丹溪认为是瘀滞已通行开来,因而转用“四物加苏木、桃仁、红花、陈皮煎,调人参末服”,行气活血下瘀,数日而愈。

比起案11沈源治产后瘀滞而视物弯曲,此案要严重得多了。胃气重伤瘀血阻甚而暴盲,因此,不能上来就先用通降法,要先大力补气与行气,借助元气将瘀血推散开来,再行下瘀法。

此案使用的次第,也就是本号所说的,先逆转卫气线的虚实,再泻阴火。

因而与案11相比,本案的卫气线问题更为突出。

13白术、黄芪、茯苓、陈皮、附子

来自于俞震的《古今医案按》,医者为朱丹溪。

此方看起来是治寒湿的,跟眼睛有啥关系呢?

这位病人某年秋天的某天早上起床后,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东西了。着急得不行,缓和了片刻后,才能得以看到人影,但视线模糊到连自己面前的食物都已无法辨认了。同时,胃口大减,神思极倦。

如此五日后,由丹溪诊疗。丹溪诊其脉,缓大,一息四至以上,重按则散而无力。便认为此证起于“受湿”,即受到了寒湿之邪所致。

询问之下得知病人半个月前曾睡卧于潮湿之地,丹溪便确定了此证的病机。遂以“白术为君,黄芪、陈皮为臣,附子为佐,十余帖而安”。

看来本案之气血无法供及眼目,是因寒湿所阻。

那我们通过丹溪的用方,试着来回答下,究竟什么是所谓的“寒湿”?

阴火之湿邪+卫气之稽留,且后者的问题大于前者的问题,是为“寒湿”。反之,同样的组合,若是阴火线的问题大于卫气线的问题,则为所谓的“湿热”。

14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熟地、天麻、杜仲、牛膝、酸枣仁

来自于《陆氏三世医验》,医者为陆祖愚。

上面13丹溪案里,病人里阳虚之象已经比较明显了,而此案从方子组成来看,更是两线均告急,与当年王孟英治《周光远》的情况差不多。

那说明此案病人的症状,也和周光远差不多咯?

确实如此。

病人因过劳,某日突然昏仆在地,后虽被搀扶起来,但终日卧床懒于言语。前医以消痰搜风之药治之,反增冷汗如雨,惊惕振掉,昏不知人。

冷汗的机理,还记得么?

凡是见到“冷汗”,皆可直接推论为:极度严重的卫气稽留,且往往急暴。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已经半只脚踏进阳气欲脱了么,但和眼目又有啥关系呢?

此人在发病时,即出现了“视一人如两人,视一路为两路”,看到自己家的大门有两处,不知该从那扇门进去,随后卒然扑到在地。

陆祖愚诊其脉,左寸浮大,按之无神,余脉俱迟弱而空,便断为“虚脱”,“宜培正气为主”,遂拟出了“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熟地、天麻、杜仲、牛膝、酸枣仁等味”。

尽管此方有着明以后的陋习,老读者应该知道我指的是什么哈。不过,整体来说,属于两线兼顾,即大力扶持了卫气线,亦同时解决了阴火线的暴逆之势。

病人服用两剂后,冷汗即止,之后逐渐恢复识人与言语等。

本案之气血不至眼目的背后,是极为严重且急暴的卫气稽留。

15大剂人参膏

来自于俞震的《古今医案按》,医者为朱丹溪。

14陆氏案有着明以后的陋习,难道明以前的医家们不会这么拟方么?

没错。

比如本号多次提及的丹溪治某暴汗脱证,用的是一味人参膏,外加气海穴灸法。

同样的,此案丹溪也是用的人参膏。

与案12丹溪用行气下瘀法一样,皆为忽而暴盲,但此案要更为严重急暴。

病人为老年人,某日忽而目盲,除此以外竟然没有其他任何异常。丹溪却认为此证甚是凶险,属于元气欲脱的大虚证。必须急补,遂急煎人参一斤为膏,令其频频连服。

病人服用两日后,眼目稍能看见了。但许是因为别无他恙,病人很快被其他医者轻易忽悠,认同其为痰火证,而绝不可能是元气欲脱,遂改服含有青礞石的药。丹溪听说后,表示病人必然命绝于当晚。结果,果然如此。

总结:

在抵达两线之前,更早之前,我在远程诊断时,尤其面对说不清寒热的小孩子,会以眼中含泪来确定风邪仍未解。

那时候我绝想不到,所谓的“风邪未解”,其机理竟然普适于一切眼目疾病。

因为,所谓的“风邪未解”,即卫气稽留。而只要处于卫气稽留范畴,就不离于两线问题,而且两线问题必然同时存在。

具体区别在于,是要更侧重于卫气线问题,还是要更侧重于阴火线问题;要解决的是具体什么阴火,以及,须升的是具体什么层面的阳气。

本号曾经说过,假如黄元御当年碰上的医者是李东垣,那他根本不可能放弃仕途,选择从医,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给他这个放弃的条件,东垣上手就能立刻治好他。

当年黄元御备考科举,长期过劳。初入秋天的某日,忽而左眼红涩。三日后,色红如血,眼周肿起。没有其他任何明显不适,既没有口干欲饮,亦不觉烦热口渴。

用我们现在的两线眼光来看,过劳重伤卫气线。卫气线不升→阴火线不降,从而眼目红赤而肿。

结合没有任何其他热象与实邪之象来看,接手的医者应该以补中升阳为主,稍佐清降即可。或亦可参考本文的案9&10,用清宣上焦的夏枯草香附子等,以免药过病所伤及中气。

若须辅助使用外治法,那对于黄元御此证,灸法和刺络放血法都可以先备在一边,以结合汤药,共同完成“升阳+泻火”的任务。

但令人悲伤的是,黄元御碰到的前医给他先后使用了多次苦寒下法与熏蒸发汗法,以致表里气血阴阳俱遭重伤。

如此驱邪,眼睛应该好了吧?

本文读到这里,你是否还会存有这样的疑问?

嗯,经过如此治疗后,黄元御进入了“卫气线不升→阴火线不降”的恶性循环里,自然不可能症状减轻。

最后,他左眼长出了一个赘肉,突出于眼眶。

这还没完,很快白翳越积越多,最后竟然完全覆盖了眼睛。黄元御最终左眼彻底失明,丧失了参加科举的资格。

同时,被反复误治所败坏的脾胃,终生难复,无论他之后如何努力弥补。

尽管亲身经历过,但很可惜黄元御生前始终没能真正读懂李东垣,表示无法理解东垣的“以升治升”。当然他更是不可能想到,此证对于李东垣而言,不过是一两剂之间的事儿。

综观本篇医案以及黄元御的遭遇,表面看起来,一生命运,或病或愈,或生或死,似乎皆在医者的反掌之间。

但我一直以来想要探求,这背后更为本质的原因。而本篇所有医案里,病人的或病或愈或生或死,皆系于医者是否能看到并兼顾两线的问题,如李东垣那般。

倘若我们能通过本篇,开始进入到贯通“两线”至眼目疾病领域,那么距离揭开东垣一生最擅长的眼目疾病,并进而达到东垣般的诊疗水平,也就不会太遥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