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伟天英 2025-05-13

原创 Leo 研学建筑 浙江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匾额,又称“扁牍”、“牌额”,悬于门额上,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据了显要的位置,被称作古建筑的“眼睛”。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无论是宫殿、官第、楼阁,还是民间宅邸、商号,都可见到匾额。反映着建筑的名称和作用,表达着人们的义理和情感,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你认识中国古建筑的匾额吗?

01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中国早期的建筑匾额以竖匾为多,其形状为多为竖长形,题字从上而下,一般多用于宫殿、寺院、坛庙等大规模建筑。大型建筑中支撑屋檐的斗拱结构复杂、规模宏大,门楣与屋檐之间的空间较为宽阔,因此多采用竖匾,也有另一种说法,横式为匾,竖式为额。

如五台山佛光寺的“佛光真容禅寺”匾、应县木塔的“释迦塔”匾,故宫的许多大殿也都采用竖匾,字体苍劲,恢宏大气,增加了古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庄严氛围,展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善化寺山门匾额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故宫养性殿匾额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北京智化寺如来殿匾额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故宫御花园万春亭匾额

02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宋元之后的建筑多用横匾,由竖到横的转变,是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斗拱的变化而变化的。斗拱位于房檐之下,承托着房檐,使之高大雄伟。在唐宋以前,斗拱结构宏大,自元、明以后,斗拱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屋檐与门楣之间的距离也随之缩短,这使得在匾额上不得不选择横匾形式,以适应建筑的美学要求。

明清时期的建筑多使用横匾,悬挂于大门之上,果真如古建筑的“眼睛一般”。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入口等等,均使用横匾,在视觉上起到了一种拓宽视野的效果。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承德避暑山庄匾额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颐和园入口匾额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昌平居庸关匾额

03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除了常规的横匾、竖匾之外,还出现了异形匾。异形匾的外形并非矩形,常见的有扇面形、双环形、册页形、书卷形等特殊形状,形式丰富多样。这些形状使得异形匾在视觉上更加引人注目且别有趣味。异形匾多用于亭榭、书斋等建筑,融合了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颐和园宜芸馆匾额

04

最知名的匾额——正大光明匾

正大光明匾是清朝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一块匾额,悬挂于北京故宫的乾清宫正殿。除顺治帝的书迹外,其上还有康熙、乾隆的跋文。“正大光明”四字取自《周易》:“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寓意强大而中正之人君临天下,效法天地,顺应人情,才能皇位稳固,前途远大光明。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

正大光明匾在清朝还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几乎成了清王朝的一大标志。在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中,为了缓和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

每年冬至前后的正午时分,阳光照射到乾清宫地面金砖后,被反射到“正大光明”匾上,使其发出耀眼的金光,是一奇观。在不仅是对“正大光明”寓意的生动诠释,也是故宫古建筑与天文现象完美结合的体现。

// 一分钟读懂建筑史 //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 绝妙的古建筑雕刻,你认识吗? //

【研学建筑】中国古建筑的“眼睛”——匾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