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我都是故乡的女儿——在澳大利亚读书的天门小女孩的家乡情怀

 心然的原香 2025-05-14 发布于湖北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已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女儿》、《追故乡》。

(十四岁小女孩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每一个句子都妥帖。既有童年的回忆,也有成长的思考。笔触冷静、情感丰富,是一篇优美的随笔。非常感谢小朋友。)

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的家乡天门一直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简单而熟悉的地方。每年放假回家时,我会和在家乡的亲戚们见面,或是在田野间走走,感受那份宁静与悠闲。过年时,我们还会一起放烟花,欢笑声充满了整个院子。虽然这些日常的琐事构成了我对家乡的印象,但总觉得家乡似乎没有太多特别的故事。然而,当我读完心然的《故乡的女儿》和《追故乡》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家乡。书里的每一篇故事都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重新认识了那个我从小到大所熟悉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属于她的、充满温暖与情感的家乡。

其中,那篇描写打水漂的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可能城里长大的孩子总对乡间生活有着几分好奇与向往,而我也不例外。每次散步路过河边,我总忍不住低头寻找一块平整的石头,试试看自己能不能打出几下水漂。如今的河边不像以前那样,总能轻易找到又薄又扁的石头或瓦片,合适的更是难得一见。即使好不容易捡到一块,结果也常常是“扑通”一声沉进水里,连一下都跳不起来。相比之下,我爸爸随手一掷就能打出两三下,有时运气好,甚至能连续弹出十几下。

我想,如果把我放在那个年代,或许我也会像心然笔下的自己一样,“总想那瓦片能一个跳接一个跳地飞到池塘对岸。那就是我认为的完整剧情,总想亲自做到,亲自看到,却总也不能。”这种执着的期待和一点点的失落,正是我在尝试打水漂时最真实的感受。

虽说“ 花了时间,心力或财力,做一件事,最后却没有做好”叫做打水漂。但在我看来,每一次投掷瓦片、每一次落入水中的声音,都是一种努力与尝试。虽然结果未必尽如人意,可那过程中的专注与坚持,却成了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失败并不是结束,它反而构成了我们成长旅程中的一部分,就像打水漂一样,我们一次次地调整角度、控制力道,只为看见那道跳跃的弧线。

《故乡的女儿》和《追故乡》不只是讲述心然小时候的生活,更像是一本关于成长、记忆与情感的书。书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片段,却能勾起人们心底最柔软的记忆。而那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可能早已承载了某种特别的意义。让我感动的不仅是这些故事本身,还有作者的用心——她会为每一位读者手写一句寄语,在我的那一页上,她写道:“你要记住,不管将来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女儿。”

“故乡的女儿”,是开始,也是归途。

新书《追故乡》里,有一篇散文《打水漂》入选了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编的七年级《美育》读本。

美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课程,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这篇文章被选入,我感谢编辑的慧眼,也由衷地为自己感到喜悦。在我的每一篇文字里,“美”是一个基本点。我很喜欢一句话:过审美的人生。

我想说,《故乡的女儿》,《追故乡》这套书,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孩子们阅读这套书,从身边的衣食住行,风俗人事中读懂家乡,认识家乡,从小培养爱家乡、爱生活,格物致知,成人致美的高维情感,以及对家乡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自豪与自信。对激发学生们立志成才,自立自强,形成健全的心智人格起到良好的浸润和陶冶的作用。

江汉平原生活史,风俗卷。鱼米之乡菜根香,人情美。这是书本,也是礼物。这是文字,也是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