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公权失传千年的小楷被发现,600余字完好无损,这才是真书法!

 书画博学 2025-05-14 发布于广东
此作小楷《九疑山赋》是柳公权在其作品最鼎盛时期所书写,是其在晚年时期应好友请求而创作,是柳公权存世唯数不多的小楷真迹。结构严谨,重心平稳,疏密得当。
柳公权生于公元778年大唐年间,皇帝是唐代宗李豫,此时正处于唐代中后期。柳公权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并不是出生于达官显贵之家,出生即带官位的那种。而是通过寒窗苦读一步一个脚印通过科举考中的状元,也应证了他真才实学的文化功底。
808 年考中状元,开启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在官场上,柳公权历经宦海沉浮,却始终坚守正道,不卑不亢,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与他在书法中所彰显的骨力劲健相互呼应。
唐代是书法史上的发展黄金时期,在这一朝当中名家辈出,现如今常谈到的楷书四大家,唐代就占了三家。
而柳公权便是其中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柳公权的书法之路也充满了艰辛与磨砺。初出茅庐的他,以王羲之的书法为宗,细心研习其笔法的灵动与飘逸,而后又不遗余力地汲取唐代诸位名家的精华。
他深入探究颜真卿书法的雄浑大气,欧阳询书法的严谨峭拔,逐渐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成一格的 “柳体”。


人家常说“颜筋柳骨”说的就是柳公权的书法“骨力劲健”,每一笔画,都似力透纸背,起止转折间力度变化丰富而细腻,恰似一把把锐利的刀剑,斩断俗世的羁绊。

在他的笔下,横画起笔尖锋直入,继而裹锋而行,顿挫有力,收笔时悬针垂露,形态万千;竖画则挺拔劲健,笔直而下,如山峰之脊梁,坚定不移;撇捺开合有度,舒展自如,仿若展翅翱翔的雄鹰,于天地间书写着豪迈与不羁。


而他晚年时所写的《九疑山赋》就正好体现了这一种说法,此作是他于公元884年时写的,此时的他已年届六十七岁,书写此作的原由是李郃为了弘扬家乡九疑山的虞舜文化,特撰《九疑山赋》,并向柳公权求字。

二人情谊深厚,又同为文化传承的践行者,柳公权欣然应允,挥毫泼墨,一气呵成。


九疑山,是一座位于湖湘大地的灵秀山脉,自古以来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而迷人的面纱。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的传说,赋予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

山中峰峦叠嶂,奇峰罗列,九座主要山峰各导一溪,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与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互交融,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李郃以生花妙笔描绘出九疑山的壮美景色与神秘传说,而柳公权则用高超的书技为这篇美文添砖加瓦。


《九疑山赋》全文共六百零一字,字径虽只有 2.5 厘米,属小楷之作。此作字字用笔一丝不苟,肥瘦得中,血肉俱美,可以说是无笔不妙。结构严谨,重心平稳,疏密得当。结字中宫紧实,四面开张,呈辐射状,字字欹侧多变,俯仰生姿,却又在动态中保持着稳健的平衡。

整体风格清秀俊美,既具晋人劲媚之风,又有颜书雍容雄浑之韵。与柳公权的其他作品如《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相比,其风格在点画上更加流畅,更接近晋代楷书,也显示出其在书法创作上的不断创新和演变。

之后此作便由邵建和镌刻于珍贵硬木之上,之后李郃退休时带回了家乡珍藏。后来因历史的原因此作曾一度失传,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人发现了它的拓本,引起了书法界与文化界的轩然大波。专家们纷纷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考证,一致认定其为柳公权真迹无疑。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拓本《九疑山赋》,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是上野精一捐赠的文物艺术品130件中的第117号藏品。唉,又是一珍贵书迹流落在外。
此本也被传为传世孤本的拓本,第一页右下角的 “笪重光秘笈之印” 以及最后一页的五枚朱印 “涵翠轩主”“传家清玩”“山阴沈氏”“刘墉”“石庵之印”,还有那朱笔圈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