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站在养老院的大门口,看着妈妈拖着蓝格子行李箱,一步三回头地走进那栋灰白色的建筑。她的背影比我记忆中又矮了一截,仿佛整个人都在慢慢折叠。一阵秋风吹过,我忽然鼻子一酸,却又强迫自己转身离开。 "不孝顺"、"狠心"、"六亲不认"……我知道,这些词恐怕已经被贴在了我的额头上。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妈妈那套市中心的三居室,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偷偷送给了我弟弟的儿子——她最疼爱的孙子。 我和妈妈的关系从来都不像世人期望的那样。 ![]() "又没考好?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年年拿奖学金!"这是我少年时代最常听到的话。 而对我弟弟,她的语气却总是格外温柔:"多吃点,妈给你留的排骨。" 我曾以为,这只是妈妈偏爱男孩的老一辈思想作祟。直到工作后,我发现无论我多努力,在她眼里都不如弟弟那随便应付的敷衍。 结婚那年,妈妈给了弟弟一张存折,足足二十万。而我,只得到了一套锅碗瓢盆,还是在我老公提醒后她才不情不愿地买的。 "女儿总归是别人家的人。"这是她的口头禅。 我心里堵得慌,但从不说破。毕竟,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再委屈也得孝顺父母。我和老公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在郊区买了套小两居,还背上了三十年房贷。 三年前的春节,妈妈当着全家人的面宣布:"我那套房子,准备给小辉上大学时用。"小辉是弟弟的儿子,那时才上初中。 饭桌上一片寂静,只有我家孩子不解的眼神在餐桌上游移。老公轻轻握住我的手,我假装若无其事地夹了块肉,放进女儿碗里。 "多吃点肉,长身体。"我听见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后来才知道,妈妈不仅说到做到,还瞒着所有人把房产证直接落在了小辉名下。我是在陪她去医院检查,无意中从她包里掉出的文件袋里发现的。 那一刻,我心如刀割。不是为了那套房子本身,而是她从未考虑过我和我女儿的感受。在她眼中,我们母女似乎只是可有可无的旁支。 "妈,您为什么这样做?"我忍不住问。 她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小辉将来是要考重点大学的,城里有套房子多方便。再说了,你弟弟对我多好啊,每个月都请我吃饭。" 我苦笑。弟弟"多好"我再清楚不过——每次请妈吃饭必定发朋友圈,美其名曰"尽孝心";而平时妈妈有什么需要,他总是借口忙,推给我处理。 妈妈去年摔断了腿,住院三个月。弟弟探望不超过五次,剩下的日夜都是我在医院陪护。出院后,医生叮嘱需要有人照顾,弟弟二话不说把妈妈送到了我家。 "姐,我工作忙,小辉学习紧张,妈妈在你那儿住一阵子吧。" 一阵子变成了半年。这半年里,弟弟一家连个电话都很少打,倒是妈妈天天念叨着要回家看看孙子。 我照顾妈妈的衣食起居,端屎端尿,晚上还要听她絮絮叨叨地夸弟弟家孙子多聪明,多懂事,将来必定有出息。每每此时,我只能默默走开,不想让她看到我眼中的受伤。 直到那天,弟弟突然打电话来:"姐,妈那套房子,我准备装修一下,让小辉高考后直接住进去。" "那妈妈呢?"我问。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妈年纪大了,住我们这儿不方便,养老院挺好的,有护工照顾..." 我挂了电话,看着厨房里正在淘米的妈妈。她哼着小曲,脸上带着笑,大概又在想她的宝贝孙子。 我做了一个决定。 第二天,我带妈妈去看了那家养老院。环境不错,医疗设施齐全,还有专门的康复区。最重要的是,这家养老院就在我上班的路上,我每天都能来看她。 "妈,您觉得这里怎么样?"我轻声问。 她愣住了,眼睛里写满了不可置信:"你要把我送到养老院?" "弟弟要装修您的房子给小辉住,您总得有个地方安顿。"我平静地说出事实。 她的脸色瞬间煞白:"他...他不要我了?" 我没说话,只是递给她一张纸。那是弟弟发来的微信截图,上面明确表示房子要空出来装修,妈妈最好去养老院。 妈妈颤抖着坐下,泪水无声地流下。 一周后,我帮妈妈办理了入住手续。养老院的费用全部由我负担,弟弟连象征性地分担都没有提出。 送她入住那天,我本想留下来陪她适应环境,却被她推开:"你走吧,别管我了。" 我站在门外,透过玻璃窗看她一个人呆坐在床边,忽然明白:她不是在怪我把她送进养老院,而是在懊悔自己的偏心。 如今,我每周都去看妈妈两三次,带她最爱吃的桂花糕,陪她晒太阳。她变得沉默了许多,弟弟一家至今没来探望过。 有时,我看着她望向窗外发呆的样子,知道她在等待永远不会出现的身影。我没有责怪她的偏心,也没有向她索要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不再期待从她那里得到什么了。 我只是遗憾,她用了一辈子的偏爱,换来的却是一个再也不会来看她的孙子,和一个再也不会来看她的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